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案例浅谈如何实现“以评促学”

2020-09-06 14:12祝肖超
写真地理 2020年21期
关键词:多元开放实践活动

祝肖超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力求多元、开放的评价,针对该课程实践活动的评价怎样能真正做到开放、多元,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指导学生生活,从而实现“以评促学”的目的,笔者结合了实践活动案例从“依据年龄,主体要适切”“注重体验,评价需分层”“欣赏成果,方式求开放”“挖掘潜力,互动促反思”这四个方面浅谈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实践活动;多元;开放;以评促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21-0243-02

1 依据年龄,主体要适切

在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评价栏中,常常可以看见“自己”“教师”“小组成员”“家长”等不同的评价主体,他们往往会会组合在一起出现。但是否所有年段、不同主题的活动评价都需要不同人员的参与,亦或是都采用类似的评价模式呢?显然不是。

例如,我校校本课程的场馆探究活动巧妙地与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整合,设计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低段有“探寻动物世界场馆探究活动”等,中、高段有“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探究”“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探究”等,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却把活动评价“丢”给了学生自己:“评估本次研究过程中,哪里值得经验分享?哪里值得反思调整?”这样的评价虽然看似开放,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但是一到六年级皆采用这样“一刀切”的“反思模式式”评价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一二年级的孩子的自我意识还处于简单、笼统的低水平阶段,易受他人评价影响,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应该以他人评价为主,自我评价为辅,尽量少用自我评价。而三四年级的孩子自我认识逐步加强,对于他人的行为表现的判断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对他人的表现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当遇到难度较大的任务时教师和家长可以给予指导性的评价。而五六年级的孩子独立完成和与同伴合作完成各项实践活动的能力已经相对成熟,他们不仅对自我已有一定的认识,自主性和个性发展的需求也更强烈,如果多采用小组评价、互动式评价和参考外界其他人员的评价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长此以往也会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发,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 注重体验,评价需分层

实践活动若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就是失败的实践活动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实践活动评价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评价活动效果和评价学生表现,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自己的体验和认知,指导自身的行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获得自身的发展。

首先,实践活动需要关注学生差异进行分层评价。笔者在一年级下册第16课《大家一起来合作》中设计了分小组制作装扮教室的作品的活动,作品完成后师生共同对作品进行打分,颁发“创意奖”“合作奖”“美观奖”等奖项,其中有一个小组的作品都不如其他小组,没能获得任何一个奖项。但是该组学生讲述了积极合作的的过程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致决定增加一个“努力奖”颁给该小组,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帮助他们改进了作品。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差异,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体验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进步。

其次,评价还应考虑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是法治专册,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用较高要求去评价学生,势必会让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如在第五课《国家机构有哪些》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假期中开展“我与身边的国家机构”这一实践活动,记录与父母出行时接触的国家机构的经历,了解记录位置、工作流程等。该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并不应考察学生是否完全清楚这些机构的具体工作细则,而是让学生能够讲述自己接触这些国家机构的真实经历和感受,结合父母对孩子活动过程的表现、情感态度等评价进行综合考量,加深国家机构就在身边、为我们生活服务的认知和体验。

3 欣赏成果,方式求开放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有各自的实践体验想与他人分享。在评价过程中,学生通过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获得进一步的成长。因此,成果展示是一种最好的表现性评价。在开放、自由的评价环境和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下,学生往往会更加乐于展示自己的成果,而师生的鼓励式评价更会强化其实践的成就感。

在一年级下册第12课《干点家务活》的课后,笔者设计了一周练习做家务的实践活动。一周结束后在课堂上组织了“家务大比拼”,比如将外套进行折叠,看谁叠得最整齐;邀请学会系鞋带的同学给有困难的学生系鞋带。在交流整理抽屉的妙招中,有学生说分区块进行,如左边放书本,右边放文具、跳绳之类的;有学生说大的放下面,小的放上;还有的说不怎么用的书本放下面,经常用的书本放上面……活动中,老师和同学觉得谁做得棒就可以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他点赞。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优秀的实践成果,获得了他人的肯定,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收获自信和满足感的同时,也丰富了活动本身。

笔者曾在四年级下册第12课《家乡的喜与忧》一课中教学中安排了“家乡发展小调查”这一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们分组合作分别调查了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政务服务等发展,成果展示的方式多样,数据、视频、图片、新闻播报等,十分生动。尤其是某小组在介绍家附近的“智能化菜市场”的时候,现场发出了惊叹声,大家纷纷赞叹现在的菜市场不仅干净美观,连蔬菜也有身份证,还可以现场化验,晚上还可以吃夜宵。在这样鼓励和赞美的氛围中,小组的展示更加带劲了,下台的时候学生都给予了他们热烈的掌声,这不仅是感叹家乡的变化巨大,也是对这个实践活动成果的最好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了信心,能够在下次活动中继续努力,促进了学生的长足发展。

4 挖掘潜力,互动促反思

能力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实践活动的完成度往往存在差异。教师要包容学生能力的差异,正确地判断其发展潜力,但更要重视学生的能力提升。实践活动是一项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在与集体的互动中往往会有所启发,教师的一句“提醒”就会让学生醍醐灌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学生的能力也能在與师生的互动中提升。

例如,在活動评价中,将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都展示出来,请学生互评。教师作为“主持人”,就可以适时圈划学生活动中好的方式、方法,指出锦上添花的妙招。遇到难题时,教师也要适时点播。笔者曾观摩过某教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第4课《试种一粒子》时,现场进行了实践活动成果交流,教师提出:“同样是4月种下的小黄瓜,为什么李xx同学的黄瓜结出了果实,但是孟xx却只有开花呢?”小朋友们就展开了思考,有人说肯定是水浇得不足,有人说是肥施得不够,有人说肯定是养的地方不对,没有小昆虫传花粉黄瓜也是结不了果的……经过教师的穿针引线式的启发,能够促进完成度较低的学生的反思与自我修正,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反思自我,学会判断和接受正确的评价。

又如笔者曾观摩一位教师执教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单元整理课,教师让学生选择不同的主题在课前进行了社会微观察,在课上进行成果展示和互动。某一小组在讲到疲惫年轻人是否要让座给老年人这一两难问题时,引发现场的辩论,大家众说纷纭,其中有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可以让老人去坐爱心专座,这样上班后劳累的年轻人就可以继续坐着了。”而此时另一个学生又站起来说:“但是爱心专座总是被人占走,无法真正服务到需要的人。”这样的“不同的声音”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维护公共秩序,做文明有素质的人。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通过互动,将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进行碰撞,启发在场所有学生的思考,让评价“活”了起来,也帮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和现实生活,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

结束语:本文通过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案例,简单阐述了如何有效地提升评价效果的策略。在多元、开放、整体的评价观指导下,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年龄差异、能力差异和个性需求,选择合适的评价主体,采用分层的、灵活的、开放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评价的氛围中建立自信心,积极反思和完善,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彩平.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20:247-259.

[2] 潘慧芳.走进德育课堂——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百例[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51.

[3] 李季湄、张华.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80-193.

猜你喜欢
多元开放实践活动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关于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的思考
小议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