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芬
【摘要】伴随着幼儿游戏活动的进行,学习迁移现象时有发生,文章尝试在了解幼儿学习迁移的含义、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学习迁移在幼儿户外建构游戏中的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学习迁移在户外建构游戏中的相关运用策略。
【关键词】幼儿学习迁移;户外建构游戏;现象与策略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既包括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幼儿的学习迁移,是指幼儿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在对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情感、新的态度或新的方法中的应用。学习迁移能力对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具有很大的裨益,借助幼儿学习、游戏中时有发生的迁移现象,对于幼儿开展户外建构游戏的探索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那么,如何让幼儿的学习迁移照进户外建构游戏的情境进而推动幼儿建构活动的开展呢?通过了解幼儿“学习迁移”的特点,对幼儿一阶段户外建构游戏的活动开展与观察,结合实践经验对幼儿学习迁移现象的分析,我们探讨了几点关于“学习迁移”在户外建构游戏中的有效利用策略。
一、了解幼儿“学习迁移”的特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学习迁移的表现形式多以具体形象性的模仿形式为主,一般发生模式为“模仿-理解-熟练-发生迁移”。学习迁移的现象总是伴随着幼儿游戏活动的进行而发生的,它可以在不同的游戏场景中自然流动,但它并不是无条件发生,更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有条件、有规律可循的,作为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的同时,善于了解、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迁移现象,合理利用有效的支持策略促进幼儿在游戏探索中的正迁移运用,推动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二、“学习迁移”在幼儿户外建构游戏中的现象分析
(一)室内建构与户外建构的学习迁移
幼儿的游戏学习迁移往往是源于之前的游戏探索经验而来的,当幼儿的游戏主题含有相同或者含有相似要素时,迁移现象往往容易随之发生,特别是当游戏主题、游戏材料的共同特征越多,迁移的迹象就明显。相反,当两种游戏之间完全没有关联时,则难以发生学习迁移的现象。例如,小男孩乐乐和佳佳特别喜欢在室内的建构区域用积木、纸卷筒搭建轨道、高速公路、高架桥,来到户外的涵洞建构区,他们模仿起室内的游戏情景,用长长的木板、木桩搭建起一条通架空的、通向小动物家的高架桥,曾经的游戏经验悄然无声的从室内迁移到户外的游戏场景中,室内单纯的主题搭建即高架桥演变成有目标的主题搭建即通向小动物家的有隧道的高架桥,积木、纸卷筒由长长的竹筒和圆柱形的奶粉罐代替,正是因为两个主题搭建内容之间、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之间存在着相似并互通的成分要素,幼儿的搭建迁移自然而快速的产生了,与此同时,每一次户外的建构游戏结束后,幼儿总会带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难题或者将要实践的想法,它们迫切的想要尝试各种方法,这时候,班级建构区更为丰富、精细的材料常常可以起到“实验场所”的作用,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空间、材料去进行不断的尝试与体验,由户外延伸至室内的反向学习迁移再次发生,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室内与室外的联动学习迁移在建构游戏中的观察与指导,促使幼儿游戏的内容、水平不断丰富与提升。
(二)不同游戏空间的学习迁移
传统的迁移理论认为,当游戏材料有共同要素时,幼儿的学习迁移容易产生,如果游戏材料之间没有共同性,学习迁移也就不会产生了。那两个不同的游戏区域场景之间是否就完全没有学习迁移的发生呢?变异理论认为,新旧学习内容之间的差异性也会影响迁移的效果。因此,让幼儿通过感知、对比来认知游戏材料的关键属性更为重要,幼儿先前获得的游戏经验可以支持他们的游戏活动,但对不同空间材料的认知、运用则更有利于推动幼儿游戏的深度学习。例如,在沙水区的建构游戏中,乐乐和佳佳用奶粉罐、半开的竹筒、PVC管搭建高架桥,利用沙子易于固定材料的特性他们很快就搭建好高架桥了,来到地势有点高低不平,还带着一定的坡度的涵洞建构区,他们很快商量好了与沙水区相像的搭建主题,并用具有相同特征的长木板、圆柱形的木桩代替了奶粉罐和竹筒,可由于沙地與黄泥地的地质材料差异,相对于沙水区的平坦、可塑性强,导致他们的搭建并没有那么顺利的进行,在这个节点,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对比两个区域间的空间、材料特点,感知两者之间的差异性,鼓励幼儿在相同学习迁移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材料、探索方式解决游戏当中的问题,往往能促进幼儿更有价值的深度学习。
(三)同一游戏空间的学习迁移
