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称谓语是语言中一个特殊的传递信息的符号,它是言者在日常交际中传递给听者的第一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称谓语缺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主要表现在男女称谓语的不对称、社会通用称谓语的缺位和社会部分职业称谓语的缺失等。称谓语缺位现象使得社会称谓语朝着泛亲属化、模糊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印证了索绪尔语言符号论中的局限性,认识到语言系统本身存在缺漏性和不自足性,我们应该在共时的研究中融入历时的考察和思索,从而得出对语言现象全面、科学的认识。
关键词:称谓语;缺位;不自足性
作者简介:王宁(1994-),汉族,山东临沂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2
一、引言
语言符号论之语言本质观认为,语言不仅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还是一个自治的符号系统。语言作为一个系统,符号和符号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紧密联系的,同时它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虽然它肯定了语言的符号性和系统性,但是索绪尔等人把言语和语言的历时态关在了语言学研究的大门之外,认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没有历时态的言语‘杂质等干扰的、‘共时态的语言”,在强调共时的同时,很大程度上把语言看成一个自足的符号系统,但是当我们把一些具体的言语事实考虑在内时,会发现语言并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不能时时尽如人意,这主要反映在语言系统本身具有缺漏性和不自足性上。例如,我们平常称老师的老师时,有“师公”和“师爷”这样的社会称谓语,但是如果老师的老师是女老师呢,有和“师爷”相对应的称谓语吗?这种“语言的空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日常交际。通过分析这一现象,会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不自足性,从而加深对语言本质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二、称谓语缺位现象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汉语称谓,一般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亲属称谓是建立在亲属关系、即以血缘联系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曲彦斌,2004)亲属称谓鲜有缺位现象,本文探讨的缺位现象主要存在于社会称谓语中,现代社会中存在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称谓语缺失的现象,使得在很多交际场合双方无法恰当称呼彼此,交际目的难以实现。称谓语缺位现象主要表现在有实无名和名实不符两方面,下面具体分析几种社会称谓语缺失的类型:
(一)男女称谓语的不对称
由于性别差异造成的称谓语的不对称现象,在亲属称谓中也是存在的,例如,父系稱谓中父亲的兄弟有伯叔之分,而在母系称谓中,无论母亲的兄弟年龄和母亲相比大还是小,都称为舅。在社会称谓语中,这种男女称谓语的不对称现象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女性缺少和“先生”相对应的泛称
我们在称男性“先生”的时候,不需要考虑对方的年龄和是否已婚,因而“先生”一词是社会称谓语中对男性的泛称。但是,对于女性而言,却缺少一个和“先生”相对应的泛称。有人认为“小姐”可以,但是“小姐”一词只能称呼年轻女性,对于一些年龄稍长的女性,就会显得不太恰当;同样,“太太”对于未婚女性来说,也是不合适的。又如“女士”一词,显得过于庄重,一般用于很正式的场合,在日常轻松的场合并不适用。由此可见,在现代汉语尚存的社会称谓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和“先生”相对应的女性社会泛称。
2、女性配偶称谓的缺位
在现代社会中,男性配偶的称谓较为齐全,例如:男老师、男师傅的配偶我们一般称为“师母”;当该男性有一定职衔,我们会根据其职衔将其配偶称为“职衔+夫人”;男性老板的配偶我们称为“老板娘”。但是也有例外,如前面提到的“师爷”的配偶,我们应该如何称呼呢?这样的情况毕竟是少数,因为,日常生活中,面对老师是女老师,女性有一定官衔或者女老板时,她们的配偶,我们经常找不到适合的称谓去称呼对方,如果不知道怎么称呼,交谈便难以展开,从而影响社会交际的效果。
(二)社会通用称谓语的缺位
社会通用称谓语是指在社交场所不考虑交际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等,可以广泛使用的通用性称谓语。这样的词并不多见,在我国建国初期,“同志”曾成为全社会普遍使用的通用称谓。不分年龄、性别和职业,均可称为“同志”。但后来六七十年代,“同志”的使用一度回落。1978年以后,社会上的称谓语人情色彩加重,“同志”逐渐被泛化的“师傅”“老师”等称谓取代。“老师”和“师傅”这类词词义的模糊化,顺应了弥补称谓缺失的趋势。在现代社会,很难有某一称谓语可以通用于全社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更多的是像“亲”这类灵活又实用的网络称谓语活跃于大众之间,而“亲”本身也是泛化的产物。
(三)社会部分职业职衔称谓语的缺位
社会经济发展,职业分工细化,必然会导致一些新兴职业的出现,例如,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辅导机构,学生和家长会称其工作人员为“老师”,但是其中也包括一些行政人员,都称为“老师”会使得社会角色得不到凸显;一些网络上经营店铺的卖家和微商,他们会以“亲”称呼顾客,但顾客却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语称呼他们;飞机上为旅客服务的女性工作人员被称为“空姐”,但是近些年来,男性也逐渐参与这一行业,他们就缺少和女性“空姐”相对应的称谓语。
(四)同事配偶、邻居等社会成员称谓语缺位
