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景动人 以情感人

2020-09-06 13:43任家斌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20年8期
关键词:江楼狮子山小径

名师简介:任家斌,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为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教师发展中心初中语文研训员,曾获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技法指点

游记常常以“游踪”(即“所至”)为线索,将自然风光(即“所见”)和游览观感(即“所感”)有机结合起来。同学们写游记时,在保证游踪清晰的前提下,选取几个有特色的景观连缀成篇即可,不必面面俱到。游记的内容比较繁杂,一般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组织文章,即随着游踪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依次展现沿途风光。眼前景物之美也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再现。还要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景物的特征,也可以引用相关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或者文人墨客的诗文名句,提高游记的文化品位。游踪所至,美景在目,情随景生,这样,一篇以景动人、以情感人的游记就写成了。

游阅江楼

阅江楼在南京狮子山上,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历史悠久。

坐在大巴里,远远就望见了阅江楼。阅江楼主体为红色,外加蓝、黄、绿三色点缀,映衬在郁郁葱葱的狮子山中。建筑色彩明艳,再加上面对长江,地势高峻,使得阅江楼更加醒目,就像一枝红花绽放于绿叶丛中,开得烂漫,开得美丽。

下了大巴,我们从狮子山的南门进去,左转便上了登山小径。小径都是由水泥、石子铺成,曲折蜿蜒,向前延伸。道路两旁树木高大,偶有树叶落下;青苔或爬上小径边缘,或睡在树木底下。树影婆娑,挡住了大部分阳光,剩下的阳光便只好沿着树隙渗下去,洒在小径上,斑斑点点,有如夜空里的繁星。

沿小径走了一阵,到了一处开阔地,一个牌坊立在我们面前,颇有气势,古朴壮观,上书“江南第一楼”五个字,是书法家尉天池的墨宝。

我们继续沿着小径上山。不远处有一平台,平台下方是一青铜浮雕,名曰“狮岭阅江”,刻的是朱元璋及其部下徐达、宋濂等人登岭阅江一事,栩栩如生。平台护栏上刻满了石狮,甚是威严雄武。

拾级而上,只见一个门楼,“政通人和”牌匾挂在上面,门槛很高,红色大门上的把手造型为狮口里咬着的铜环,十分威严。门楼后有一片广场,对面便是阅江楼了。

阅江楼内部共有7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底层和顶层。底层有一把“朱元璋龙椅”,龙椅后面有一块金壁,上书朱元璋的《阅江楼记》,另外还有一块康熙所书“治隆唐宋”匾额;顶层屋顶有一条盘龙,龙身上用的是24K黄金,金光闪闪,美轮美奂。阅江楼旁还有一凉亭,两边的楹联写道:“东迎紫峰千年瑞气,北望金龙万里雄风。”在亭外广场上还能看到一个仿后母戊鼎而制的阅江楼大鼎。阅江楼周围的护栏上都有石狮子,形态各异。在凉亭内仰头而望,阅江楼楼顶为多角形,每一层都有大柱子作为支撑。柱子通体红色,顶部与底部略粗,且饰以纹样。阅江楼的楼顶是黄色琉璃瓦的斜顶,飞檐斗拱,与皇家建筑相近,精致秀丽,气势磅礴。

下了阅江楼,往东行不远,有一处“明史金陵碑廊”,以图文碑刻形式记载了明朝在金陵建都时期的一些重要人物的历史典故,以及流传至今的科学技术,碑文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碑廊的尽头是阅江楼记碑亭。再往前还有一个孙中山观江亭,当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伐军总参谋长黄兴的陪同下,冒着严寒风霜,多次登临狮子山远眺考察。

游阅江楼,像欣赏一朵红花一般,芳香而令人难忘。

开头需与下文自然衔接,最好能留有悬念。

此段中“映衬”“美丽”等词语使用得不够精准。

小作者对阅江楼的描写不到位,对建筑的描绘缺少条理,也没有抓住阅江楼的特别之处来写。

对一些次要景物的介绍也需精心选择,最好能与本文写作重点“阅江楼”相契合。

综合点评

小作者以登临阅江楼的过程为线索,介绍了狮子山的优美、阅江楼的壮观,但对阅江楼景致的描写还不够细致,也不够有序,显得重点不够突出,一些内容较为琐碎,后面的感情抒发与前文的结合也不到位。

升格指津

1.为使文章对主体景物——阅江楼的描述更清晰细致,小作者需要更加明晰自己的游踪,根据游踪和视角的变化逐步展开对景物的介绍。

2.为了使景物的特点更加突出,小作者应对文中阅江楼的内部陈设和登楼望江的情景做重点介绍,删去对凉亭、栏柱上的石狮子、大鼎等的介绍文字。

3.为了突出阅江楼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需要引入一些历史文化元素,深化景物的文化内涵。

游阅江楼

早听说,南京有座阅江楼,号称与“黄鹤楼”“滕王阁”齐名。作为一个南京人,却一直无缘登临,恰好学校组织游学活动,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参观阅江楼景区,我心中甚是高兴。

