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民兵工》是一个历史深远,地域宽广的题材,策划、拍摄、后期制作耗时三年多,横跨大半个中国的拍摄采访,制作过程万分艰辛,值得做一次创作总结,温故而知新的同时,给大家分享与探讨。
关键词:人民兵工;纪录片;策划;拍摄;后期
2020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纪念日,中国革命重大题材三集纪录片《人民兵工》于当晚黄金时段在中央电视台4套黄金时段《国家记忆》栏目中隆重播出。 《人民兵工》这部三集文献纪录片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兵工人与纪录片人共同向党的生日,献上的一份最深情的真挚礼物。
一、 策划阶段:同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如果说,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相册”,那么,在《人民兵工》这部大型的相册里记载的是人民兵工诞生、发展、流变的辉煌历史。
在历史的坐标轴上需要全景式展现将近九十年的兵工大历史,需要创作者对党史、国史、兵工史都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同时又要掌握全国兵工发展历史与地理的关系,还要掌握历史与人物的关系;同时,还要对纪录片创作规律十分熟悉。因此,创作团队形成了党史专家、兵工专家、纪录片专家数十人规模的策划团队。
《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的作者希拉·柯伦·伯纳德写下了这样的话:“主题是一部影片的生命之血。”
剧组在创作之初就明确了《人民兵工》表达的红色基因,传达的精神内核就是:把一切献给党。
后面的工作重点就是如何在九十分钟的篇幅里,展现把一切献给党的精神核心,经过充分的探讨研究,本片的艺术顾问郭本敏老师提出三段论的分集方法,得到了各方专家的一致认可,形成了本片创作的基础性突破。
经过各方专家论证,最终确定《人民兵工》共分三集,《摇篮》《锤炼》《前行》。以历史的脉络为蓝本,其中不乏倒叙、正叙、插叙等讲述方法,将兵工的历史投入到大历史的背景之中,浓墨重彩地展示党领导的人民兵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展现人民兵工舍身救国投身革命的无私奉献,烽火燎原抗战到底筑起的钢铁长城,保家卫国兴军强国的新时代创新发展的不同时期要“把一切献给党”的执着信念。弘扬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人民兵工筚路蓝缕不可磨灭的巨大功勋!再现当代中国国防重器之雄姿!
在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周年纪念时会有各种各样的纪念形式,如何通过文献纪录片的载体,以影像的方式完成了这一纪念。让人们尊重历史,分享经验与教训,面对今天;如何通过对共和国长子的诞生、成长、发展历程的梳理展现,表达兵工人把一切献给党的始终不渝的情怀。如何运用影像手段将那段激情澎湃的历史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生动的呈现。 创作团队制定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拍摄计划。
二、 拍摄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
经策划阶段,可以确定的是,本片的拍摄主要可以划分成三个方面:第一, 全景式展現兵工历史的全国性拍摄;第二,大量兵工人、见证者的口述性采访;第三,带有兵工特色的独一无二的情景再现。
下面笔者就对三种拍摄形式分别做一下简单梳理。
1、 场景拍摄全景式展现兵工历史的全国性拍摄
本片的拍摄在兵工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历史上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剧组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历时一年的拍摄,力求追求全面展现和真实展现。
例如,在冬季最寒冷的时候拍摄东北场景,在黄崖洞保卫战发生的时候拍摄黄崖洞的镜头。追求真实的天时与地点的结合。
从官田中央兵工厂出发到延安的中央红军兵工厂的集结;从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华北创建晋察冀、晋冀鲁豫根据地设立军工部统领八路军军事工业和以黄崖洞兵工厂的创建为标志的太行军工的壮大发展;从新四军军工的艰苦创业到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的精神写照;从刘伯承工厂的创建竟赛运动到解放全中国的各大战役中人民兵工创造的不为人知的辉煌战绩;从抗美援朝的保家卫国到和平建国平战结合的开拓创新;从改革开放的兴军强国到新时代的报国强军;人民兵工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出了“把一切献给党”的丰功伟绩!为捍卫国防不懈努力,再创辉煌!
