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剧《延禧攻略》108秒片头中的极致中国风

2020-09-06 13:46金超吕苇苇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国风

金超 吕苇苇

摘    要:近年来,随着观众鉴赏能力及审美要求的不断提升,大众对于影视作品的文化传播功能要求也逐步提高,技术与艺术的高融合度正在成为各生产部门的基础性诉求,网络电视剧依托其自身的传播优势成为试水与转型的主力军。现象级古装宫廷电视剧《延禧攻略》在当年的暑期达到150亿的网络总播放量,荣登全年网剧播放量榜首,宫斗故事与传统元素的有机伴生为该剧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评价等多方面的不俗成绩。本文以电视剧《延禧攻略》为例,着重以108秒片头视频为分析对象,从美工设计、服化配饰、音乐音响这三个方面浅析32个镜头中耐人寻味的极致“中国风”。

关键词:《延禧攻略》;片头;中国风

一、美工设计盘点

古朴凝重感是观赏片头后最强烈的感受,美工设计将人物、道具与背景有机融合,配合对故事情节的缩影化处理,带来了虚实相生的别样感官体验。《延禧攻略》片头用夸张凸显的传统建筑、别具神韵的古典道具勾勒出一幅幅跌宕起伏的空灵图景。

夸张凸显的建筑

故宫又名“紫禁城”,《后汉书》中记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向而为之。”这里是皇家禁地,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之所。片头大量使用故宫景象,第一个镜头便呈现了初雪之日的故宫角楼,以水面为镜,树木亭台宫墙交相掩映,仙鹤飞掠却虚幻无倒影,镜头中饱含着寄情山水的大气庄重,更有古代飞仙神话的迷惘虚幻。此外,俯瞰视角下的紫禁城镜头更贴合戏剧主旨的表达,令故事走向的曲折性和人物命运的未知性一览无余。

月洞门又称“月亮门”,《礼记·玉藻》中形容其“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象征着皇城内院的缜密威严,将人物置身于重重月洞门下,如同跨越重重阻碍,克服重重困境,但终究无法越过深宫中的规矩与体统。

雄伟的宫殿、灰暗的天井、绿漆亭柱、玉石栏杆、假山叠石、二龙戏珠石壁等皆是“中国风”建筑的名片,他们时而作为人物的背景,时而担当叙事的主体,在片头中被极尽夸张凸显。

别具匠心的道具

荷花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早已频频出现,汉乐府作《江南》、杨万里作《小池》、周敦颐作《爱莲说》……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作词曰:“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词中意境最能暗合片头中一镜头的神韵,木舟、笠帽、荷塘等元素自带古典东方气质,木舟艰难行进恰似剧中人的困顿处境,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女主角清丽脱俗、不同流合污的傲骨志气。

乾隆皇帝酷爱书画与收藏,更喜爱在名帖名画上题字钤印,乾隆一生拥有不计其数的印章,仅在他当太子时就已拥有70多方印章。片头中一画面夸张展现满屏幕数不清的红色印章,女主坐于其中一枚之上。印章本是当权者政治地位和无上皇权的象征,而女子姿态慵懒从容,飒爽孤傲的个性尽显无遗。

昏黄的宫灯、寂寥的梅花、清宫钟表、油纸伞、后宫女子图鉴组成的走马灯等道具皆神韵兼备,有机镶嵌于镜头的各个角落,无一不体现出美工设计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谙,达到“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观众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①

二、服化配饰考求

无论是真实朝代传奇还是架空历史新说,对于一部古装剧来说,“服化道”可以决定受众的审美期待,更能成就观众对影视剧文化属性判断的奠基,《延禧攻略》的正统“中国风”服装、化妆及配饰的呈现无疑是绝佳的话题点,单单是片头中小部分的服饰和妆容就能引起女性观众的强势围观与探讨。

精美绝伦的服饰

刺绣工艺是贯穿全剧的重要元素,女主角魏璎珞以绣女的身份入宫,她拥有高超的刺绣纺织技艺。片头画面中一幅巨大的绿底素花绣面之下,绣坊宫女纤纤素手,在温黄的灯罩下夙兴夜寐,为皇室后宫机杼相闻、刺绣针黹。

《延禧攻略》片头中各色人物服装的刺绣、色彩、质地尽显身份与个性差异,女主初入宫中,服饰多印花而少刺绣,绣面以素雅碎纹型为主,面料多为棉麻质地,色彩为偏灰色基调的白色、藕色、青色、青蓝色、粉色宫女服,虽疏于华贵却不乏精致的宫廷气质。

自古后宫“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太后皇后妃嬪服饰刺绣根据身份地位的差别着以万福万寿纹、金凤、祥云、牡丹等丰富造型,例如片头中皇太后着正统蓝色地花纹团花吉福褂,刺绣工艺繁复,尽显雍容华贵;为凸显富察皇后的节俭仁厚,两个镜头分别着赤灰色、浅青色光亮丝绸缎面常服,肩袖和胸前绣以精致团花;辉发那拉氏皇后着高规格的正黄色朝褂,前后绣有龙纹,领约处饰宝镂金,挂朝珠三串,服饰规制严苛,庄重权贵意蕴骤显;众妃嫔画面以走马灯的特技呈现,虽服饰艳丽多彩,但造型师恪守史实,服装规制严格正统,不加逾越。

