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群体微阅读行为调查及引导策略

2020-09-06 13:58胡利凡邱叶
文学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思政信息大学生

胡利凡 邱叶

内容摘要:对“00”后大学生群体微阅读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手机使用情况、微阅读的渠道与时间、微阅读的内容和目的,微阅读行为现状表现为快速获取动态消息,但影响深度思考,方便快捷取得联系,但影响现实人际交往,轻松实现讯息共享,但影响质量和价值,主要采取如下引导策略,加强大学生信息素養教育,切实推进思政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统筹开展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工作。

关键词:“00”后 微阅读 信息素养教育

微阅读的“微”具有多重内涵,有的指简短的文本,有的指微短的时间,但更多的是指依托移动媒介技术和智能阅读终端兴起的阅读方式。2019年4月公布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指出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不断升高,其中73.7%的成年国民进行手机阅读,比例上升明显。“00”后成长于移动互联时代,微阅读成为这一群体的基本生活方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

一.“00”后大学生微阅读行为调查

本次调查有效问卷603份,大一学生453人,大二学生150人。

1.手机使用情况调查

“00”后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长,约48.8%的学生每天6个小时以上,的每天4-6个小时占34.8%,2-4个小时为14.9%,1-2个小时的仅为1%,由此可见“00”后作为数字原住民对手机深度依赖,被调查对手机是否依赖,81.09%的人选择是,仅18.91的学生选择不依赖。手机程序使用比率由高到低分别是即时通信、手机阅读、音乐视频、消费购物和游戏,手机作为便携式工具承载了绝大部分的休闲娱乐方式。

2.微阅读渠道与时间调查

学生微阅读主要渠道是各类应用软件,社交类媒体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微博所占比例最高,分别是72.64%、61.19%和65.17%,其次是搜索引擎、阅读类APP、新闻类APP,分别是45.27%、43.28%、33.33%,“00”后阅读偏好受互联网社交影响,善于通过朋友圈层、共享圈层获取资讯,这与新生代性格活跃、乐于交流的个性密切相关。学生们大多利用碎片化时间段进行微阅读,这是由便携式终端特点决定的,77.11%和70.15%选择了无聊了就看和睡前,44.28%选择坐车等车时,还有28.8%和28.6%的人选择吃饭时和午休时,微阅读嵌入同学们日常作息的间隙中,充分利用各种零散时间,也丰富了阅读途径。

3.微阅读内容和目的调查

微阅读关注的内容排前三的分别是休闲娱乐、朋友动态和时事新闻(83.08%、71.64%、59.7%),接下来是专业学习、网络小说、生活资讯和文史知识(41.29%、39.3%、37.31%、22.39%),在休闲时刻、轻松氛围中更倾向于浅阅读,选择篇幅短小、轻松接受、时效性强、图文并茂的信息内容。“00”后大学生进行微阅读的主要目的,78.61%为了打发空闲时间,54.23%为了增加阅读量,获取新知识,53.73%为了快捷收取信息,41.29%为保持人际交往,35.32%为了方便专业学习。微阅读过程中仅15.9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非常明确的阅读目标,61.19%的学生没有明确目标,22.89%只是跟随链接随机点开,同时74.63%的学生偶尔互动,经常互动为10.95%,从不参与为14.43%。

