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松
在建国70周年的国庆大阅兵上,歼击机梯队呼啸着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5架歼-20、5架歼-16和5架歼-10C飞机组成3个楔队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隐形战斗机歼-20、战斗机歼-16、超音速多用途歼-10C战斗机,均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战斗机。从1956年第一架国产喷气式歼击机首飞成功,历经数十载,我国歼击机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我们自豪于这些闪亮的雄鹰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之时,不由想起那些在幕后默默奋斗的中国航天人,特别是那些卓有贡献的科研工作者,以之为榜样,见贤而思齐。
温俊峰就是这个行列中不能不说之人。温俊峰祖籍山东冠县,童年少年可谓是颠沛流离、历经磨难,父亲早故,兄妹六人在母亲含辛茹苦的拉扯下艰难成长,虽努力求学,但实在因家庭贫困,只能断断续续的读完免费师范。
在此期间,由于地处抗战前线,温俊峰亲眼目睹了父老乡亲倒在敌军轰炸机下,少年温俊峰心里,埋下了一定要为祖国富强奋斗的种子。
1949年,绥远和北京相继解放。温俊峰背着老师赠送的一袋面粉赴北京赶考。用面粉换窝窝头吃,勉强维持了两月生计。先考取北洋大学采矿系,后慕名考上清华大学航空系,享受甲等奖学金,吃的是最差的丁种伙食,终于完成了学业。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温俊峰感慨万千,“是老师帮助我维持学业和生计,是老师的那袋面粉圆了我的大学梦。”
毕业前夕,适逢国家院系调整,由清华大学、北洋大学等8所院校航空系组成为北京航空学院。于是,温俊峰又在北航完成了研究生课程,并留校任教。当时北航刚刚开始建设,上课在工棚,吃饭在露天的工地上,条件非常艰苦,温俊峰从容面对,除了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之外,他还负责完成了发动机构造研究室的建设工作。之后,他在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两年,回来后担任发动机强度振动试验室主任,开创了我国发动机薄壳强度研究方面的先河。这期间,温俊峰还自行设计安装试验设备,研究薄壳理论对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的应用,完成了《三层圆柱壳超出弹性极限之稳定性》、《喷气发动机壳体零件强度计算》和《冲压发动机构造》等论著。
今天“多彩贵州”之名早已蜚声海内外。但是在上个世纪,贵州积贫积弱,被人称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
1967年,温俊峰来到贵州大山深处的一个中国航空科研单位筹建处报到,他是该单位报到的第18个人,去接他的人大为不解,“首都北京大学里的一介书生,长得白白俊俊的,跑到这穷山沟来,是不是有点傻?”就连许多朋友也替他表示可惜。但是,年轻的书生,心里有着不一样的追求和见解,“与其在高校里无所事事,消磨青春,不如到祖国最需要的大三线干一番事业。”
温俊峰和三线建设者们撸起袖子,甩开膀子,从“三通一平”开始,修桥铺路,架设电线,建设厂房,安装机器。“我当时年轻力壮,干各种体力劳动,我都是个强劳力”,温俊峰回忆起建厂初期,为配合发动机排故改进项目的试制,他每天骑车往返近百里,在设计所与工厂之间来回奔波,并参加工厂劳动——车钳铣刨等“十八班武艺”,他几乎样样精通。
在航空航天工业部贵州011基地第二研究所和航空发动机公司工作二十年,温俊峰经从设计员干起,后历任设计科长、总设计师、贵州航空发动机公司科技副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在所有令人瞩目的成绩中,最为闪耀的是主持研制了涡喷7、涡喷13系列多种型别的发动机,这两个系列发动机是我国国产歼击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动力装置,为中国战机实现了“中国心”的梦想。
1962年,我国开始仿制苏联的喷涡7原型發动机,由于原型机设计先天不足,外场使用故障很多,导致事故频发。温俊峰和大家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历时九年,将涡喷7八大故障全部解决。1984年国庆35年大阅兵上,温俊峰和涡喷7的其他研制工作者,一起见证了装配涡喷7乙发动机的歼击机像一只利箭穿过天安门上空的云霄,大大地扬我国威军威。
涡喷13的研制是从测绘苏制37Φ2C发动机开始的,温俊峰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负责整个测绘技术的领导组织工作,1984年4月26日,装配涡喷13的歼7Ⅲ首飞成功。1989年的巴黎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首次向外界展示了歼8Ⅱ战机,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西方舆论一致认为:“歼8Ⅱ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战机已经脱离了米格系列,进入了自我发展的全新阶段。”
中国战机自我发展的新阶段,是温俊峰和他的研究者们十几年辛勤汗水的付出,当初那个首都高校的白俊书生,已经成长为中国的发动机设计专家。由于在歼7Ⅲ,歼8Ⅱ的研制过程中的巨大贡献,温俊峰于1985年和1990年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一次,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温俊峰从小生活清苦,多年来仍然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90平米的居室内摆放着40多年前老家具,油漆斑驳,衣服上也是补丁常现,到烟台大学工作后,学校准备为他盖一座院士楼,被温俊峰执意推辞。生活朴素,思想高洁,在党的九十岁生日,温俊峰郑重交纳了10万元特殊党费,乐于助人的他还出资6万多元资助两名大学生完成了学业,当年受助于师友的他,时刻不忘别人的困难;在抗击非典期间,他捐出了5000元,在汶川地震期间,他捐出了8000元。
温俊峰院士一生都在奔波忙碌,为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为了“中国心”的梦想,他倾尽全力却不为名利,无怨无悔,甘于奉献,耄耋之年依然工作在一线,他的“中国梦”为中国人所崇敬,他的精神,是真正中国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