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种拨弦类乐器,琵琶在秦朝时就已经出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可以独奏、伴奏、合奏、重奏的民族乐器,在中国的乐器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各类乐器也在更新演奏主题、技巧,来迎合大众的需求。刘德海作为当代琵琶独奏的代表人物,有非常多的优秀作品。本文主要分析琵琶独奏曲《春蚕》。
关键词:琵琶独奏曲 《春蚕》 意境
《春蚕》是刘德海先生“人生篇”琵琶独奏曲中极其重要的一篇,自改革开放起,琵琶曲的创作者开始注重个人情感的融入,在此之前,大多为单纯的抒情绘景,《春蚕》便是融入作者情感和思考的代表作品,含有丰富的内涵。春蚕在世人眼中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形象,而这首琵琶独奏曲恰恰是以春蚕为原型,描述作者努力追求事业的执着精神,更映射出了民族精神。其中最大的特色便是鲜明的西域风格,选取了维吾尔族的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
一、琵琶独奏曲《春蚕》简介
刘德海先生作为国宝级的琵琶演奏家,留下了许多经典的琵琶曲目,其中《春蚕》是“人生篇”中的一首,与其他作品相比较来看属于成熟期的作品。从曲目的名称来看,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春蚕》这一曲是以“春蚕到死丝方尽” 为寓意,表达其对事业和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另外还涉及对人生的感悟。成熟期的乐曲不仅包含传统的演奏技法,还蕴含了刘德海先生后期开发的新演奏技术,这些新的技术使琵琶演奏效果更加丰富,同时也使观众耳目一新。春蚕的创作选取是采用维吾尔族的民间音乐素材,所以贯穿曲目始终,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特别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西域风情。
整首曲子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引子、慢板、快板、尾声。其中引子部分刘德海先生以维吾尔族的《牧羊曲》作为素材,该素材原本是用维吾尔族的民族特色乐器“鹰骨笛”来进行演奏,单听乐曲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猜测音色是属于高亢嘹亮的,然而,刘德海先生在此处采取了不同的演奏方式,强弱结合,明暗相间使鹰骨笛的音色得以展现,同时还勾勒出了寂静和空旷的景象,民族气息十足。慢板部分加以华音、拉音结合的演奏方式,整个乐曲听起来更加庄重。快板部分一改低沉的情绪,动感的节奏使人脑海中不自觉浮现维吾尔族男女载歌载舞的景象。尾声中,作者又带我们回到了庄严寂静的场景之中,空灵悲壮的音乐耐人寻味。
二、琵琶独奏曲《春蚕》的时代价值
(一)返璞归真
《春蚕》中的返璞归真是从标题选取体现出来的,因为春蚕留给大家的印象便是坚贞、执着、无私,在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人们心灵上就会有所触动,而且采用的民族音乐素材也是来自中西文化交会的丝绸之路。整首曲子从立意的确定上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通过对春蚕吐丝这一传统的原始生命行为的描述,以点带面,寓意人生途中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艰苦奋斗,以小见大,歌颂着中华民族奋斗的艰辛,在一点一滴中流露出开拓途中的艰难时光,重点突出中华民族的勤劳意涵。在素材的选用上面又决定着曲目创作的成功,丝绸之路的选取能更好地展现浓郁的西域风光,在有效融入维吾尔族民族特色音乐的同时,琵琶也能更好地展现魅力,整首曲子连贯自然,与生活贴切,但展现内容和风格独特,能更好地觸动听众。
(二)“中和”思想
刘德海先生的“中和”思想在《春蚕》中应用极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民族音乐元素和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中西方音乐文化相结合、多样的节奏律动与维吾尔族特有音乐特色结合、刚柔并济。第一,主要表现为选题和选材上均选取民族音乐元素,而在演奏技法上采用现代技法;第二,主要表现为以民族音乐为主旋律的作曲中,刘德海先生还融入了西方音乐的原则,在音乐的整体表现上看,既不乏西域文化的空旷,又含有西方音乐的优雅;第三,在维吾尔族音乐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多样的节奏律动;第四,柔表现为“春蚕”,而刚则表现为作曲所要表达的感情,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艰辛奋斗体现出的刚强意志。
