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精思”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2020-09-06 13:58王俊昕
文学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启示中学阅读教学

内容摘要:“朱子读书法”是古代第一个系统的读书方法论,是传统读书理论的集大成者。“熟读精思”是“朱子讀书法”中的一条读书方法论,虽短小精悍但含义丰富且深刻,对于语文教学有着非凡的指导意义。语文的传统教学方式是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关系着语文素养的发展。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研究“熟读精思”的深刻含义,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熟读精思 中学 阅读教学 启示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归纳

1.读的形式固定单一,流于形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多个学段都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总会把这一要求写进知识与能力目标,但是在课堂的实际进行中,这一目标却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读”这一流程囿于形式,并没有得到准确地指导,起到应有的作用。

2.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致不高。语文课堂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满怀激情地讲授,学生却在座位上昏昏欲睡。语文课成了学生放松的课堂,语文学习时间成了大脑休息的时间。调查发现,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认为语文课很没有意思,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

3.课堂教学功利化。尽管素质教育实行多年,但应试教育的阴霾依然存在,为了追求考试成绩,教师不得不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许多语文教师唯恐遗漏知识点,课堂讲授面面俱到,这样会造成三种问题:学生要掌握的知识量巨大,学习负担过重;学生不清楚哪里是重点,一把抓却并没有收获多少;容易养成课堂依懒性,依靠教师讲授而缺乏自主思考的意识。

(二)原因分析

1.教师对朗读的重视不够。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础学科。一方面,语文课要使学生掌握语言这门工具,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这离不开学生的朗读。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些内容蕴含在字里行间,朗读又是不得不进行的基本环节。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格外重视朗读。

许多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对课文讲解的重要性,仅仅是把它当作必要的流程进行;再者,教师对于各种朗读方法的优缺点缺乏系统地掌握,没有根据课文内容安排适当的朗读方法,因此造成了朗读形式固定单一的问题。教师对于朗读的要求不够具体,仅仅停留在“读”的层面,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不够详细,因此造成了朗读流于形式的弊端。

2.教师备课不充分,缺乏创新。教师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对课文的研究缺乏创新性。许多语文教师都是根据教师参考用书或者是参考网络上的教学设计来制定教案,虽然省去了很多麻烦,节约了时间,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问题:千篇一律,没有个性。教案设计的优劣可以说是关系课堂成败的一项重要指标。实践证明,没有个性的教案,就不能有创造性的教学,没有创造性的教学就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3.教师授课意识被应试教育束缚。在教师的传统观念里, 中考是最重要的事情, 所有的学习都要为中考服务, 在这样的思想下, 教师占据了初中阶段学习的主导地位, 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教师讲解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面面俱到,力图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以便于使他们在考试中取得更高的成绩。教师的位置是具有压倒性的, 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脚步向前走。

二.朱熹“熟读精思”的主要内容

朱熹在讲述“熟读精思”时,开篇便指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①

(一)熟读

在朱熹看来,“书只贵读,读多自然晓。”②因此,他主张要多读书,只要读到一定的程度,道理也就自然明晓了。熟读的另一层要意在于“熟”。初读可能恍恍惚惚,似是而非;再读便觉得仿佛若有所得;继读、复读最终一定能茅塞顿开。朱熹提倡多读,他认为读十遍有读十遍的收获,读百遍有读白遍的体会。因为人的经历在丰富,看问题的角度在变换,这也反过来要求我们做到熟读,此时的“熟”是“经常”的意思。

朱熹认为,若要做到“熟读”便不可贪多,“若泛泛然念多,只是无益耳”③。基于此,他提出了“小作课程,大施功力”的主张。若是会读二百字,就只读一百字,仔细理会,在这一百个字上下功夫。

(二)精思

熟读是基础,之后面临的就是精思。读不是目的,思才是。“看文字须入里面猛滚一番,要透彻方能得脱离。”④朱熹认为,书不仅要读,还要读透,要仔细揣摩文字背后的含义,思考深层意蕴。

对于如何“精思”,朱熹提出了“疑问”的概念,“大凡看文字,若有晓不得处,须着下死功夫,直要见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⑤朱熹认为,要在有疑问的地方下功夫,直到通过努力来把疑问解决,彻底明白其中的道理才可以作罢。除了有疑问的地方,朱熹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关注“无疑”之处——“不是于那疑处看,正须于那无疑处看。”⑥从无疑的地方寻求疑问,进而去解决疑问,这样才算把书读透。

