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羽
表情包是表情符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82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教授斯科特·法尔曼在校园电子布告栏上输入了一串ASCII字符“:-)”,这串模拟“微笑”表情的字符被认为是“第一个电子表情符号”。表情符号从此经历了由字符到颜文字、绘文字的发展,社交媒介中也逐渐形成了使用表情符号的传统。内嵌于社交软件的表情贴纸,可以看作传统表情向表情包的过渡,它通常由专门的设计师绘制而成,例如兔斯基、长草颜团子等。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用具有开放式编辑特征的表情包,成了常见的社交方式。在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表情包占据着各处“私聊”与“公聊”的互动空间,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表情包是一种携带意义的视觉符号。表情包的信息传递过程是由表情包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共同完成的。对于表情包的发送者而言,表情包是传达意图意义的文本,发送者通过制作或使用表情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表情包的文本建构中。对于表情包的接收者而言,表情包比文字更能显示出直观性和丰富性的优势,同时也带有表意模糊的问题,接收者需要在意义试推的过程中得出表情包的具体意义。
一、表情包的文本构成
社交媒介提供的信息技术,为表情包的生成提供了便捷。发送、查找与收藏表情包的功能,为表情包的呈现和记录提供了直接渠道;截屏技术和图片编辑的功能,则方便了表情包的制作。例如在微信、QQ的聊天界面中,用户能在自主选定的图片上涂鸦、输入文字或添加表情贴纸,制作简易的表情包。从呈现形式上看,表情包的符号文本主要由图像和文字共同构成,也包括纯图像、图像化文字的形式。
(一)表情包中的图像修辞
图像是表情包的基础要素。在早期的表情符号中,图像是对意图情绪的抽象概括。当简化后的人脸不再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表情包的出现便占据了更多的社交空间。为制作表情包所截取的图像,具有更为丰富的表意功能。纷繁复杂的感性经验被不断编成视觉信息,并应用于社交当中。图像在意义构建方面发挥着和语言同样重要的作用,包括使用特殊字体的图像化文字、文字后加“.jpg”的表达式,都体现了图像修辞的功能。
隐喻是表情包中最普遍的图像修辞。我们在微信聊天界面选择一个表情包,并使用查找“相关表情”的功能,可以得到一系列具有类似元素、能够表达类似意义的表情包,同时这些表情包又具有或多或少的差别。根据雅各布森的理论,这些表情包中的图像处在同一条聚合轴上,相互之间构成了隐喻关系。反推之,在表情包的文本建构中,最初可供选择的图像就是多样化的,隐喻的修辞方式将多样化的图像与发送者的意图意义相联系。例如,在“南上加南”的表情包中,麻将中的四个“南”被叠在一起,它根据“南”与“难”的谐音,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了“难上加难”的意思。夸张与变形则是凸显喻体特征、增强喻体与喻旨间联系的手段。例如,同样是表示惊讶的表情符号,表情包相较于运用眼睛和嘴巴传递情绪的绘文字,会显示出“连鼻孔都在用力”的夸张。
反讽这一超修辞格的修辞方式也被运用在表情包中,图像内部元素的冲突、图像与发送语境的冲突,使表情包在表达与解释之间形成张力。反讽修辞所追求的是一种非直接化的表达,文字或语境对表情包图像的歪曲,使意图意义的传递变得更加曲折和富有深意。例如,一只表情沮丧的橘猫,配上“满脸都写着高兴”的文字,表现出了发送者不高兴又不便直说的无奈;一只狗衔着自己断掉的狗绳,配上“有较强自我管理意识”的文字,表现出掩耳盗铃的冷幽默;一个戴着全套防毒用具的人,配上“出去玩啊”的文字,提醒了人们在新冠疫情时期不宜出门以及出门的风 险,类似的表情包也因此盛行一时。
(二)表情包中的语言功能
