赵柯益
摘 要: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营销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在这个快速洗牌的关键时期,我国终于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浪潮,与世界站在同一条起跑的线路之上。近些年来,互联网对于世界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我国作为世界上使用互联网数量最多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媒体产业的繁荣发展带动了无线通信以及数字广播等众多产业的改革与创新。在此背景下,科普创作进入人们的视野当中,在新媒体环境当中崭露头角,其不仅打破了传统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且还改变了受众群体接受信息的方式。因此,本文就针对新媒体背景下科普创作以及传播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新媒体;科普创作;传播
新型媒体是使用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通过现代互联网,借助电脑和手机等设备给广大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由于新媒体传播更新速度比较快,信息量大,成本较低,传播的范围很广,已经成为年轻群体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传统的电视被弃之如履。尤其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社会突发事件以及广大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影响范围比较广,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增长,迅速有效地帮助广大公众认识科学显得非常重要。科普传播作为人们了解科学的主要渠道,不再因为传统媒体而受到限制,新媒体科普创作产生并迅速占据一席之地。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
1.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其以数字信息技术作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质,具备创新性的新型媒体。新媒体作为一项被广泛应用的工具,人们通过在视频网站上分享一些具有创意性的内容或者将一些服务扩散到社交性质的网站上,受众浏览和点击之后就会产生收益。在快速变化地新媒体时代,广大消费者成为品牌消费的主要受众人,自从微博产生以来,逐渐取代传统的电视媒体,成就了另外一个伟大的时代。此外,微信的出现使得新媒体的营销更加精准,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信息的推送以及内容更加符合广大受众的需求。因此,新媒体时代的营销效率更高。实践证明,新媒体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营销,可以有效地节省经济成本,产生更好地效益。一些商家可以在网上自己注册一个微博账号或者是公众号,将自己的商品信息以及活动的内容推送到账号内容上去。这样粉丝或者是关注人员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这些推送的消息。同时,微博以及微信本身具备较好地兼容性,发布的一些内容都可以在全网上进行传播。
2.新媒体的特征
(1)互动性较强
与传统的媒介相比较,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传统的媒介主要分为报纸、期刊以及杂志等,虽然在一定时期为我国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帮助,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因此,人們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已经不再追求表面,而是需要更加深化的科普知识。传统媒介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新媒体可以通过多元化的信息平台满足国民需求,比如在一些公用的论坛上,民众就可以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无处不在,其覆盖范围比较广阔。可以说,网络使得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任何可以接触网络的受众都可以成为受益人员。
(2)时效延续性
与传统的媒体传播相比较,电视以及报纸等传播时效性并不强,如果观众想要观看一档科普节目,如果错过了科普节目的播出时间,就很难再观看到这个节目,除非这一档电视节目可以重播。但是,在网络的支持下,电视网络出现,借助网络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搜索自己想要知道的科普知识,即便是错过播出时间,仍然可以观看重播,新媒体科普传播的时效性大大增强。
(3)信息海量性
与传统的期刊和科普杂志等传播媒介相比较,网络信息十分丰富,牵扯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只需要有网络就可以搜索各种信息,极大程度低满足了人们对于不同信息的需求。同时,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特点更为突出,人们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使得科普创作和科普传播更加生动形象。
(4)信息汇总能力强
新媒体丰富多彩的传播方式使得科学知识的传播内容更加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面对多样的信息,再加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很难专心看出、读报纸。而新媒体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通过音频、视频等,使得原先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而生动,改变了科学知识在人们心中单一、无聊的特点,而且这种方式被广大受众接受。此外,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整合能力更高,最突出的是其拥有跨媒体的信息整合能力,网络可以从海量的信息当中,将各种媒体传播的科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可以看出,新媒体汇总信息的功能十分强大。
二、新媒体背景下科普创作传播策略
1.学科领域专家占据主导地位
科普创作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参与,创作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科普工作人员以及教育工作人员的责任与担当。在科普创作过程当中,占据主动地位的应该是学科领域的专家。从新媒体背景下,科普创作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科普创作进步了很大一个台阶,科普产业以及科普作品得到丰富和发展,我国已经迈出了科普创作的初级阶段。从当前的基本现状来看,科普创作也并不是完全一帆风顺,比如一些科普创作人员对于一些领域的研究不够深入,创作素材雷同,不具备创新性,完全依赖网络。一些作品的研究浅尝辄止,缺乏严谨性。在当下这个新媒体时代,广大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阔,他们希望通过接触更多的渠道以及媒介获得更多的科普信息。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必须创作出更多具备深度和广度的科普作品,而各个学科的专家正是最具备发言权威的创作人员,其往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发现普通受众无法发现的信息。比如在《课堂内外》这一本杂志中出版的《跟着法医去探索》是以真实案例为基框架的科普书籍,作者秦明具备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其不仅是一名法医,还具备刑警学院的学习知识,并在警察物证鉴定岗位进行工作,出版过《第十一根手指》以及《尸语者》等诸多作品。其内容严谨,将一些较为生硬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悬疑故事,吸引了一大批读者。
2.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