当幼儿的游戏学习探索经验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时,一旦接触到诸如此类的、为他们所感兴趣的新的学习内容,游戏中的学习迁移便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把同伴的游戏方式方法迁移到自己的游戏当中,结合自身游戏的需要进行一定尝试、探索、变化、创新,即新旧游戏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从而不断丰富游戏的内涵。例如,在户外的涵洞建构游戏中,佳佳和乐乐在一处相对平整的泥地上放了三个圆木桩作为中间的支撑点,在稳固支起的木板上有规律的叠放木砖,形成了一条特别的可以挡住光线的连接,在涵洞口搭建小屋的煊煊和钥钥看到他们的游戏搭建,也想搭一条这样的连接挡住太阳光,但是她们所处的位置是凹凸不平的泥草地,因此,得要解决更困难的、稳固支撑的问题。于是,她们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努力尝试着。煊煊和钥钥想要把自己原有的游戏经验和来源于佳佳的新的游戏经验进行融合、丰富、同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善于观察、捕捉到当中的学习价值,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分享、提炼,促使学习迁移在游戏当中的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幼儿在游戏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迁移”在幼儿户外建构游戏中的利用策略
作为教师,如何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探索方式的同时,通过对幼儿游戏的观察、记录、解读,在帮助幼儿梳理、提炼问题与经验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幼儿学习的正迁移,推动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呢?依据幼儿在户外建构游戏中的学习迁移表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丰富室内建构经验,促进幼儿对建构技能和经验的学习
幼儿的学习迁移往往是基于先前学习探索中的经验储备而来的,如果游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同要素和共通原理,迁移学习便容易随之发生。例如,在室内的建构游戏中幼儿有了连接、围合、垒高等建构技能和搭建房子、马路等简单物体的基础经验储备后,往往在户外进行架空、覆盖等建构技能的搭建时就相對容易,而且经常能够融会贯通,建构水平由单一的延展向整体布局过渡。例如,搭建小动物的家和高速公路,同样地,互通联动的学习迁移游戏方式同样有助于促进、提升幼儿室内游戏的搭建水平,在户外建构中的延伸、生成搭建试验,更仔细的分工、密切的合作、更丰富的场景和情节的游戏行为便是户外自主建构游戏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基于这一现象,要促进幼儿室内建构与户外建构的联动学习迁移,就要关注幼儿在室内游戏中对于基本建构技能的掌握,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尊重幼儿的兴趣、想法、需要的基础上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在区域建构游戏中体验丰富的生活化的主题内容,并根据他们的学习与发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思维特点,借助生动、有趣、直观的活动形式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建构技能,引发幼儿把室内习得的游戏学习经验迁移运用在户外的建构游戏中,并鼓励户外游戏的合作小团队在室内建构中尝试实践户外游戏过程中遇到的搭建难点、关键点。作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和反思者,通过观察与倾听他们的游戏情景、对话,还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游戏需要,解读在下一阶段的游戏中应该给予怎样的支持,是环境、材料还是来源于科学建构原理的知识呢?也就是说给予教师的介入与支持指明了一定的方向性,从而让教师根据需要判断以哪一种适当的支持策略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提供差异性和共同性的材料,支持幼儿多元化的建构需求
学习迁移在其本质上,正是共同性和差异性一起作用的结果,在两个不同的户外自主游戏空间,教师可以依据对先前游戏空间幼儿游戏情景的观察,继续提供为幼儿所感兴趣的、有利于幼儿游戏开展的活动材料。例如,沙水区的塑胶小动物、模型小车,继续投放到涵洞建构区以后,幼儿可以在建构好的小动物家里放上小动物,在搭建的高架桥上玩开小汽车的游戏,这些相同的材料沿用可以起到丰富幼儿建构游戏情景等作用,而新旧知识经验、材料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需要幼儿通过对比来感知,这一比较的过程让学习认知、意识更为突出和明确,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正是有了差异和变化,才有利于幼儿对于不同材料的认知、理解、运用。
作为幼儿游戏材料的提供者、支持者,在户外自主游戏的材料投放中,教师需要合理地运用差异,为幼儿提供具有差异性即独特结构特点的游戏材料,这些不同于先前区域的材料变化促使幼儿去关注其特征,在游戏中以多元的、创新的形式去呈现,从而帮助幼儿消除对先前游戏材料固定用途的思维局限,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固有的学习迁移转变成多元化的学习迁移,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不断提升。例如,在涵洞建构区,可以提供长短、宽窄不一的木板,不同粗细、长短的圆木桩、小竹子、木棍等与沙水区具有差异性的材料,让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充分感知它们的特性,在材料的运用过程中用不同的组合、搭建方法去呈现搭建内容,解决游戏中的搭建问题,从而促使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多元化的学习迁移,满足幼儿多元化的建构需要。
