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禅僧世俗词作摭拾

2020-09-06 13:51唐静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宋词

唐静

摘  要:词与禅宗是宋朝两大主流,禅僧作为一个创作群体,身兼僧人与词人双重属性,是宋词与禅林之间关系愈发紧密的见证者之一。宋词的普世性以及禅宗的世俗化,僧人跻身词坛不足为奇。试以留存下来的禅僧词作为参考,选取其中表现世俗生活题材的作品为对象,分类反映僧人眼中的红尘俗世,折射出其内心的生命体悟与感情世界,展现禅僧词作的多元化风貌。

关键词:宋词;禅僧;世俗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03

宋代是词的盛世,也是禅宗发展的鼎盛阶段。宋词,作为一种倚调而填,且能和乐而歌的抒情性文体,深受普罗大众青睐。禅宗,本身是一个带有世俗化倾向的佛教,不少禅僧在日常宗教实践以及社会交游活动中,以音声诵佛事,借曲词道禅机。他们留下的词作大致可划分为宗教与世俗两大类。前者主要有释子们围绕日常佛事的吟咏以及对佛理的参悟与说教,后者则有山水、节庆、艳情、怀古等表现世俗生活的题材。本文主要分析两宋禅僧运用词体对世俗生活题材作品的抒写,管窥僧人这一特殊群体别样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写照。

一、词入禅林

自唐以来,词与禅林,二者之间并非毫无联系。北宋道诚禅师的《释氏要览》有题为“法曲子”的一段记载:

《毗奈耶》云:“王舍城南方有乐人名腊婆,取菩萨八相,缉为歌曲,令敬信者闻,生欢喜心。今京师僧念梁州、八相太常引、三归依、柳含烟等号‘唐赞。又南方禅人作渔父、拔棹子,唱道之词,皆此遗风也。”[1]

这里的“唐赞”和“唱道之词”是“法曲子”的分类,“法曲子”是佛教僧侣采用曲子词形式而创作的一种佛教文学形式。不过,它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词”。

两宋以来,词的发展蔚为大观,禅门文学亦不遑多让。这个时期的禅师们,多有熟悉小词时曲者,不少语录中的“法语”就时见其即兴之作。在其他诸如“颂古”、“偈颂”等作品中,僧人们对词的借鉴与模仿,也可见一斑。

更为重要的一点,此时期的禅宗,世俗化倾向尤为明显。六祖慧能提出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2]宋代禅僧继承和发扬了“佛法不离世间”这一思想,认为“佛法即是世间法,世间法即是佛法”。宋初永明延寿在《万善同归集》卷一中曰:“不坏俗而标真,不离真而立俗。”[3]再一次强调了僧人应参与世间生活的必要性。正所谓“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情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宗教体悟,为禅僧们贴近世俗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能。因此,那些通晓词律的禅僧,在词作中抒写世俗的日常生活,也是顺应了禅宗世俗化的发展规律。

这些禅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绍昙、寿涯禅师、圆禅师、则禅师、了元、仲殊、净端、祖可、惠弘、惠洪、宝月、仲皎、法常、止禅师、晦庵、净圆、善珍、可旻等人。在这其中,仲殊的词作最为人称道,刘毓盘《词史》曰:“方外亦能词。北宋方外词,以仲殊《宝月集》为一无蔬笋气。”[4]

二、禅僧俗作

世俗类禅僧词作,就是指僧人们表现世俗生活而写下的词作,它与着重表现佛理佛事且应用于佛教日常仪式场合等宗教类词作相区别。这类词作有些不着禅语,禅意与文字却丝丝入扣。有些则嗅不出一丝一毫禅意,与世俗生活十分贴近。常见的词作题材如山水、节庆、怀古乃至艳情,禅僧们也是运用得如同行云流水一般。

1.山水词

山水词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题材,僧人们居住之地大多是远离尘世的山水佳境,游历之处也多是名山大川。他们对自然山水的吟咏,状景真切,描写细致,营造平淡幽远之境,具有清丽婉约之美。比如净端的《渔家傲》:

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木鱼噪,渡船过岸行官道。

轻舟再奈长江讨,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呵呵笑,思量天下渔家好。

这首词以僧侣日常所见所闻之物,勾勒出词人亲历的一个个生活片段,晨晓闻鸟啼、钟鸣木鱼噪、轻舟过长江、添香乐垂钓,语言浅显,情感真挚。在净端的描绘中,流露出的不是一般寺院生活氛围的静穆庄重,而是一种陶情于世外的欢愉恬淡,这种目寓山水而怡然自得的心境,尽显不囿樊篱的真潇洒。

