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转折:高考与罗中立的艺术人生

2020-09-06 13:36周昕
人民画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钢铁厂当代艺术四川

周昕

2020年7月的一天,我们通过电话采访了远在重庆的罗中立。他给我们讲述了1977年参加高考的经历。

1977年冬的某一天,在重庆达县钢铁厂,锅炉工罗中立下班了。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家,而要赶往十几里外的县城报名高考。除了锅炉工这个身份外,他还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

罗中立的父亲颇有才气,会作画,能拉琴。父亲周末总会带着罗中立和他的三个兄弟去郊区画素描、画水彩,回到家,便将他们的画作挂在墙上,一一点评。“父亲的指导对我绘画的启蒙非常重要。”当锅炉工期间,他画过很多领袖画、宣传画,也画过连环画,工作之余还会给当地有志于学习绘画的人做一下指导。

1977年9月,教育部决定恢复高考。

罗中立本来并不打算报名。从川美附中毕业后,他在达县钢铁厂工作了十年。他和女友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依照当年结婚的标准,工作之余,置办新房的家具才是他生活的重心。

在达县钢铁厂做一名锅炉工,成为工人阶级,对罗中立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未来的生活已然安排妥当。参加高考?读大学?他并没有想过,“当时就希望能够平和地生活”。

报名截止日的当天,他接到了未婚妻的电话:你的学生都去考了,你要不要试试?未婚妻的父母也鼓励他报名。罗中立也算了笔经济账,当时普通工人的工资每月20元,而大学毕业生的工资52元起步。于是,他决定报名一试。

但当他跋山涉水赶到县城时却为时已晚,他被工作人员告知,报名已经截止。“明年再来吧。”

罗中立坦言,他已经29岁了,明年就过了当时报考的年龄上限。工作人员中恰巧有罗中立在川美附中读书时的老师。罗中立当初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川美附中,老师也为他说情。于是,他赶在最后一刻“压哨”报上了名,搭上了高考首年恢复、同时也是他最后机会的末班车。

作为一名艺术生,罗中立的高考文化课只考政治和语文。罗中立走出考场时,心情还有些许忐忑,“感觉发挥得不太好”。在素描和色彩两项专业课考试中,当时的成绩评定采用的是甲、乙、丙、丁的分类方法,罗中立考出了“双甲”的好成绩。他也如愿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命运的齿轮转动,他人生的重大转折就此开始。

出道即巅峰,用这句时下流行的话形容罗中立的创作生涯再貼切不过。罗中立偏爱国画,但是四川美院当时并没有这个专业,于是他选择了油画专业,这个妥协后的选择却为他未来的成名埋下了伏笔。

罗中立大学三年级时创作了轰动海内外的油画《父亲》。他以这幅作品参加了1980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青年美术奖”并获得了一等奖,一鸣惊人。

《父亲》的人物原型是平昌县大巴山的农民邓开选。1968年,罗中立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下乡到大巴山农村,落户邓开选家,与他同吃同住同劳动……大巴山10年的生活经历,让《父亲》包含对中国农民沉甸甸的情感……罗中立在1980年创作的这幅作品获得了第二届“中国青年美术奖”一等奖,这幅画与年轻的作者从此一鸣惊人。

《父亲》使得当时的中国美术界和普通观众惊叹,它的出现打破特殊时代中整齐划一的艺术模式,以人文主义关怀,关照日常生活和人本身,掀起和引领了新中国历史上当代艺术的第一次浪潮,被认为是“当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

大学毕业后,罗中立留校任教,在继续创作优秀作品的同时,也教书育人,并先后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时隔多年后,路过当年高考报名的招待所时,罗中立想起那个夜晚,依然心怀感慨,如果当时没有报名,不知道那个锅炉工如今有着怎样的生活。

猜你喜欢
钢铁厂当代艺术四川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钢铁厂掠影
谈钢铁厂电气设备的检测与维护管理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四川九寨沟发生七级地震
对四川新高考中的不等式问题的一点思考オ
百炼成钢之我见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百炼成钢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