在新媒体时代,科普创造与生活愈加靠近,具有明显的普适性和生活化。事实上,科学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教人求真”。科学与人文以及生活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是相互融合的关系。科普不仅仅是对科学的研究,也是对生活的研究,只有具备生活化的科普创作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科普创作生活化通常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不限制于传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从注重知识逐渐向注重普及科学进行转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普创作的人文情感。其二是在大科学范畴之内,不仅注重自然科学,同时兼顾哲学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在科普创作当中,忽视哪一方都会丢失科普创作的内涵。这种情形不仅未体现读者的需求,也未遵循时代的发展特点。因此,科普创作应当更加贴切生活比如以小学生为对象的科普期刊《世界儿童·爱科学》中有一个《疯狂科学家》的栏目,这些故事大多与科学发明存在关系,每一期都为读者讲述一个科学人物。比如讲述史蒂芬·霍金物理学家的故事,在科普文章当中,使用浅显的语言,穿插生动的漫画向小学生讲述关于霍金的“黑洞”知识,并联合介绍了一些《时间简史》和《寻宝记》等著名。在讲述霍金发表的理论同时,还给小学生讲述了霍金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创作、研究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科普创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追求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提高大众的科学涵养。
3.构建多面互动的机制
在新媒体时代,科普创作以及传播正在从单向朝着多面互动的机制进行转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科普出版通过数字信息实现了生产和信息传播的升级。但是当前生产和信息传播相互融合的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还处于磨合时期,单一依靠科普期刊的数字出版方式达到的科普创作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广大受众群体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再单一化,人们对于数字化传媒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因此,科普创作以及传播可以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借助各种网络和媒体构建双向沟通机制,比如加强与科普编辑以及科普杜泽的互动,加强多面沟通机制的搭建。一般而言,科创作主要体现为科普编辑、作者以及读者等,其围绕一些科普读物,通过各种网络媒体和论坛实现互动,比如微信、微博、公众号等进行沟通,并通过开展科普讲座等线下活动进行沟通和交流。比如在科普期刊《课堂内外》中,就针对多面互动进行探究。比如在第一个栏目当中“Editors”。栏目的四个编辑分别针对热点和主题文章进行科普创作,并以对话口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得整个文章的亲和力不断增强。此外,在科普栏目当中编辑的头像以及人物的特点都给读者一种十分形象的感觉,体现的微博id地址可以让广大读者可以与自己喜欢的编辑进行沟通和交流。
4.融入时尚元素丰富科普体验
新媒体背景下科普创作已经不限制于线下,线上活动同样得到人们的重视。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的双重活动实现了互相补充,比如線下活动弥补了线上活动科受众体验不佳的缺点。同时,不管是线上互动还是线下活动,加入一定的时尚元素和娱乐元素都可以显著提高广大受众的科普体验,比如科普讲座的方式组织方便、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内容也相对灵活,是广大青少年最常见的科普活动方式。因此,在进行科普创作的时候可以根据选择的娱乐元素进行策划和的组织,优化科普讲座在广大受众当中呆板、枯燥形象。比如在传播过程中加入展示实物和讨论等环节,增强传播效果,丰富科普创作的体验。比如重庆少年儿童图书馆打造的青少年科普讲座《一本杂志诞生的奥秘》,在这一科普讲座当中不仅包括开本计算,还包括色彩混合等科普元素,并加入了一些时尚元素和娱乐元素。此外,在讲座方式还融入了一些娱乐信息的体验,广大参与人员可以近距离地观察金属印版等科普活动。特别是在5G时代到来之际,全民直播的时代已经逐渐影响人们的生活,线上以及线上开展的科普活动都将成为新媒体科普传播的素材。
5.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在新媒体背景下加强科普创作的传播,应当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打造科普创作的立体传播方式,融合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机等新媒体,并鼓励报纸、图书等科普资源加强资源开发,实现新媒体与船通过媒体的多元互动。并积极鼓励和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科普创作当中,营造一个科普原创浓厚的氛围当中,使得科普的创作和出版、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出现更多、更优质的科普作品。此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开放性的特点,进一步扩大优秀科普作品的传播范围。紧密围绕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加强科普知识的传播。通常情况下,社会上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与人们的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如何处理好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加强科普创作和传播意义重大。比如在过去发生的奥运会以及抗灾救灾等社会重大事件中,都是对广大民众普及科普知识的中重要机会。每一个时代的科普传播对于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内容都应当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创作以及传播过程中,都必须保证科普传播作品的多样性以及真实性,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双向互补,拓展科学传播的受众范围,提高科普传播效果,提高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实效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从传统科普传媒以及现代新媒体科普的转化来看,科普理念不仅得到深化,而且使得广大民众的科普需求得到满足。换言之,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使得我国科普工作的开展取得跟大的进展。但是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背景下,我们应当注重新媒体传播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在新媒体科普创作的过程中应当为广大受众提供真实和可靠的信息,使得人们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可以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少雄,梁家年.媒体融合视角下气象科普视频的创作方法[J].青年记者,2020(14):72-73.
[2]吴雯雯,王雪怡,汪丹丹,王远.试谈HTML5技术在地震科普作品创作中的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20(05):56-58.
[3]吴欣欣.突发公共事件中科普绘本的创作方法[J].科普研究,2020,15(02):97-102+108.
[4]胡明岸,刘密,刘琼,常小荣,刘迈兰.医学科普类公众号的创建必要性及创作思路探析[J].湖南中医杂志,2020,36(03):120-121+140.
[5]郝江浩.新媒体背景下国产科普纪录片创作理念流变[J].科技传播,2019,11(24):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