除了寺廟隐居,禅僧们也常常外出游历过一些风景秀丽的山川湖海,这些地方也常常是世人趋之若鹜的景点胜地,如苏州、杭州、南京、庐山等地。值得一提的是杭州西湖,可称得上是禅宗山水题材之圣地,惠勤、惠思、清顺、道潘、守诠、仲殊、可久、惟素等人都曾留下过相关诗词作品。譬如仲殊用词牌《诉衷情》写下了一组描写杭州西湖景物的词,如《宝月山作》、《春词》、《寒食》等。绍昙也有一组同类型词作,即《卜算子·和曹泰寓省元潇湘八景》,篇目依次为:《潇湘夜雨》、《洞庭秋月》、《烟寺晚钟》、《渔村落照》、《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莫(暮)雪》。且取其中之一的《洞庭秋月》:

一曲翠奁开,西子?清腕。帘卷西风倚岳阳,送目湘江远。

静夜宴婵娟,大白浮金碗。皓影凌灵玉佩寒,零乱瑶田满。

身倚岳阳楼之上,目送湘江水而去,寂静的夜空之中,凛凛月色似玉佩一般清透皎洁,染上秋意的月光略带寒气,铺洒在湖面,影影绰绰,斑驳一片。这样一首描写洞庭湖秋夜月色的词作,没有因为出自僧人之口,而染上一丝一毫禅意禅趣,而是如同一般文人词描写山水的笔调一般,细腻地表达出观赏山水的直观感触。

2.节日词

民间的节庆风俗在宋词当中是很流行的题材,原因之一就是名目繁多的节日庆典最能直观地体现出升平安定的烟火盛世之气。在这些节日中,有些是受佛教影响而设立,比如浴佛节、腊八节和盂兰盆节等。更多的还是沿而习之的传统节日,比如元日(春节)、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有意思的是,禅僧在此类作品中也有一些词作免谈佛禅,或反映民俗,或寄托情思。

请看慧洪的《浣溪沙·送因觉先》:

南涧茶香笑语新,西州春涨小舟横,困顿人归烂熳晴。

天迥游丝长百尺,日高飞絮满重城,一番花信近清明。

春茶初盛,笑语盈茗香;春水初涨,小船横西州。临近清明的一个烂漫晴日,外出踏青的人群餍足倦归,柳絮纤细而轻盈,随风而舞落满城。上巳和寒食两个节日与清明节气最为接近,踏青是这个时节的固有习俗。慧洪的这首词,有俗世节日庆祝的欢快热闹,也有恬静清丽的时令风光,洋溢着民间风俗的温情与美好。

慧海禅师曾写过一首《虞美人·九日》,抒发独自登高引发的怀远之思。善珍也有一首《浪淘沙·九日登钓台怀思溪旧游》:

七十二年翁,曾客吴中,清游占断水晶宫。几度藕花归棹晚,月渚烟钟。

追记已陈踪,回首空濛,凭高荒草夕阳同。欲同谢公歌舞地,落叶鸣蛩。

不少文人词关于重阳佳节,抒发的都是登高怀远之情。善珍却不然,整首词画面感、历史感与时空感相交织,写的是他凭吊古迹之时,牵触出的一种感慨年华蹉跎、物是人非的悲凉心绪。

另外,仲殊有几首未存全篇的失调名之作描绘了元日、七夕、重九等岁时节日,如“椒觞献寿瑶觞满。彩幡儿、轻轻剪”、“玉线金针,千般声笑,月下人家”、“戏马风流,佩茱蓃时节”。虽为残句,但不难感受到词人笔下那热烈欢快的节日氛围。

3.艳情词

佛徒衲子描绘闺阁情爱,往往引人注目,且极易遭惹教内外人士的非议。宋代禅僧以抒写男女情爱为主的词作并不多,以仲殊、慧洪、祖可留存下来的作品最为突出。

在仲殊现存的四首艳情词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踏莎行·浓润侵衣》,上片中“雨中花色添憔悴,凤鞋湿透立多时,不言不语厌厌地”,词人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位女子在雨中久伫的守望之姿,语言雅俗共兼。末二句“想伊只诉薄情人,宫中谁管闲公事”,这一声嗔怒,逼真地点出该女子久候心上人不归的埋怨心境,这股从心底淌出的幽幽哀怨,正是用情至深、情难自抑的真实写照。

再看祖可的两首《菩萨蛮》:

西风簌簌低红叶,梧桐影里银河匝。梦破画帘垂,月明乌鹊飞。

新愁知几许,欲似丝千缕。雁己不堪闻,砧声何处村。

又谁能画取沙边雨,和烟澹扫蒹葭渚。别岸却斜晖,采莲人未归。

鸳鸯如解语,对浴红衣去。去了更回头,教侬特地愁。

这两首词作,词人善于运用细微的景物勾勒场景,烘托气氛。第一首中西风、梧桐、乌鹊、大雁、砧声等意象,组合出了一幕幕凄凉哀婉的画面,与词中女子那千丝万缕的哀怨情景相融,诉不尽离愁,割不断思念。第二首的细雨、蒹葭、斜晖营造出了一种幽渺迷离的氛围,下片以鸳鸯设问,暗恼自己的爱情处境,隐隐透出一种求而不得的失落与惆怅。