伊朗导演阿巴斯认为,影视作品的色彩不应当追求浓墨重彩,而应该营造单纯明净的画面,《延禧攻略》片头服饰单纯的颜色与近乎单一的背景色正是对“一种简单的颜色和光线,一种特别的意义和时刻”②的艺术追求。

平金绣、盤金绣、打籽绣、喜服、十样锦色等传统元素皆有史可证可考,巧妙融合跃然画中,似真实还原了一场清朝后宫华服大秀。

精致典雅的配饰

随着富察皇后的角色深入人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剧中的19款精美绒花发饰出自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师徒,他们用不起眼的绒丝变幻出跃然于画面的灵动图景。“绒花”音通“荣华”,为配合诠释人物厉行节俭不喜奢华的个性,片头两个镜头中,富察皇后分别佩戴蓝紫色菊花造型和摇钱树造型通草绒花,绒花虽恬淡素雅,但事实上他是仅供皇室御用的奢侈品,在清朝仍旧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片头中人物镜头多为侧面拍摄,耳饰成为了女性观众关注的焦点。在清朝,耳环被看作幸运符,也是封建礼教对女性恪守妇道谨言慎行的警示,佩戴耳饰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魏璎珞从普通宫女的单耳洞到贵妃皇后的“一耳三钳”,从素色单珠到金龙蟒衔双东珠,是身份转变提升的直观证明。

除了缂丝团扇、凤冠、点翠头饰、戏服珠冠等配饰,片头中女性的妆容也展现了诸多中国特色的偏好。例如“点绛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咬唇妆”,上嘴唇不上妆,下嘴唇只在中间位置稍作涂抹,追求樱桃小嘴的既视感;有不少清宫剧中常用流行于清末的“大拉翅”发型,但“两把头”才是满洲已婚妇女的典型发饰,乾隆时期“小两把头”极为盛行,片头中的女性造型高度符合史实。

相较于诸多“善于”脱离实际自我发挥的清宫影视作品,《延禧攻略》在考量对应时期人物服饰造型的专业度上可圈可点。

三、音乐音响探究

优秀的影视音乐对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推动剧情和深化主题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延禧攻略》片头曲结合了诸多音乐音响元素,将中国传统乐器、“百戏之祖”昆曲等巧妙糅合,令人闻其声、会其意、传其神。

传统乐器的灵魂

片头曲以复杂的乐器合声开端,依稀可辨明笛子、埙、琵琶、笙、板子等古典乐器声,加入吉他乐、电子乐等现代音乐元素,配合歌手绵长婉转的呜鸣声,一种直达灵魂深处的悲情伤恸之感油然而生。

埙是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音色悠远绵长、哀婉凄怆,配合片头处人小景大的镜头特点,充满了孤独感、沉思感和神秘感。笛子、琵琶、笙等是昆曲常用的伴奏乐器,为片头曲中后段的昆曲念白进行了有效的关联与铺垫。

“百戏之祖”的神韵

一方人唱一方戏,如果说秦腔是雄壮威武的汉子,那么昆曲则是温婉曼妙的佳人。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将昆曲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昆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片头曲中后段运用了一段28字昆曲念白:“看镜中人朱颜瘦;看爱与恨新又旧;看灯如昼泪湿透;看谁来约黄昏后。”念白词句对仗押韵、意境古朴哀怨、唱腔婉转绵长,配合夕阳余晖中的紫禁城画面,更添虚妄和惆怅。

剧中高贵妃这一角色擅长演绎昆曲,她在西暖阁上带着片头中的特写华丽珠花头冠凭借一曲《贵妃醉酒》征服了剧中的皇帝和剧外的观众,装扮华丽惊艳、舞姿飘逸撩人、曲调典雅高亢。

贝拉·巴拉兹认为:“声音将不仅是画面的必然产物,它将成为主题,成为创作的源泉和成因。”③近年来,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愈加重视主题曲和插曲的制作,甚至将其作为独立的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延禧攻略》的片头曲俨然已不是电视剧的附庸,而是可以让观众为之停留欣赏的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短短108秒,《延禧攻略》的片头用有限的镜头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无限的魅力,放眼全剧,更是如数家珍般陈列了民间非遗打树花、七夕乞巧节民俗、宫廷瓷器等丰富的极致“中国风”元素。

“人们审美标准的组成元素是复杂的……‘集体潜意识的形成是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地域性习俗和民族性习惯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④電视剧《延禧攻略》之所以能让观众接纳浮夸离奇的剧情并给以良好的口碑评价,创下150亿的全网播放量,剧中大量的“中国风”元素功不可没,在回眸悉数古典精粹时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现出了高度的文化自信。

注释

赵则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640页。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阿巴斯自述》,《天涯》,2003年第1期。

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彭玲:《影视心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参考文献:

[1]彭玲.影视心理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郭镇之.中国电视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3]张智华.影视文化传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4]孟建.图像时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金超(1990—),男,汉族,江苏扬州人,记者,单位:扬州广播电视总台。

吕苇苇(1990—),女,汉族,江苏扬州人,编辑,单位:扬州广播电视总台。

猜你喜欢
中国风
“中国风”里年赚百万,90后女孩的“汉服定制”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