表情包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趋向于图文双构,即由图像和文字共同构成。“喻体与喻旨之间的连接比较模糊,往往只是在发出者的意图之中。”[1]图像表意的模糊性,依赖于语言的补充。早期的颜文字和绘文字都有所属分类或名称;在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表情商店中,几乎每一套、每一个表情贴纸也有相应的名称,QQ中还能让用户为自定义表情包编辑名称。在表情包的符号文本中,文字直接呈现在了图像上,又具有了超出命名功能的作用,语言文字对文本意义的重要性愈发得到凸显。
罗兰·巴特在《图像修辞学》中阐释了语言之于图像的功能:“与像符信息相比,语言信息具有哪些功能呢?似乎有两个:锚定功能与中继功能。”[2]语言的锚定功能主要是指语言对图像意义的阐释作用。锚定功能使表情包的指向更明显,阻止了图像向意图意义之外的方向投射。2020年4月,广东潮州某学生在微信群中发送了“敲打”表情,其图意是“自我敲打”,但被老师认作“想打老师”。导致歧义的原因是“敲打”动作的人称指代不明,如果用图片编辑功能将该表情放大,并配上带有人称的文字,制作成表情包的形式,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将显著降低。
语言的中继功能主要是指语言对图像的补充作用。图像中的旁白与对白等使表情包具有一定的叙事性。中继功能也能拓宽表情包制作的想象空间,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合作社宣传画被二次创作成为宣传抗疫标语的表情包,就是依靠语言对图像信息的改造。语言的补充作用甚至能让表情包达到通感效果,例如,社交平台中某一条热门的图片评论下,常会见到“你为什么能发语音”的评论,这是因为作为网络流行语的文字唤起了人们脑海中的声音性记忆。
二、表情包的意义试推
社交媒介提供的信息技术,同样也为人们接收与感知表情包提供了便捷。在QQ的表情管理界面中,“捕捉群聊表情”的功能可以保留群聊中最新的300个表情包,即使用户没有参与聊天,也能了解近期个人交際圈中的表情包使用状况。在接收到表情包的符号文本后,接收者会根据自己的日常经验,来预测表情包的文本意义。面对熟悉的文字和图像,表情包的接收者通常会将预测结果直接作为解释意义,也足以满足社交需求;当表情包的内涵超出经验范围时,接收者则需要借助一定的社群话语或是文本外的其他知识,对表情包的意义进行试推,并形成最终解释。
(一)对表情包意义的预测
在预测表情包的意义时,首先需要观察表情包的文本构成,尝试推断出文本所侧重的传播要素。经典的表情包在传播过程中常侧重于发送者、接收者或媒介本身。当文本侧重于发送者时,表情包主要发挥了情绪功能,呼唤的是共情能力;当文本侧重于接收者时,表情包主要发挥了意指功能,或直接或含蓄地确立了文本意义与接收者之间的外延关系,也促进了主体间的互动;当文本侧重于媒介本身时,表情包则体现出缺乏实际意义的交际特征,在语言匮乏时也能维持互动状态。
表情包与以往的表情符号相比,与社会热点、网络生态等的联系要更为紧密,这就需要接收者识别其伴随文本。例如,以四种颜色的垃圾桶和一个迷茫的人脸所构成的表情包,就是伴随着2019年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措施而出现的,结合情境可以推测出,表情包体现了人们最初在面对垃圾分类时的不知所措。垃圾分类作为一大社会热点,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经验,因而当它作为表情包的伴随文本时,接收者容易识别表情包的意义。
当文本的外延信息超出了接收者所熟悉的范围,对表情包意义的预测只能依靠联想,接收者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搜索或收集渠道,对预测意义进行查验检测。面对以特定内涵、偶然现象或突发事件作为伴随文本的表情包时,查验检测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例如,“悲伤蛙”在雨中拉小提琴的图像,配上“我活得好悲伤,我在雨中拉肖邦”的文字,构成了一个表情包。解读这个表情包需要一定的乐理知识,以及现代流行文化对肖邦的概念化理解。再例如,解读取材于日系动漫、游戏中的表情包,需要对日本的“二次元”文化和受“二次元”文化影響的各种网络文化有所了解。