坐在大巴里,远远就望见了阅江楼。阅江楼主体为红色,外加黄、蓝、绿三色点缀,雄踞在郁郁葱葱的狮子山上。建筑色彩明艳,再加上依山傍水,使得阅江楼更加醒目,就像一枝红花绽放于绿叶丛中,开得烂漫,开得有气魄。

下了大巴,我们从狮子山的南门进去,左转便上了登山小径。小径都是由水泥、石子铺成,曲折蜿蜒,向前延伸。道路两旁树木高大,偶有树叶落下;青苔或爬上小径边缘,或睡在树木底下。树影婆娑,挡住了大部分阳光,剩下的阳光便只好沿着树隙渗下去,洒在小径上,斑斑点点,有如夜空里的繁星。

沿小径走了一阵,到了一处开阔地,一个牌坊立在我们面前,颇有气势,古朴壮观,上书“江南第一楼”五个字,是书法家尉天池的墨宝。

我们繼续沿着小径上山。不远处有一平台,平台下方有一青铜浮雕,名曰“狮岭阅江”,刻的是朱元璋及其部下徐达、宋濂等人登岭阅江一事,栩栩如生。平台护栏上刻满了石狮,甚是威严雄武。

拾级而上,只见一个门楼,“政通人和”牌匾挂在上面,门槛很高,红色大门上的把手造型为狮口里咬着的铜环,十分威严。门楼后有一片小广场,对面便是阅江楼了。

站在楼前广场上,仰头观看,只见阅江楼呈多角形,层层叠叠,斗拱飞檐,朱楹彩枋,楼顶是黄色琉璃瓦的斜顶,显得富丽堂皇。据介绍,楼的内部共有7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底层和顶层。底层正中摆放着一把“朱元璋龙椅”,此椅由优质红木仿制而成。龙椅靠背上雕有九条龙,刻工精细,形象生动。龙椅背后是一块巨型金壁,镂刻着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两侧悬着一副楹联:“统万马麾千军功成百战人言信,一九州宁四海国瑞双悬日月明。”整体上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在东侧上方有一匾,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是康熙皇帝对明太祖朱元璋的高度赞誉。楼内部二层有一些明代的历史陈列,三层大厅正中,装饰着中国最大的景德镇巨幅瓷画,高达12.8米,画面的内容是“郑和下西洋”。登电梯可直到顶层,可以看到楼顶正中的盘龙藻井,一条盘龙,张牙舞爪,活灵活现,据说是24K黄金制成,尽显皇家气派。

站在楼上观景的回廊上眺望,南京城一览无余:远处,电视塔高高耸立,高楼大厦星罗棋布,条条大道纵横交错,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来往的车辆奔驰着,北面的扬子江滚滚东流,长江大桥好似一条巨龙横卧在江面上,好一派繁华平和的景象。一阵风吹来,我们感到一阵阵凉意,舒服极了,不知不觉沉醉在这美景之中。

下了阅江楼,往东行不远,有一处“明史金陵碑廊”。碑廊的尽头是阅江楼记碑亭,里面陈列着一块巨大的汉白玉碑刻。碑的正面是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由当代书法家抄写;碑的背面刻的是宋濂所写的《阅江楼记》。汉白玉还是从北京房山运来的,据说是全国最大的汉白玉碑刻。有趣的是,两篇《阅江楼记》都很有名气,但君臣二人却始终没有见到真正的阅江楼。

伫立在碑亭前,望着两边的楹联“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我不禁感叹道:大明王朝朱元璋虽有雄才伟略,却未能实现登楼远眺、观景抒怀的心愿;而如今,这个心愿对普通百姓来说,早已不足为奇。一代代南京人,正在用自己的双手,让这座古都焕发出新的光彩。

开头留有悬念,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雄踞”一词突出了阅江楼居高临下的特点,能够自然引出“开得有气魄”一句,并与下文写登楼远眺的内容相呼应。

小作者介绍了楼的内部,有详有略,选取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陈列来重点写,能突出阅江楼的主要特点:雄伟壮观,尽显皇家气派。

文章对阅江楼的描写很有层次感,先写其外观,再写内部陈设,最后写登楼远眺。

此处对阅江楼碑亭的介绍,与前文的景物描写形成呼应,也增加了历史感。

结尾写到与景点有关的历史文化,提升了文章的内涵。由历史文化自然生发出感慨,情与景自然融合。

综合点评

文章开头留有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下文依据登山过程,逐步展开对景物的介绍。主体部分重点描绘了阅江楼雄伟壮观的景象,文末由两篇《阅江楼记》自然引发登楼之感。文章思路明晰,一气呵成,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小試牛刀

学校文学社要在校刊上开辟《人在旅途》专栏,你和伙伴们准备参与投稿。要求:选择自己游览过的一处景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猜你喜欢
江楼狮子山小径
阅江楼
狮子山下,香江奔流,紫荆花开正盛——祝福香港,明天更好!
小径
江楼感旧
狮子山
狮子山
明天更美好
桂小径油画作品
螺蛳壳里做道场——阅江楼风景区游客中心展示厅
12Cr1MoV 小径管焊接操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