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同事或者一般朋友的配偶,很多情况下都以“你好”这种见面语代替缺位的称谓语;在小区同一栋楼里的邻居之间会经常碰到,受礼貌原则的影响,见面总会打招呼,而此时大多数人都已“你好”“吃了吗”这类寒暄语直接代替缺位的称谓语,这就是所谓的“零称谓”。可见,社会称谓并不能像亲属称谓那样,几乎可以做到一一对应。在很多情况下,反而需要社会称谓泛亲属化,以满足一些社交场合中的交际需求。
社会称谓语的缺位现象,是语言发展不平衡的一种突出表现,也是一种通过语言事实折射出来的社会现象。“语言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功能,当称谓语发生局部混乱,暂时失去平衡时,它能主动调节,从局部的无序走向有序。”(陈建民)称谓语的缺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语言具有不自足性,但是针对这一现象而产生的补偿机制又弥补了语言本身不自足性带来的缺失。
三、语言不自足性存在的原因探析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既有有序与系统性的一面,又有无序与非系统性的一面,因而不能时时尽如人意,这也反映在语言具有不自足性上。我们可以结合前面提到的称谓语缺位现象,来探究语言之所以会出现不自足性的原因。
首先,人类语言是历史地形成的,是在人们常识范围内形成的。语言底层本质是实践,而且人类的语言本就产生于共同劳动这种实践中的人与人之间交往沟通的需要,由古至今都用它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马克思说过:“语言是一种现实的意识,同时语言又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所以,我们知道语言和思维是同时产生,互为依存的。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际交往中应做到不失礼节,必然会出现像称呼语、称谓语这类礼貌交际用语,这是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新的交际需求会使称谓语也发生变化,泛亲属化就是其典型的例子。但是,语言都是在人们常识范围内形成的,它为人类所支配并反作用于人类,因而它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其不自足性。
其次,语言是历史地不断演变和发展的,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语言,它的演变和发展又是受到社会环境和民族文化影响和制约的,而民族文化和社会因素本身又具有缺漏性、非系统性和不对称性。但是这些外部因素不一定都是杂乱无章的,它们也有“异质有序”的一面。所以,当我们研究语言时,除了研究静态、共时的语言,还应该将动态历时的 言语事实与规律考虑在内。现代社会男女称谓语不对称,其实也是男女社会地位没有完全平等的一个外在体现。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女性地位的提高本身并不是全社会的,很多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思想,认为女性对男性依旧存在依附性。这样存在认知缺漏性的社会环境,使得我们的语言也并不能和社会发展完全同步,在称谓语中出现了男女社会称谓语不对称的现象。
最后,在语言的历史地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和由复杂到简单两条路线并存而且相互制约着。纵观语言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是一种细化的过程,例如由单音节词发展到双音节词,词义的扩大等;由复杂到简单的情况也有,像汉字的简化,还有称谓语的泛化,都是去繁取简的。这两条路都是语言发展的必经之路,一定时代的共时的语言包含着一定的、已渗透在语言之中的历时的 因素;历时的 语言规律注入共时的语言因素才可能更好地分析和阐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我们本文分析的社会称谓语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同志”等词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国语 ·晋语四》里的“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到现代社会中发生了语义降格,出现了“同性恋者”的新义,这一发展过程就是语言发展两条路线相互制约的产物,但它作为社会通用语的地位逐渐被取代,就是语言发展由简单到复杂和由复杂到简单两条路线相互交织在一起时,使得语言系统本身的不自足性显露出来,反映在具体语言中就出现了一种缺失现象。
四、结语
本文是从分析一个具体的语言现象,或者说是一种社会现象出发,结合以索绪尔为代表的语言符号论之语言本质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延伸出来的讨论。首先,我们看到称谓语的缺位现象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主要反映在男女称谓语的不对称、社会通用称谓语的逐渐泛化、部分职位职衔称谓语的缺位以及面对生活中一般朋友、同事和邻居时称谓语的缺位等现象,这都是在日常交际中困扰我们的沟通障碍。其次,语言和社会是一种“共变”的关系,語言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样的语言现象也必然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因此,我们从语言符号论之语言本质观的角度分析,把这种语言现象归因于语言系统本身的不自足性。只有承认语言的交际不自足性,才能把握住语言的真正本质,全面、科学的认识语言。
参考文献:
[1]于全有 2011 《语言本质理论的哲学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于全有、纪飞 2007 语言本质问题研究境界的拓展与提升——王希杰先生的语言本质观述评,《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3]陈建民 1990 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汉语学习》第1期。
[4]王萌、李冰燕 2015 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研究,《现代语文》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