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倩倩
摘 要:一提到西方文学中具有讽刺意味的作品,人们首先就会想到英国著名作家斯威夫特笔下的《格列佛游记》,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格列佛船长4段不同冒险经历的描写,运用讽刺的艺术手法,深刻揭露了英国社会的真实面目,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体制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讽刺;冒险经历;社会矛盾
《格列佛游记》是西方文学史上一部具有讽刺意味的上乘之作,作品中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大胆夸张的人物刻画,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融入了格列佛不同寻常的4段冒险经历中,采用反语、讽刺等修饰手法,为人们勾画出了一个真实的腐朽的英国社会,在看似繁华的社会表面的背后却隐藏着人性的贪婪、妒忌、猜疑以及伪善。
一、《格列佛游记》讽刺艺术的产生背景
作者斯威夫特生活在一个时代更替的特殊时期,英国政府正在进行资本主义变革,但无论是封建君王统治的旧时代,还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都没有改变英国的主要矛盾,人们的生活依旧极度贫困,与统治阶级的奢侈放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英国所谓的社会变革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在旧时代,百姓被君王等封建统治阶级压榨,而所谓的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君王变成了吸血的资本家,人们肩上的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愈加沉重。而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掩饰自己的罪恶,刻意制造了社会一片繁华的虚假景象,但这一切都逃不过斯威夫特的眼睛,身处社会最底层的作者深知人们生活的艰辛,统治阶级的昏暗[1]。在此背景下,一部划时代的巨作《格列佛游记》就此问世。受时代所限,深处底层的他并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通过大量的反讽等艺术手法来揭示统治阶级的罪恶。
二、《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一)一语双关的讽刺大师
《格列佛游记》通篇主人公都没有直接批判过英国社会,相反在格列佛口中,对英国社会从来都是赞美之词,例如文明、法制、富足、生活安康等等。格列佛每次都会向不同地方的首领吹嘘自己国家的优越制度,可换来的却是鄙视和嘲笑。他曾为大人国献策,希望建造所谓的钢甲战船,大力发展边防力量,以此来扩张大人国领地,统治世界,可大人国却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无尽的贪婪只会带来灾难,让格列佛倍感羞愧。
在外人看来,格列佛所推崇的一切,无非就是为了更大的利益和无休止剥削,可悲的是,格列佛却对此一无所知,深深地相信着“光荣革命”给英国带来的荣耀,这正是那个时代大部分英国人的缩影,深深地陷入到统治阶级编织的美梦中而无法自拔。而作者却通过人们态度一前一后的强烈对比,极大地讽刺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虚伪、无知和自欺欺人,格列佛的赞扬越高,贬低的意味就越足[2]。
(二)妙语连珠的讽刺时代
在《格利佛游记》中令人捧腹的情节数不胜数,格列佛在第一次进入小人国时,小人国的选拔制度居然是比谁跳得高,国内的最大分歧居然是高鞋跟与低鞋跟,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太子为了两边讨好居然穿起了两种高低不同的鞋。而小人国的邻国不来夫斯古国内的分歧居然是,在敲碎鸡蛋时应该先敲鸡蛋的尖端还是鸡蛋的圆端,为了这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国家内部居然一分为二,令人啼笑皆非。在飞岛国的首都拉格多时,那里的人们居然在研究如何将粪便转化成食物这一“伟大科研”,还有一位可笑的知识分子居然在写一部如何发现间谍的书籍,而格列佛还一本正经地介绍自己的“伦敦经验”,更有甚者认为学校应该取消学习,因为这有益于健康成长等等滑稽场景等,但在这些荒诞场景的背后,却透露着作者深深的无奈。
这些“搞笑”的桥段,并不是凭空捏造的,相反,它正是那个年代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人们沉醉在各种荒诞无用的事情上浪费着自己的青春,政党昏庸无能,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而进行无休止的争论,作者通篇都在努力让读者去笑,可是在笑声过后,我们看到的却是作者内心的悲凉,看似幽默滑稽的情节,其实是对英国社会最大的讽刺[3]。
(三)强烈的反差对比中讽刺社会问题
《格列佛游记》中另外一种最常见的讽刺手法就是强烈的反差对比,批判了当时昏暗的社会环境。例如在小人国的那段经历中,主人公因为服从命令,且有海战的“战功”,被国王赐予爵位和仆人,一时风光无限,但后来因为小人国其他将领的嫉妒和周围大臣的猜忌,前一刻还高高在上的公爵,后一刻就要面临“杀头”的后果,只能仓促而逃。在大人国时,主人公格列佛得意扬扬地向大人国国王吹嘘英国的防御政策,并且建议国王在国家周围布防,建造现代战船去吞噬周围国家。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大人国国王对他的“良策”不屑一顾,认为他所吹嘘的荣耀、革命其本质就是战争和动荡,大人国国内奉行的是和平发展战略,谁能让土地生产出粮食,谁就能位居高位,两国发展政策迥然不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而本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对比场景当属格列佛在马儿国的时候。格列佛在最开始见到马儿时,依旧抱有旧时代的想法,他认为马儿是粗鄙的无知的,因此他向马儿大肆宣扬英国的发展政策,向他们灌输钱的作用以及法律的意义,但马儿的反应让格列佛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马儿国的世界没有欧洲耶胡那么复杂,也不会出现欧洲耶胡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问题,在马儿国世界里,万物平等,即便有略微差异,但公民享有同样的权利,年轻的马儿学习的不是权谋和虚伪,相反的是它们学习的是勤劳和友爱,与英国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格列佛自惭形秽,并最终意识到了英国社会的腐朽和堕落[4]。
三、在讽刺背后作者所期待的理想世界
格列佛所到过的每一个国家,都有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小人国的国民和君王就是英国社会的高度还原,讽刺了人们的自私、愚昧、无知和虚伪,作品将他们设置为小人国也影射着作者对当时英国社会的鄙视,这类人群只配抬头仰望作者。而大人国的人物设定恰好相反,他们代表着勤劳、善良和无私的英国人,在作者心里,他们就是自己学习的目标,在他们的身上作者看到了古英国人的优良品质,而这正是英国现今社会所缺乏的。飞岛的滑稽科学家代表着当时英国社会愚昧无知的知识分子,沉醉于虚无缥缈的研究和毫无意义的创作,令斯威夫特感到厌恶,因此在刻画他们的形象时,作者把他们描绘成了一群怪物,一只眼睛凹陷象征着目光短浅,一只眼睛直冲天顶象征着不切实际[5]。而作品第4段的马儿国,就是作者的终极理想社会,在作者看来,真正服务于人民的社会,应该是人人平等、没有贫富差距的社会,大家安居乐业,勤勤恳恳,为创造美好家园而一起努力,就像作品中的马儿一样,将仁慈和友谊作为国家的美德,并将其发扬光大。与马儿对应的就是粗鄙贪婪的耶胡,在作者看来,无知且虚伪的耶胡只配给马儿做劳役。
四、结语
《格列佛游记》这部作品,就是18世纪英国社会的缩影,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格列佛4段不同經历的描写,以反语、影射的方式,将当时社会的虚假、黑暗描述得淋漓尽致,揭示了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批判了英国落后的社会体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时代巨著。
参考文献
[1]孔凯.论《格列佛游记》寓言的时事讽刺艺术[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03):138–140.
[2]林琳.剖析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J].语文建设,2014(18):45–46.
[3]余静.论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06):41–42.
[4]周甄陶.从《格列佛游记》中看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J].大众文艺,2011(23):178.
[5]于婷婷.从叙事视角入手探讨《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10):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