二.“00”后大学生微阅读现状反思

1.快速获取动态消息,但影响深度思考

阅读是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整体了解和全面感知,浏览文本,捕捉并领会其内涵意蕴,然后参与思考,调动记忆力和想象力,融入作品意境中,接下来审慎思辨,对之进行分析判断,去芜存菁,吸收精华部分整合进个人体验中,最终人们通过阅读丰富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手机桌面显示已安装的所有程序,同时支持多屏幕显示和多任务操作,指尖轻轻滑动就可以实现各类移动应用的场景唤醒和无缝链接,多样化跳转使人们可以随意点击链接,各种标题令人目不暇接。基于手机界面的物理特性和视觉设计,微文本必须高度凝练,为了吸引眼球除了文字还提供大量由图片视频压缩而成的视觉形象符号,力求在较短篇幅内压缩尽可能多的海量信息,人们长期停留在感官、肤浅的体验中,最终形成跳跃、分散、混乱的思维方式,无法保持长时间注意力集中,更无法展开深入思考和探究。“受众还没来得及消化和理解的文本随即被后一条覆盖,导致无暇思考,以至于对微阅读文本的理解流于表面,缺乏深层次的认知和思考。”“微阅读受众拼命追求知识的速度和广度,致使阅读愈发浅表化、缺乏深度。”[1]此次调查95.02%学生认为微阅读会影响深度学习和思考能力,96.02%学生认为微阅读会影响思考复杂问题的耐心和关注力,但只有三分之一认为影响很大,三分之二认为影响一般,这表明绝大多数同学意识到微阅读日益助长浮躁情绪,但对其负面影响认识不足。通过快餐式阅读收获的都是表层知识、细微表象和浅显概念,长此以往导致人们屏蔽内心深层次需求,忽略搭建个人完整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系统。

2.方便快捷取得联系,但影响现实人际交往

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7.9小时,上网设备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在教室、寝室、图书馆越来越多大学生成为低头族和刷屏族,自控能力差的同学更因过度使用手机形成上瘾心理,微阅读进一步加剧这种网络沉迷,调查中87.07%学生认同微阅读会影响现实的人际交往。随着无线校园网全面覆盖和移动网络提速降费,广大师生可以在校内所有区域随时随地、灵活高效共享网络资源。智能终端成为与外部世界联结最便捷的窗口,丰富多彩、实时更新的内容呈现具有强大吸引力,使人深陷其中,各类APP可以根据用户设定提供菜单式的个性化服务,推荐感兴趣的相关模块,人们也可以自主选择添加关注,提升用户粘性。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甚至部分同学处于心理失衡状态,表现出迷茫感、放任感、失落感、空虚感以及社交恐惧等心理特征,因找不到发展方向或为了逃避现实压力而沉浸在手机世界中,最终与他人距离失调。“过度使用手机也会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由于沉溺于手机,迷恋虚拟的交流,减少了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产生孤独感、人际交往淡漠等问题。”[2]

3.轻松实现讯息共享,但影响质量和价值

著名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是讯息”,“一般人认为媒介仅仅是形式,仅是信息、知识、内容的载体,它是空洞的、消极的、静态的。可是麦氏认为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对讯息有重大的影响,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3]移动媒介不僅是信息的传播载体,它的流动性、自组织性更塑造并重构信息。移动互联网络超越时空和地理限制,也跨越国家边界,各种社会思潮、思想观念汹涌而来,微信、微博等移动软件是自我展示自我表达的自组织平台,人们可以随时上传文章、照片、视频,展现个人生活,传递自我观点,也可以在新闻程序后台发表评论,通过转载引用实时分享,规模庞大的网民集聚和复杂纷繁的舆论生态赋予微媒介传播机制自主性、个性化和互动性等特征,通过畅通无阻的传播渠道交汇成数量惊人的信息洪流,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有不少虚假失实、陈旧失效、繁杂无序甚至错误负面的无价值信息,在真实性、准确度、可信度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针对微阅读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调查中77.61%认为充斥着肤浅娱乐消费信息,69.15%指出传播虚假消息,48.76%认为各种观点思潮莫衷一是,48.26%认为网络暴力恶意造谣,由此可见同学们对网络环境的错综复杂有着清醒认识和正确认知,也期待能够收获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

三.针对“00”后大学生微阅读行为的引导策略

有学者指出微阅读具有价值属性,“阅读通过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和持续建构来获得知识,提升认识,并通过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影响个体的精神发育和人生态度,进而影响社会责任体系的价值共识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4]调查中绝大多数“00”后大学生认为微阅读会影响价值判断,72.64%的人认为微阅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价值观。