在其他禅僧的词作中也偶有此类绮丽婉约的情爱之语,如以下两例:

宝月《柳梢青》:

脉脉春心,情人渐远,难托离愁。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

行人倚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

元净 《如梦令》:

春色湖光如练,杨柳依稀拂面。杨柳已难□,栽向别家庭院。

哀怨,哀怨,欲见无由得见。

禅僧写艳情词,实非“禅门本色语”,他们本应无欲无求,却能不惧风尘情爱,用极为细腻的笔触去描摹世俗情性,表现惆怅失落的闲愁、肝肠寸断的哀婉、缠绵悱恻的情爱,由于他们特殊的僧人身份,为旖旎含蓄的闺阁情爱反添一层自然坦率。

4.其他题材

在留存的禅僧词作之中,还有一些零星根据世俗生活创作的作品,它们数量虽少,但偶有佳作。

净端禅师写过一首咏叹时事题材的《苏幕遮》:

遇荒年,每常见。就中今年,洪水皆淹遍。父母分离无可恋,幸望豪民,救取庄家汉。

最堪伤,何忍见。古寺禅林,翻作悲田院。日夜烧香频□□,祷告皇天,救护开方便。

上片写净端在荒年为救济灾民尽心尽力,哀求豪民出手相助,这说明僧人对时事并非漠不关心,尤其是众生遭受苦难时,尽显悲悯济世的佛教情怀。下片接着写,哀求无果之后,净端主动奉献出禅院缓解饥荒之难。值得注意的是,灾民不避佛道之别,竟在佛堂向道教尊神“黄天”祷告,对此,净端表现出了一种默许与理解,这是禅门随顺世情、随机方便的体现。

其次还有表现漂泊羁旅的词作,例如圆禅师的《渔家傲》:

本是潇湘一钓客,自东自西自南北,只把孤舟为屋宅。无宽窄,幕天席地人难测。

顷闻四海停戈革,金门懒去投书册,时向滩头歌月白。真高格,浮名浮利谁拘得。

例如止禅师的《卜算子·离念》:

书是玉关来,泪向松江随。梅自飘香柳自青,嘹唳征鸿过。

沙漠暗尘飞,嵩岳愁云锁。淮上千营夜枕戈,此恨凭谁破。

这两首词,前者的感情格调较后者更显豁达洒脱,词人自诩“钓客”,以孤舟为宅,四处行留,幕天席地,却无半分漂泊流离之悲。下片中词人对战事的态度,更是看得通透,显现出一种淡泊超然的气度。后者的抒情饱含哀怨与辛酸,阅信洒泪,征鸿哀鸣,边塞的沙尘与愁云浸透着一种征戍之苦、离乡之悲,情真境实,读来感人肺腑。

除此之外,咏物词宋代禅师也有涉足。仲殊就写过14首咏叹植物花卉类之作,有梅花、杨柳、荷花、芭蕉、菊花等,其中的《虞美人》以拟人手法写杨柳,艺术性稍好,其余著作皆是单纯咏叹,无多寄托,韵味稍显不足。另外,宝月有一首《点绛唇·题雪中梅》:

春遇瑤池,长空飞下残英片。素光围练,寒透笙歌院。

莫把寿阳,妆信传书箭。掩香面,汉宫寻遍,月里还相见。

宋代禅师的咏物词不及明清,后世禅僧咏物范围渐广,遍及动物、自然景象、异地风物,例如明代禅师澹归今释的《卜算子·落花》(其二),他写风雨中的花开花落,语言浅近却深蕴禅机,寄寓了缘起性空之理,并体现了禅宗不落二边的中道观。

三、结语

禅宗是当时中国盛行于世的佛教流派,其世俗化的自身发展趋势,加上“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5]的社会风尚以及僧人们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文学修养,禅僧们写下了贴合世俗生活的词作,也不足为奇。“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在他们的笔下或飘逸清雅,或冲淡自然,或纤秾精巧,或婉约流丽,呈现出了纷繁不一的情致与风貌。

参考文献:

[1]道诚.释民要览[A].大正藏:第54 册[C].1983.

[2]惠能.六祖坛经[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

[3]刘泽亮.永明延寿大师全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4]刘毓盘.词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5:98.

[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4.

[6]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惠洪.冷斋夜话[M]∥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l.

[8]张焱.词源[M]∥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9]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0]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猜你喜欢
宋词
宋词里的中秋月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导读注译版本新近出版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词帝李煜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重点】古代诗歌阅读:宋词
宋词元曲宫调浅谈(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