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

2020-09-06 14:05陈敏李凌云栾炳辉于晓丽王培松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叶斑病粒剂多菌灵

陈敏 李凌云 栾炳辉 于晓丽 王培松

摘要为明确27%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2017—2018年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2年试验结果表明,27%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35~225  g/hm2)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均在90.96 %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花生安全无药害,可以作为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有效药剂使用。

关键词27%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花生叶斑病;田间药效

中图分类号S435.6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0)15-0145-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5.04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ontrol Effect of 27% Trifloxystrobin ·Tebuconazole SC on Peanut Leaf Spot

CHEN Min,LI Lingyun,LUAN Binghui et al

(Yant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Yantai,Shandong 265500)

Abstract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27% trifloxystrobin ·tebuconazole SC on peanut leaf spot,field efficacy trials were conducted in 2017-2018.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control effect of 27% trifloxystrobin ·tebuconazole SC(135-225 g/hm2)on peanut leaf spot was above 9096%,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430 g/L tebuconazole SC,50% trifloxystrobin WG and 50% carbendazim WP,it was safe for peanut and could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pesticide to control peanut leaf spot.

Key words27% trifloxystrobin ·tebuconazole SC;Peanut leaf spot;Field efficacy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201000)。

作者简介陈敏(1988—),男,山东青岛人,农艺师,硕士,从事植保方面的研究。*通信作者,研究员,硕士,从事植保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20-02-17;修回日期2020-03-10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花生产量对保障食用油安全供给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有重要意义。花生叶斑病(peanut cercospora leaf spot)是花生叶部褐斑病、黑斑病和网斑病的总称,在我国花生主产区普遍发生[1]。叶斑病的发生可造成叶片枯死、脱落,发生严重时可侵染叶柄和茎秆,威胁花生的正常生长,严重影响了花生的产量和质量[2]。目前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仍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常用农藥主要有百泰、嘧菌酯、戊唑醇、多菌灵等[3-9],由于这些农药的长期使用,防效有所下降,尤其是多菌灵,已使花生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10]。为筛选防治花生叶斑病的高效药剂,笔者于2017和2018年进行了27%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对花生叶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旨在明确27%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药剂27%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江阴福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高陵镇,试验地为砂土,花生为露地覆膜,起垄双行栽培,垄宽75 cm,株距13 cm。

1.3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有效成分):27%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35、180、225 g/hm2。对照处理:430 g/L戊唑醇悬浮剂120 g/hm2、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60 g/hm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0 g/hm2、空白对照。每处理重复4次,小区面积50 m2。7月中下旬开始用药,间隔10 d施药一次,共施药3次。

1.4施药时期

分别于2017年7月20日、7月30日、8月9日,2018年7月28日、8月7日、8月17日施药,使用MATABI Super Green 16型背负式喷雾器,使叶片表面均匀着药,用药液量为900 L/hm2。

1.5调查方法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 17980.85—2004》进行。施药前调查发病基数,末次药后10 d调查防效。每小区随机选5点,定点取4株,每株调查主茎全部叶片,记录调查总叶数、各级病叶数。

叶片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2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75%;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76%以上。

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计算方法:

1.6数据分析应用DPS 18.1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

2结果与分析

2.1安全性

试验期间各处理花生未出现矮化、褪绿、畸形等药害症状,表明27%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35、180、225 g/hm2 3个处理对花生安全、无药害。

2.2田间防效2017年试验结果表明,27%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对花生叶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7%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35、180、225 g/hm2 3个处理的防效均在90%以上,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防效也相应提高;试验药剂180、225 g/hm2处理防效显著优于3个对照药剂,135  g/hm2处理显著优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0 g/hm2处理,低于430 g/L戊唑醇悬浮剂120 g/hm2处理,与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60 g/hm2处理无显著差异(表1)。

由表2可知,27%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3个处理防效

均在96.45%以上,225 g/hm2处理显著优于135、180 g/hm2处理,180 g/hm2处理防效显著优于135  g/hm2处理。3个处理防效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剂50%肟菌

酯水分散粒剂60 g/hm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0 g/hm2,对照药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120 g/hm2防效与

试验药剂135 g/hm2处理无显著差异。2018和2017年2年试验结果表明27%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对花生叶斑病防效显著,且随着药量的增加,防效增强,可以作为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有效药剂。

3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27%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对花生叶斑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对供试花生品种安全无药害。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和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对花生叶斑病同样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二者复配的27%肟菌酯·戊

唑醇悬浮剂能够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符合农药减量增效的需要,是防治花生叶斑病的理想型杀菌剂。应用27%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防治花生叶斑病推荐田间使用剂量为135~225 g/hm2,注意杀菌剂的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

徐秀娟.中国花生病虫草鼠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李金华.花生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9(3):97-98.

[3] 梁土寿,梁永军.5种药剂对春秋两造花生叶斑病的防效及影响研究[J].热带农业工程,2016,40(1):20-23.

[4]  陈凯,谢宏峰,樊堂群,等.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932-10933.

[5] 殷君华,李绍伟,芦振华,等.两种杀菌剂防治花生叶斑病剂量减施效果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9(10):78-80,84.

[6] 李彪,孙俊铭.29%嘧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14):90-91.

[7] 邓丽,殷君华,李阳,等.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7):136-137,147.

[8] 殷君华,任丽,李阳,等.不同药剂对花生叶斑病防效及其性状影响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10):47-49.

[9] 王才斌,孙秀山,成波,等.不同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及公害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5,27(4):72-75.

[10] 劉勇,叶钟音,刘经芬,等.花生褐斑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测试方法的研究[J].中国油料,1991,13(4):67-70.

猜你喜欢
叶斑病粒剂多菌灵
番茄糖转运蛋白SlSTP2在防御细菌性叶斑病中的功能
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剂的配方研制
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初探
75%醚苯磺隆水分散粒剂的制备
多菌灵在酸化黑土中迁移性能的抑制
大果紫檀叶斑病的病原鉴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西瓜及其种植土壤中多菌灵残留的研究
玫瑰叶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