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下反问句作为回应方式的原因探析

2020-09-06 13:51王海蓉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

摘  要:反问句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是语言使用者深层意图的语言表现形式。本文从语言顺应论角度出发,以“能不+VP”格式反问句为研究对象,探讨反问句的语境顺应性,认为选择反问句作为回应方式是语言使用者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

关键词:反问句;语言顺应论;语境顺应性

作者简介:王海蓉(1994.10-),女,汉族,四川巴中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2

一、引言

在交际过程中,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一个表达方式也可以有不同的意义。例:

(1)A:“你也参加了运动会?”

B:“大家都参加了,我能不参加吗?”

C:“大家都参加了,我也只好参加。”

D:“我不可以参加吗?”

E:“嗯”/“对啊”

F:(点头)

(2)A:“你也参加了运动会?”

B:“我是体育特长生,我能不参加吗?”

(3)A:“你也参加了运动会?”

B:“老师说必须参加,我能不参加吗?”

针对“你也参加了运动会?”这个问题,例(1)中BCDEF这五种回应方式都是表示“我参加了运动会”这个意思,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回应方式各不相同。从是否用言语来回应,可以分为言语回应(BCDE)和非言语回应(F);从句类来看,可以有反问句回应(B)、陈述句回应(C)、询问句回应(D)。其次,我们再来看例(1)(2)(3),它们都用了反问句的回应方式,表达了“我参加了运动会”的意思,但是它们表达的情感却不同。例(1)表达了一种大家都参加,我也只能参加,不参加的话,就感觉自己不合群,可能会被大家孤立这样一种迫于无奈,维护面子而参加的意味;在例(2)中,我是体育特长生,所以很明显我肯定会参加运动会,表达了一种对问话人明知故问的不耐烦情绪;例(3)表达了一种迫于老师权力,不得不参加的无奈的感情。那么,在同等语义的前提下,使用陈述句或其他回应方式也可以表达清楚意义,为什么有时候偏偏要使用反问句作为回应方式?什么时候会用反问句来回应?在日常交际中发现 “能不+ VP”格式问句既可以表达询问义也可以表达反问义。例:

(4)A:我们买一个洗衣机吧!

B:我能不同意吗?洗衣机太贵了。

(5)A:我肚子疼,你能帮我提一下箱子吗?

B:你都这么说了,我能不同意吗?

“我能不同意吗?”这个问句在例(4)中表示的是询问自己是否可以表达反对意见,属于询问义,而在例(5)中表示的是一种不自愿的同意,属于反问义。正是由于语境的不同决定了同一格式下的句子表达意义的不同。因此,本文将以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为基础,以“能不+ VP”格式反问句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在顺应论下,反问句是如何顺应语境作为回应方式的以及使用反问句回应的条件。

二、相关研究

反问句一直以来都是汉语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语法语义语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反问句的语法研究主要涉及反问句的性质、定义、类别以及从疑问代词、指示代词、语气副词、连词、语气词和固定格式等构成的反问句格式来研究反问句的构成。语义研究则主要集中在语义结构、语义类型、语义条件及其语义条件制约的分析上,如胡孝斌(1999)认为词语的意义、上下文语义关系、复句格式所包含的逻辑关系等语义条件对反问句的形成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反问句的语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反问句的语用功能探讨上,如胡德明(2008)认为反问句具有诱导性和隐含性两个功能。邵敬敏(1996)比较了反问句与一般句式之后,总结出了反问句的三个语用特点和六个语用意义。另外,李宇凤(2010)从语用回应的角度对反问否定的意义进行了梳理,阐明了反问“解释-否定”的推理否定性质。也有部分學者注意到了使用反问句的语境,如常玉钟(1992)认为确定反问句的语用含义时应该“通过分析表达时的语境——谈话的话题、对象、场合、目的等,来进一步确定句子深层的隐含的意义”。李宇明(1990)认为“反问句的自足性较差(也许是最差),对语境的依赖性较大(也许是最大)。多数反问句资格的识别和意义的理解,都离不开语境。与其说反问句答案在句中,还不如说答案在语境中。”但是语境是如何影响反问句的使用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关于“能不+VP”的研究目前较少,现有的少数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该格式中情态动词“能”的分析和该格式语义语用的分析上,缺少对其作为回应方式的研究。

三、反问句的语境顺应性

“语言使用是一个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对语言作出选择的过程。”(Verschueren 2000) “与语言或语言选择相互顺应的是语境”。根据顺应理论,语境是语言交际的环境,用来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相关的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由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双方构成)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属于非语言语境,其中话语发出者和话语理解者是语境的焦点,因为作为语言使用者,他们的认知处理是激活其他相关语境因素并使之在语言运用中起作用的前提。

(一)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实现交际主体之间的物理顺应是语言选择的重要语境因素(Verschueren 2000)。物理世界主要包括交际主体、交际话题、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等。任一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交际双方话语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若忽视了对物理世界的顺应,可能会引起交际主体间的矛盾或者信息表达失真。通过对语料考察发现,当交际主体处于不同物理位置,话题产生分歧时,较容易选择反问句来回应。例:

(6)埃德温娜大惊失色:“你抛了美一商的股票?”“能不抛吗?我还劝几位客户如法炮制。这笔生意到此刻已带来不少好处。” (阿瑟·黑利《钱商》)

在此例中,埃德温娜对刘易斯抛售股票的行为表示担心,害怕别人会指责刘易斯盗窃内部经济情报,因为自己是银行职员。然而刘易斯认为班老头生病的事人尽皆知,牵涉不到盗窃内部情报的问题,而且现在抛售能带来很大利润,所以现在抛售是最明智的选择。这里刘易斯对埃德温娜的提问使用了反问句回应,凸显了己方物理位置的重要性,迫使对方顺应己方物理世界。

(二)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实现交际主体之间的心理顺应是语言选择的又一重要语境因素(Verschueren 2000)。心理世界涉及交际双方的个性、情感、信仰、欲望、希望、动机、意向等心理状态。反问句是回应者在交际过程中做出的选择,回应者选择反问句这种间接凸显的回应方式,抛弃了直接、简单明了的回应方式正是基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相比同样语义的直接回应方式,反问句回应的方式更有感染力和表现力,更能引起听话者的心理共鸣,这也是回应者希望达到的交际效果。例:

(7)昆山对这人说:“你错了,我的老婆该打。”然后,昆山看了看那些瞠目结舌的人,继续说:“别人不知道我老婆,我能不知道吗? 我老婆确实该打,一张臭嘴,到处搬弄是非。她要不是我昆山的老婆,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打她耳光……”(余华《朋友》)

(8)“车都开到这儿了,还能不进去?万一要是什么人命关天的事情,你我谁负得起这个责任?”(张平《十面埋伏》)

在例(7)中,昆山的老婆被打了,昆山的兄弟们认为打他老婆的人可能不知道那是他老婆。而昆山知道他老婆是怎样的人,并认为该打。如果不是看在他的面子上,他老婆肯定会挨很多打。这里用反问句凸显了他对别人打他老婆并不感到奇怪,并且表现出对他老婆的一丝不满和厌烦。在例(8)中,说话人担心如果不进去,可能会发生不好的事情, 而自己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和责任,因此他用反问句来强调自己的观点。这两个例子都是通过反问句来顺应了自己心理态度和情感。

(三)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实现交际主体之间的物理顺应和心理顺应,选择反问句作为回应方式还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社交世界的顺应是语言选择的又一重要语境因素(Verschueren 2000)。社交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依存关系、权利关系和平等关系等。通过对语料考察发现,权力地位关系相差较大的交际主体之间,地位高的一方使用反问句回应的较多,而地位低的一方使用反问句回应的较少,即使回应者有某些意向或者消极态度,也会因为社会因素的原因,选择更为委婉和间接的方式表达,而不会选择较为突显主观态度的反问句回应。社会地位相近和关系密切的交际主体之间更会使用反问句来回应。

(9)“我哥在老家承包了一个煤矿,这几年赚了一些钱,他想在城里投资办个实体,我这个当妹妹的能不帮忙吗? 我就这么一个哥哥,从小把我抚养到大,爸妈死得早,就我们哥妹俩相依为命,能有今天,那容易吗……”(张平《抉择》)

(10)小怜道:“去是我可以去,我得问一问大少奶奶。”梅丽道:“太太答应了,大少奶奶还能不答应吗?”(张恨水《金粉世家》)

(11)“现在我和南郊最大的废品收购店老板联合着要吞并那些小收购站,办个收购公司。你想想,那老板介绍了他们老家的人来,我能不安置吗?” (贾平凹《高兴》)

在例(9)中,兄妹关系这一社会约定关系决定了妹妹有帮助哥哥的义务。例(10)中,八小姐梅丽要求大少奶奶的丫鬟小怜陪同出门,小怜说要请示大少奶奶,这时,梅丽直接利用自己的身份,更是搬出了地位最高的太太说事。例(11)中,為了生意上的合作,迫于无奈不得不帮老板老家来的人找房子。在上例中,回应者都采取了反问形式的回应,把其真实意图隐藏在反问句之中,听话人必须借助双方共知的社会语境才能领悟其真实意图。

四、结语

针对不同语境,听话人会采取不同的回应方式。本文通过对反问句回应方式的分析,认为选择反问句作为回应方式是语言使用者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从影响语言选择的交际语境出发,探讨反问句作为回应方式的语用理据。对反问句回应方式的研究还可从语言语境等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London: Edward Arnold.

[2]常玉钟. 试析反问句的语用含义[J].汉语学习,1992(5).

[3]胡孝斌.反问句的话语制约因素[J].世界汉语教学,1999(1).

[4]胡德明.反问句的语用价值——诱导性与隐涵性[J].修辞学习,2008(4).

[5]李宇明.反问句的构成及其理解[J]殷都学刊,1990(3).

[6]李宇凤.从语用回应视角看反问否定[J]语言科学,2010(5).

[7]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