《人民兵工》全程采用最先进的电影级设备和拍摄手法,打破了常规纪录片的拍摄手段。全程航拍,使镜头语言更加广阔和丰富。
2、大量兵工人、见证者的口述性采访
口述历史是文献纪录片客观性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创作中,我们体会到口述能够很好地弥补史料的不足,口述史通常来说要比回忆录更靠得住。在口述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只讲述自己亲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由于口述者是当事人或是亲历者,对他们进行采访,使其现身说法、回忆当初的相关场景, ,记录这种有声有形,尽可能让口述是在事件发生的实地进行拍摄。这种口述历史不仅可以提供有效的、真实准确的视听信息素材,而且可以增强作品的可信度。
为了追求真实的珍贵的口述文献资料,在选取人物时创作团队煞费苦心,我们要选取经受得住历史、政治和时间的考验的人物进行采访。历史虽然无法复制,但亲历者可以讲述所闻所见,他们的讲述很深入、很动情,他们的讲述不仅描绘出了真实的兵工人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想,更如同一个个璀璨的宝石,组合成了一部完整的兵工大历史。
因此,剧组尽可能联络认定的采访对象,即使有的已经住院,但我们尽一切可能去采访。我们所做的文献纪录片历史跨度都很大,我们尽可能还原将近90年的兵工历史,很多亲历者、见证者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也不佳。我们以只争朝夕、抢救式的精神状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采访,我们抢救性的拍摄、挖掘,有时我们甚至是从死神手中抢夺历史——有些人物在节目播出前就已去世了。
在采访过程中,作为事件的亲历者,一个个兵工人饱经沧桑,其讲述本身就已经成为珍贵历史文献的一部分,而他们的记忆往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从情绪上感染观众,把观众带入到历史事件的现场当中。
对各个时代如此之多的亲历者的采访,今后的机会将越来越少。这部片子的史料价值已被定格。而从亲历者们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的不仅是他们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更多的是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与爱。这些人中的许多人是现在的观众所不知道或不熟悉的,而在我们回顾兵工事业发展时不能忘记的。
3、 带有兵工特色的独一无二的情景再现
创造有史可依的情景再现,是本片情景再现的原则。
文献纪录片的创作者一方面要认真的筛选大量真实、新鲜、可靠的史实资料,另一方面也常常陷入影像资料不足而导致部分重要信息无法表现的困境。于是,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重新还原历史也成为了文献纪录片创作的常用方法。尽量逼真的情景再现很容易把观众引入一种特定的历史时光中,恍如身临其境、历史重现,更具有真实感和历史的质感。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们使用的这样的情景再现方式:在真实的场景,真实的道具,由当地兵工人亲自出演。做到了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
三、 后期制作阶段:蓦然回首 却在灯火阑珊处
进入后期,就是纪录片制作的合成总装阶段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纪录片呢?其实纪录片 就是一切真实记录社会和自然事物的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视片都是纪录片。纪录片英语为documenl,这个词的意思是文献、公文、证书、证件、凭证等。
《人民兵工》属于纪录片中的文献性纪录片范畴,文献纪录片的基本特性在于其文献性,它由“过去拍摄的资料为主剪辑而成”,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文献资料不可能做到有事必錄,对创作者而言往往会面,临资料有限、创作素材匮乏的尴尬处境。在这种情况下,综合运用影视艺术的多种艺术手法不仅可以弥补文献资料不足的弊病,而且也使文献纪录片具备了艺术特征,使其区别于一般的新闻纪录片。
对于《人民兵工》这样一部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来讲,如何还原历史的真实感,一直是主创们希望有所突破的地方,既然我们已经拥有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与口述历史相结合,通过亲历过兵工发展史的人们,让他们以亲历者的口吻向观众真实讲述真实的兵工历史,这无疑又能为本片增色不少。同时,运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个性化的人物刻画,在表现手法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仅丰富了文献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而且使史料立体化,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应该说《人民兵工》的后期制作过程,是纪录片人历代传承的经典影片,从延安时期到当代,通过积累传承的大量素材的收集整理,展现了宏大的历史背景;兵工的空间拍摄内容与背景空间的合理穿插;大量珍贵采访的历史应证;以及真实情景再现的还原相结合的综合产物。
当然还要配合富有兵工特色的动画设计,独特的音乐以及音效。
后期工程繁杂琐碎历时一年之久,是众多部门协同工作的成果。
以上,就是笔者通过《人民兵工》这部纪录片,简单从创作流程的角度进行了梳理,作为文献纪录片创作方式的简要总结,既是一次亲历和实践,也积累了一些拍摄经验,更为后面的创作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
作者简介:赵祎(1980)女,汉族,北京人,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研究方向: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