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农科”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20-09-06 13:45鲁黎明余国武任万军王西瑶黄玉碧
高教学刊 2020年25期
关键词:新农科中心实验教学

鲁黎明 余国武 罗 慎 任万军 王西瑶 黄玉碧

摘  要:四川农业大学作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秉承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积极整合、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创新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显著提高了教学成效。

关键词:作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农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5-0029-04

Abstract: The 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crop science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mainly focuses on training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has established advanced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cept, actively integrated and shared high-quality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sources, innovated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m, reformed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d experimental teaching level, and achieved significantly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crop science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innovation;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新农科”建设是新时代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突破转型发展瓶颈、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途径,也是农业高校向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迈进的重要基石[1-6]。开展“新农科”教育,已逐步成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共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是“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整合与共享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创新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8]。四川农业大学于2000年就开始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经过历时16年的实验室平台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于2016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作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人的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核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同样十分重要。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的核心工作[9]。中心按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爱岗敬业”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思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以及“专兼结合”的方法,对示范中心的教师队伍进行了全方位的打造,形成了以学术带头人为引领,以高级职称教师为骨干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

(一)完善制度建设,加强中心管理

制度是一个单位维系规范运行、获得最大的管理效益、提高组织协调性、提升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而言,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也是充分发挥中心潜能、提高运转效率的重要前提。为此,中心经过成分的调查、研究、酝酿与讨论,出台并完善了《四川农业大学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四川农业大学实验指导教师职责》等制度,并出台了涉及聘任、考核、晋升等一系列规定,从而在制度层面保障了中心的高效运行。

(二)加强技能培训,提升业务水平

教學技能是教师个人业务素质的客观反映,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保障教学效率的前提。具体而言,教学技能既保障了教学的效果,又是教师专业成熟度评判的重要标杆。对一名合格的教师来说,应该从语言表达技能、课堂设计技能以及贯彻实施技能等方面来充实并完善自己。所以,培训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及专业素养,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保证课堂与实训教学效果而言,其作用与重要性则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提升中心教师的专业技能,中心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学校“国际化办学推进计划”的支持,统筹多方经费,持续推进青年教师海外提升计划,提高骨干教师的科教创新能力。同时,中心不断加强教师的内部及外部交流,加强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的教学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

此外,中心每年都派出专职教师参加“全国作物学会年会”“全国作物栽培学年会”等本专业的各类相关学术会议,以更好地掌握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来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调整实验设置。还指派青年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行的有关教学方法、手段等的培训,派遣实验专职人员参加四川省举办的有关高校实验室技能培训学习等,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中心承办了2018全国农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西南片区复赛,为广大教师提供机会,努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二、改革教学模式,推进课程建设

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10]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我国学者[11]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模式具有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特点。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定式与框架。实际上,每一个教师在其教学实践中,均自觉或不自觉地遵照一定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中所普遍采用的典型教学模式,就是传授式的教学。其程式为“讲-听-读-记-练”。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为知识的灌输方,学生则为被动的接受方。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机械地重复学习与训练。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在新农科建设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已经迫在眉睫。

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改革,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中心内容[12]。中心教师结合中心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教改项目和教改成果的申报,成功立项2项国家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以及2项校级课程建设项目,并形成了“三融合、三协同、三模块”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心的工作重心。中心以2018年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全面推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完善了国家级精品课程作物育种学,省级精品课程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普通植物病理学等8门课程及校级精品课程内容。同时,鼓励中心教师踊跃参评学校组织的“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以推动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创新实验教学理念,助推本科人才培养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观念,以及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它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理念包括了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基本内容。从内容上来看,教学理念的核心包括“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可测性与科学评价”“教学反思与有效教学”等等。进入到21世纪,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时期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造性”“主体性”“个性化”“开放性”“多样化”“系统性”与“生态和谐”等十大方面。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13-14]。在新农科建设的新形势下,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也应随之进行变革,尤其要体现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造性”等宗旨与目标。因此,中心按照“室内田间结合、科研转化教学、一二课堂协同、实验教学育人”的实验教学理念,构建了专业课程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融合,实践课程与实验课程融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围绕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开设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植物生理学等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目前,中心承担了农学、烟草、植物科学与技术、植物保护、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种子科学与工程、农村区域发展、园艺、林学、茶学、设施农业、风景园林、动植物检疫、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共45门实验课程。

学生的能力培养,既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学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方面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创新意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新农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中所描绘的“打赢脱贫攻坚战,高等农林教育责无旁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等农林教育重任在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等农林教育义不容辞;打造美丽幸福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作为。”的发展蓝图,更是对新农科人才的能力培养提出了高目标与严要求。鉴于此,中心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主线,鼓励本科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性训练计划、创业计划、大学生科研兴趣培养计划、专业技能提升计划等项目,并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平台支持。

四、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有示范、引领、导向的作用。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示范中心应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承担国内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人才培训和培养任务,积极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竞赛、成果展示与培训活动。因此,中心积极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

1. 中心依托教育部“111”引智基地,實施“国际化办学推进计划”,强化国际学术交流合作,2018年8月成功承办了第九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成功承办2019年第14届国际谷物穗发芽学术会议和第八届国际稻瘟病大会;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高校开展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合作交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与巴基斯坦干旱农业大学、信德农业大学开展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合作,招收巴基斯坦留学生15人;积极联合申报国际合作科研课题,获得省级国际合作项目1项。

2. 中心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构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将科研促进实验教学、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校内相关学科、西南地区兄弟院校和社会企业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成效

(一)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近两年来中心获得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得学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一等奖2人、二等奖8人;中心李伟教授通过激烈角逐,在“中国作物学会作物学人才培养与教育专业大赛”中获得 “全国作物学十大教学能手”荣誉称号。

(二)本科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2017至2018年,实验中心承担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43项、四川农业大学校级大学生实训项目37项、大学生专业技能提升计划项目7项。其中,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级支持项目4项、省级支持项目6项,校级支持项目6项。本科生参与发表论文21篇,申请专利10项。2017、2018届本科毕业生中,18篇本科毕业论文被评为四川农业大学校级优秀毕业论文。8人出国留学,175人考取中科院、“985”“211”院校研究生。

(三)创新创业工作亮点突出

中心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亦显著,在西南片区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新农科中心实验教学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