(三)注重游戏后的分享交流,提升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
幼儿在游戏中、在问题解决中、在分享交流中的分析概括能力越强,就越容易掌握同一区域游戏中新旧游戏之间的联系,游戏经验的学习迁移也就越容易产生。但另一方面受到具体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的影响,幼儿的探索学习常常是处于断续和零散状态的,他们对于新旧游戏之间欠缺连续、递进的衔接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游戏后的绘画记录、分享交流、游戏故事集等形式,促使幼儿将游戏中原有的具体、形象、生动的经验与创新、独特的技能、玩法进行联系,在幼儿进行分析概括的同时,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将这些有益的游戏经验传递给所有同伴,让幼儿自己或同伴的游戏故事、游戏经验成为学习迁移的源泉。
1.照片、视频、设计图的分享,引发幼儿的经验交流
小组内推选代表向小伙伴介绍、讲述自己玩的是什么、开始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怎样解决的等,例如,结合当天的搭建主题《涵洞小屋》,煊煊和钥钥向小伙伴进行了游戏过程的介绍,其他小伙伴给她们提出自己的疑问、不同想法、建议,乐乐说:“我觉得你们在两边可以放上一些木板,这样可以挡住更多的太阳光。”佳佳说:“可是不能在太暗的地方看书呀?”“那可以用什么来代替木板呢?”这种陈述与讨论的方式不仅可以让游戏实施者得到新的触动,在后续游戏中进行新经验、新技能的学习迁移,而且会启发其他同伴迁移他人的游戏经验,融入自己的建构主题当中。
2.游戏表征结合设计图的分享,启发幼儿的深度思考
针对幼儿个体的建构游戏体验,结合自己的游戏表征和设计图进行分享交流,这种方式对于幼儿来说确实有点挑战性,幼儿需要分析、比较表征作品与设计图的相同点与尚未达成的做法,常常需要表达、阐明游戏过程中的一些困难、挑战所带来的影响,通常这也是在游戏中最为深刻的体验。例如,在搭建“阅读小屋”的时候,煊煊计划使用木桩支撑长条木板,可没有预设到在凹凸不平的草坪上稳定木桩得要解决地势的问题。因此,它做出了与设计图不一样的搭建方法,最后用了木板去填充、平衡,解决这个难题用了很多时间,导致她没有很好地完成搭建目标。小伙伴的建议、教师做出的追问、引领,让幼儿在这种分享交流方式中得到的启发与学习特别深刻,常会引发幼儿思考假如这个搭建迁移在自己的游戏中,会使用怎样的方法解决呢?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萌发了幼儿发散性思维的产生。
3.有目标和带有指向性的分享,助力幼儿的问题解决
在观察、解读幼儿游戏及其游戏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分析其游戏需要,促进其在最近发展区内更进一步。通过有目的地选取分享题材,引导幼儿将核心的、带有科学原理的游戏经验进行分享,促进幼儿在分享交流中得到游戏迁移的启发与学习,让同伴的游戏过程、游戏经验有可能成为彼此游戏的新起点或者丰富变化元素。例如,在支撑木板的游戏搭建上,使用矮重的、面积大的松树木桩和长而轻的、面积小的圆木桩作为支撑那个会效果更理想呢?这种带有科学原理的分享讨论利于幼儿把结果迁移到各种搭建游戏中,推动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
4.游戏故事绘本的分享,丰富幼儿的经验素材
延续性的搭建是幼儿建构常有的游戏方式,幼儿经常将在游戏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趣事、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等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把自己知道的一些象征符号加入到“游戏故事”中,教师作为幼儿语言的记录者,帮助他们加上符号文字,然后借助绘本故事的形式,制作成游戏故事集,幼儿可以自由地翻阅这本体现不同主题、内容、表达方式、布局的故事本,在自然、宽松、共享的氛围中,学习里面的符号、肢体动作、环境暗示等来记录、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游戏,然后逐渐迁移到“游戏故事”中。
在户外建构游戏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学习迁移在幼儿的游戏探索过程中并不只是一种简单、固定的存在模式,教师只有在幼儿的游戏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观察与分析,结合幼儿的游戏需要进行提炼与解读,合理利用有效的教育策略,才能让学习迁移融进幼儿的游戏情境,帮助幼儿自我建构多元的知识与经验,从而真正体现学习迁移在户外建构游戏中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佳悦,蔡迎旗.学习迁移理论视野下幼儿教师活动指导策略[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6(12):64-65.
[2]杜青玉.促进幼儿学习迁移的有利条件及教育策略[J].教育导刊,2018(1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