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绍 徐昭
摘 要:本文通过现场实地调查,分析了J公司B系列柴油发动机装配线现状,确定了该装配线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工序,运用双边装配技术对其瓶颈工序进行分析改善,并通过计算改善前后的平衡率对实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借助改善瓶颈工序,实现了柴油发动机装配过程的优化。
关键词:双边装配技术 柴油发动机 装配线优化
1 双边装配线平衡技术
1.1 双边装配线平衡技术概述
对于压路机、柴油机等大型设备的装配,它们左右两侧工位的衔接度要求较高,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一般采取双边装配线平衡技术。
双边装配线平衡技术装配操作顺序如图1所示。左边的装配操作用L表示,右边的装配操作用R表示,两边都可以进行装配的操作用E表示。圆圈内符号表示第i个工位,圆圈上方的数字和字母分别代表工位i的工作时间和工作位置。圆圈的工作顺序依次用箭头相连,装配操作时必须先完成箭头后的任务才能完成箭头前的任务。
1.2 双边装配线平衡技术的特点
双边装配线是对传统单边装配线的扩展,从它的流程图来看,双边装配线与单边装配线有着明显的区别,由于其将原来单一的区域拆分为左右两个独立的区域,工人各自完成独立的装配作业,因此它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独特的操作方位,双边装配线上的工人都被限制在各自的工位上进行独立的任务,保证了工人在工作时间内不会随意走动,提高了工作效率。
(2)双边装配线由于工位上分配到的任务受到优先关系顺序的约束关联,有时候工人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需要等待前面的工人完成其任务才能继续开始工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工序6的前一工序4在左边位置完成任务的过程十分缓慢,使得右侧的工人在完成工序2之后要等待两个单位的时间才能开始工序6。
2 J厂B系列柴油发动机装配线生产现状
2.1 装配线工序
柴油发动机的装配对于装配时作业的要求非常高,应严格要求员工要遵守装配标准,一旦哪个环节没做好,就会使后续的工作十分困难,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整条装配线的生产,所以制定一系列严格标准的操作规范和技术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J厂B系列柴油发动机装配线共25个工位,具体工位按工作顺序依次为:
通过调研发现,J厂B系列柴油发动机装配线共25个工位,具体工位按工作顺序依次为:
(1)装配开始,拆卸主轴承盖放入托盘,装配挺柱。设备工具:电动扳手、托盘、手动扳手;
(2)装配曲轴,装配凸轮轴,装配安装上、下止推垫片。所用工具:托盘,拧紧机;
(3)装配机油冷却器。工艺装置:手动扳手、扭矩扳手;
(4)装配喷油泵。工艺装置:电动扳手;
(5)装配喷油泵齿轮,装配中间齿轮,工艺装置:扳手;
(6)装配活塞连杆、装配活塞环。所需设备:油刷、拧紧机、手动扳手;
(7)調整供油提前角。所用工具:密封胶;
(8)装配气缸盖。使用工具:扳手;
(9)装配摇臂组件,调整气门间隙。设备工具:密封胶、扭矩扳手;
(10)装配前墙盖。所用工具:扳手;
(11)装配轮毂,装配油底壳。所需工具:涂胶、扭矩扳手;
(12)装配飞轮壳。设备工具:涂胶、扳手;
……
(25)装配起动机,装配机油滤清器、装配油气分离器。工艺装置:润滑液、记号笔、扳手。
2.2 装配线瓶颈工序
该厂B系列柴油发动机生产100台/天,平均12.5台/小时,生产节拍为288s。通过调研发现,实际生产节拍远大于这个数,为此需要对装配线平衡问题进行改善。而要改善装配线平衡问题,就必须先找出装配线的瓶颈工序,并对其进行改善,以确保发动机装配线的平衡率。
改善前装配线的工位节拍时间图如图3所示。
由图4可见,工位6和工位11的节拍时间远大于正常值。以改善工位11时间节拍为例,该工位总计25个工序,通过A、B两位工人来做,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测得A工人的花费时间为395s,B工人为280s。所以,比较可知,B工人的生产时间与预定生产时间相差不大,符合生产节拍,所以我们主要是对对A工人做系统的优化。
3 J厂B系列柴油发动机装配线的改善与评价
3.1 装配线的改善
在螺栓放置到柴油发动机与在工具车中放入26个螺栓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对这两个过程进行优化,改善前工位11的作业过程动作时间分析详见表1。
由表1可见,TMU=56.16+2.16+56.16+2.16+56.16+56.16=228.96s,即改善前工位11所需的总时间为228.96s。
通过现场观察得知,该工位工人是通过用一个小镊子来夹取螺栓,耗费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所以,我们的改善方案是将每次夹取一个螺栓改为同时夹取4个螺栓放入防错工装,并将该方法运用到将螺栓放置到机盖上,最终得到工位11作业过程的动作时间见表2。
改善之后,工作时间由原来的228.96缩短成了TMU=42.12+42.12+2.16+42.12+
56.16=184.68s,缩短率为19.34%。
3.2 改善效果评价
现通过计算改善前后的平衡率来判断实施的效果。
平衡率(即生产线负荷系数)计算公式为:
W=∑(ti×si)/(t0×s0)
式中W-生产线负荷系数
ti-某个工位上所需的时间
si-某个工位上所需的人员
t0-规定生产节拍
s0-规定需要的人员
改善前生产负荷系数W0和改善后的生产负荷系数W1得到的计算结果如下:
W0=10920/(342*38)=84.03%
W1=10977/(290*36)=95.1%
可见,改善后的生产负荷系数更高,即生产效率更高。
4 结语
通过对该厂B系列柴油发动机装配线的分析,找出了其瓶颈工序,借助双边装配技术对装配线进行了改善,优化了瓶颈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于MTM-UAS主导的柴油发动机装配线优化设计研究”(项目编号:GJJ191328)的阶段性成果,项目主持人:吴克绍。
参考文献:
[1]曹文东.发动机装配线生产瓶颈工序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Kim Y K,Kim Y,KimY J.Two-sided assembly line balancing: a genetic algorithm apperach [J]. Production Planing& Control, 2000,11(1), 44-53.
[3]常礼昌.基于工业工程技术对某装配车间工作改进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9,30(8):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