(二)对表情包意义的解释
解释是个开放的概念,解释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相对的参照。对于表情包的文本及文本外延的文化现象,接收者的解释常会参照社会话语。费什在“解释问题社会化”的背景下,提出了“解释社群”理论,将社群的“读法”作为解释的标准。[3]当接收者对表情包的意义进行查验检测时,会发现一种“读法”集成的社会群体以及表情包的衍义轨迹。对“龇牙笑脸”表情包的解释便是如此。“龇牙笑脸”原本是“QQ小黄脸”中的表情符号之一,经过网络用户的编辑、合成,“龇牙小黄脸”被制作成能取代任意人脸或者动物脸的表情包,解释社群将该表情包视为气急而笑、不得已的赔笑,认为这种过于夸张的笑脸背后,隐藏着不便表达的负面情绪,需要用一种戏谑的方式来消解无奈的心情。
表情包的意义不仅存在于文本中,也存在于对文本的“读法”中。接收者对表情包文本的阐释与补充,间接地表达出了自己对于“解释社群”的态度。选择社群性的读法,就意味着自身也成为社群中的一员,可以在解释的狂欢中释放出共同的情绪,享受文化身份带来的归属感。接收者也可能发出“不合群”的声音,反映出自身对某种文化语境的排斥。例如,在“抖音神曲”中的歌词被制成表情包后,排斥抖音文化的接收者又制作出一人吹喇叭、一人捂耳朵并配上抖音歌词的表情包,标出自己的“不合群”。类似的情形还有“假笑男孩”加文·托马斯的表情包,他丰富的面部表情、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使以他为中心的表情包在社交平台上火爆一时,但也有人更关注他被过度消费后面临的成长困境。在一次晚会中他忽然失去笑容的表情被抓拍,并被配上“笑不出来”的文字,不过新的表情包未像“假笑表情”那样获得广泛传播。
对表情包进行复制重构、反复使用,维护了表情包意义的在场性。同质化的表情包生产,使得标志性的表情包成为意义的标签。媒介提供的传播渠道保证了表情包的“热度”。表情包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纳热点信息,拓宽了网络亚文化的传播空间。经历了“二次创作”的表情包成为许多“梗”的载体,涵盖了网络中被反复演绎的经典桥段、典故,使过气的电视节目、音乐节目以新的方式重新流行,也让新的流行元素迅速在人群中传播开来。当然,一味地重复相同的“梗”也会导致个人表达能力的弱化,以及个人意志的消解。使用者与表情包的联系是相对脆弱的,表情包这张面具的背后也隐藏着“失语”的隐忧,文字表达的缺失会使主体缺乏能动性,即使参与了“再创作”,也只是延伸了社群观念。当表情包成为纯粹的娱乐符号时,符号信息可以让娱乐效果当场实现,也会让意义当场终结—相比于个人化的文辞,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表情包更难以引起人们对意义的思考与深究,互动双方的表达与反馈可能会因此流于形式。
小 结
表情包是用于传达发送者意图意义的符号文本,在文本的建构过程中,图像和语言都发挥了各自的修辞功能,使表情包获得了整体性的观感和意义。当社交媒介将表情包传递给接收者后,对意义的预测和解释影响着符号信息的有效性,除了观察表情包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外,接收者还需试推文本所侧重的传播要素,了解伴随文本和相关的外延信息,参照解释社群的话语得出自己的解释。表情包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引发了对意义在场与终结的思考。表情包带有相当的娱乐性,在社交过程中如果一味地重复使用表情包,也会导致社交主体缺乏自己的话语,淡化社交互动的实质意义。
参考文献: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91页。
[法]罗兰·巴特:《图像修辞学》,方尔平译,王东亮校,《语言学研究》2008年第6期。
[美]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文楚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