1.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包括多方面多层次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除了传统的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爱国教育,也要随着微时代变化与时俱进,通过不断更新和拓展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信息网络社会以电子通信技术为基础架构,数字化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重要资源,也衍生出信息垃圾、信息污染等一系列问题。2020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指出政府、企业、社会、网民等主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开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移动操作系统较之PC互联给人们提供了更开放复杂的网络环境,相应地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要将信息素养教育提上日程。首先开设公共课普及有效利用检索工具的科学方法,使同学们学会及时搜集、准确分析和合理使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批判精神以及自省能力,在参与信息活动中增强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无论是数字阅读、在线交流,还是内容发布、跟帖评论,都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准则,营造和谐健康、安定有序的信息空间。其次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稳定的价值取向,持守核心价值标准,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多元文化观念中坚定政治立场,面对网络舆情保持独立思考,从多个角度评估信息观点,抵制错误意识形态和低俗不良信息,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合理疏导不良情绪。此外还要保持修身自律,制定明晰的生涯规划和理想目标,形成正常的生活作息规律。

2.切实推进思政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

新媒体平台飞速发展使“碎片化”成为时代潮流和现实图景,日常生活被切割,无论工作学习还是休息娱乐都被微信微博各类客户端的轮流切换所侵占,生活变得支离破碎,思维模式扁平化,每天接触内容不全面、逻辑不完整的简短片段,习惯于简化直接,主流价值被解构,多元差异、鱼龙混杂的信息泡沫包含形形色色的价值观,消解理想信仰和崇高意义。精准供给是思政教育适应移动互联网环境,“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重要着力点。一方面开展经典阅读,可以选读思政教育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原著、各个时期领导人重要文献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章,这些思想精华虽烙印着不同的时代精神,但承载着永恒的智慧和洞见,提升大学生的理论自信,给他们以思想启迪和精神洗礼,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推荐传统文化优秀典籍,如小说诗文、国学史书、诸家思想、家风家训,有着深厚的思想积淀和人文底蕴,能够拓展视野、陶治性情、净化心灵,在滋润化育的过程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抢占网络阵地,实现思政教育与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优质精彩的思政教育内容,制作发布形式活泼、意蕴深远的思政微课,在学校官微、学习通等平台推送具有价值内涵和思想深度的理论精品,及时跟进重大现实问题,增强理论的阐释力和说服力,积极回应学生思想困惑,在个性化、发散式的微阅读环境下澄清似是而非的价值误区,以正能量引领网络文化内容建设。

3.统筹开展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工作

越来越多自控能力弱的大学生手机成瘾,独自徜徉在光怪陆离的媒介景观幻象中,形成消极懈怠的生活方式,拒绝情感交流和现实交往,导致人际关系的孤立和疏离。教育工作者要全方位统筹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社会调研、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暑期实践、军事训练、勤工俭学等各类实践的育人功能。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传递实践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坚持自主设计、全程参与和深入探究的原则,聚焦时事热点和社会前沿,创新性地设计实践主题和活动方案,在分工合作、团队支持中培养无私奉献、彼此信任、自觉承担的精神品质。二是调动校内校外资源,构建育人共同体。组织校内思政理论课、专业课和学工战线的所有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社团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联合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形成项目化管理、品牌化运作、组织化保障的协同育人机制。三是打造各类基地和平台,拓宽合作渠道。与关联企业、产业园区采取“3+1”培养模式,设立校外实习平台,与红色文化遗址、革命历史纪念馆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与示范乡镇、基层社区校地联动展开深度合作,挂牌成立社群服务基地,通过考察调研提供决策参考,服务乡村振兴和地方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丰.解读、建构与异化:新媒体时代下微阅读受众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7(10):85-94.

[2]张琰,孙亮.手机成瘾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58-160.

[3]何道宽.中译本第一版序,转引自(加)麦克卢汉(Mcluhan,M.).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1.

[4]杨沉.全民阅读视角中的微阅读推广建构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6(5):47-5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00后青年大学生群体微阅读行为调查分析与引导对策”(项目批准号:201911058029)和2019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微空间转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19GXSZ46YB)的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胡利凡,宁波工程学院人艺学院汉语182班学生;邱叶,本文通讯作者,宁波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思政信息大学生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订阅信息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