三.“熟读精思”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读”的作用,落实朗读指导

语文教师要将“读”夯实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灵活安排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大声朗读、默读等多种形式,真正发挥以读促思的作用。

下文以余映潮老师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为例,探讨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落实“读”的指导。

余映潮老师围绕“有味地朗读”这一教学环节设置了四个小步骤,分别为: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首先,四个环节的读贯穿于整堂语文课,高度重视了读的作用。其次,余老师在每一步都对学生做了具体的指导、然后为大家范读,最后要求学生自读、揣摩、体会。例如在指导第二步——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时,余老师提出了语速缓一点;音调低一点;轻声地朗读的方法。再次,每个步骤的朗读构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完整朗读系统,最终完成课文学习:从文言味道开始教会学生句读;宁静氛围辅助学生理解文章背景;夜游兴致促进学生分析人物;最后复杂情愫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

在余老师的课堂上,读可以说发挥到了极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在一些散文、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上要多注重朗读,通过多次朗读优美的文段,使学生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认真领悟作者叙述的口吻和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审美的愉悦感,从而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阅读鉴赏能力。熟读是精思的前提,精思是熟读的目的。老师应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在学生熟读文章之后再引导其思考问题,这样更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创新型解读文章,发现语文之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强调、关注历来被大家称赞的文章出彩之处或者是考试要考到的知识点。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朱熹关于“无疑之处寻疑”的观点启示教师,还要把目光着眼于那些平时不被关注的地方,关注那些通常被忽视的角落,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孙犁《荷花淀》一课的讲授为例。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平常的课堂一般从接下来“吮手指”的精彩动作开始分析,对这一段夫妻对话往往不会有太多的关注。杨斌老师却提出“闲话到底闲不闲?”的问题,启发学生探寻“闲话”的作用。经过层层深入,细细品味,学生发现:水生嫂人在小院,心早已想到了抗日大事,为下文水生嫂识大体、顾大局支持丈夫参军乃至配合作战一系列举动做了有力铺垫。最终得出了“闲话不闲”的结论。

杨斌老师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在“于无疑处设疑”,在看似平平无奇中探求耐人寻味的精义。学生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对语文学习不重视,有一部分原因是在于他们觉得自己看会了,但“看会了”不等于“学懂了”,不等于“学透了”。教师要在学生明显不会的地方着重用力,同时要练就火眼金睛,不放过那些藏匿在浅显语句中的隐晦问题。这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在日常的教学经验积累中逐渐练就。

(三)学会取舍,以小带大

语文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语文的内容是无限的,语文教师不能为了知识的数量而超越时间的限制,无视学生的接受能力。

以余映潮老师讲授《论语》十二章为例。

本篇课文包含了十二章论语,但是余老师并没有对每一条都进行详细地讲解,而是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两则单独拎出来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这两则论语都写了穷苦,写了志趣,写了心境,写了追求,写了品性,写了“乐”……

切入点虽小,但学生的收获并不少。也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小的切入点,使学生能够专注思考、深入发掘,谁又能说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呢?

课文是以文本为基础的,而基于文本的教学内容十分宽泛,所以从教学内容层面而言,如何从中选择重点并且突出重点,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方法和能力才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舍弃“什么都要抓”的想法,将周全、面广的教学内容加以删减突出。所以,教师要舍得“丢”,舍得“弃”。“丢”与“弃”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得”。语文教师在教学上要舍得“放”。课堂上, 要多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现代的语文教育是从古代继承发展而来,因此,认真了解中国古代的阅读思想,认真研读大教育家的读书方法,体会古代文化精髓,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朱熹的阅读思想和读书方法是灿烂的文化遗产,是浓厚的文化积淀,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与科学性,虽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对我们当代的语文阅读教学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将朱子读书法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有积極作用的。

注 释

①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151.

②李敖.朱子语类[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73.

③李敖.朱子语类[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71.

④张洪,齐熙.朱子读书法(卷一)[M].四库全书·子部.第38页.

⑤张洪,齐熙.朱子读书法(卷一)[M].四库全书·子部.第39页.

⑥张洪,齐熙.朱子读书法(卷一)[M].四库全书·子部.第40页.

(作者介绍:王俊昕,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启示中学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