(三)哲学思想
琵琶在刘德海先生的思想世界里,是安身立命的武器,因为琵琶能满足他的精神需求,在“情本体”中,他提到自己的艺术追求已经达到了哲学思想的归属,将自身的创作和演奏方法充分融入琵琶的演奏技法中,力求达到与“琵琶”相辅相成的境界。面对形式多样且千变万化的维吾尔族民歌,刘德海先生巧妙借用民间音乐的独特调式和变化音色融入琵琶演奏中,采用半音、活音等特征音,通过精益的技法来展现,而且惟妙惟肖。创作《春蚕》时,以“春蚕即我,我即春蚕”的角度来表现相似的感情,深入体会无私奉献的经历,并表明自己的决心:愿在琵琶的历史长河中长存,默默奉献自己。
三、琵琶独奏曲《春蚕》的演奏分析
(一)文本分析
琵琶独奏曲《春蚕》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分析:第一段为整首曲目的引子部分,从音乐本身来看共三句,这连贯的三句要有阶梯式的层次变化,能表现出明暗交替、远近结合、强弱相间的感觉。在演奏方面,要营造出空旷寂静的环境,利用琵琶来模仿维吾尔族特色乐器“鹰骨笛”高亢的音色,勾勒出无边无际的戈壁景象,为后续的演奏奠定基础;第二段的特点是驼铃声和骆驼的脚步声,需要演奏者取用“复调”的手法,模拟由远及近若隐若现的驼铃声,接着以“摭剔”的演奏技法来模拟坚定有力的骆驼脚步声,驼铃和脚步的交织声,使听众眼前仿佛出现一头身形庞大的骆驼从远处走来,而自己正处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后续的多种技法结合模拟声还形成了震撼的音响效果,急促的脚步声似乎有支骆驼队伍在行进。
第三段转变为明朗轻快的曲调,沙漠之路上,听众仿佛看到了海市蜃楼,又或许是真实存在的绿洲。悠扬婉转的旋律是在模仿两种维吾尔族弹弦类乐器的音色,其一和热瓦普厚重音色相似,略显沉闷,其二与热瓦普灵动音色相似,明亮且欢快。这两种音色无意中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又突出各自的特点,使音乐展现在整体上取得更好的效果;第四段为高潮部分,众所周知,大部分乐曲高潮部分情绪最为高昂,此曲也不例外,俏皮的情绪实在惹人喜爱,对维吾尔族特色乐器“弹步尔”和“都塔尔”音色的模拟,使听众感受到天山脚下,穿着民族服装的人们载歌载舞,热闹不已;最后一段是曲目的结尾,刚柔并济,以春蚕的柔与表达感情的刚劲形成对比,相辅相成,互相衬托。起初为对曲目的回顾,是用民族特色音色展现的,接着用特殊技法来模拟春蚕吐丝,这一柔软的动作,映衬出中华民族儿女世世代代如春蚕一般,细腻地奉献着自身,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历经几千年,一直都积极向上,不断探索,执着追求,情感由此处得以升华。
(二)演奏技法
《春蚕》琵琶独奏曲是刘德海先生的心血,整个曲目中除了有基础的传统演奏技法外,还有先生融入的独创的个性化技法。以下针对其中一部分来进行分析。
第一,山口外摸拨。这一演奏技巧是刘德海先生的独创,也是在整首曲目中出彩的地方,在模拟春蚕吐丝的阶段使用了,模仿缓缓地吐丝声极其形象。“山口”是琵琶乐器上一个部位的名称,演奏过程中,左手打、带的时候,右手中指在山口以上处的两段琴弦之间摸拨,会发出明亮清脆的音响,使音乐更加丰富。
第二,轮指。这是琵琶演奏中常见的技法,《春蚕》曲目中,引子里便运用了轮指,了无边际的沙漠景象要用到强轮手法,弱轮则主要在第二句体现,描绘的是模糊虚幻的意境。“鹰骨笛”的模仿便采用了轮指,从起初的庄严肃穆,手指垂直,以掌关节用力,音色坚实为主,到之后的加紧速度,朦胧缥缈,此曲将基本的轮指手法展现得极其丰富,和西域的音乐风格交相呼应。
第三,滑音。琵琶的演奏中滑音主要分“抹滑”和“张力滑”,前者为左手手指紧贴弦做上下滑动,弦发生长短变化而发出的滑音效果。后者为左手手指将弦左拉右推,通过掌控左手的力量而控制琴弦的张力,从而发出滑音效果。在曲目的第二段中运用了滑音,利用滑音与其他技法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由远及近。
第四,反正弹。这一技法是在《春蚕》中由刘德海先生独创的个性化演奏技法,是以吉他为原型而创作的。“正弹”是以右手的食指、中指或者无名指正面由弦的右侧向左侧弹拨,“反弹”则是以左手的手指反面由左侧向右侧弹拨。《春蚕》的演奏中,刘德海先生采用了食指和中指的“双反弹”,这要求演奏者可以灵活地運动手指的中关节,同时兼顾正弹和反弹,对演奏技巧要求极高。“反正弹”出现在《春蚕》演奏的高潮部分,在轻快的节奏中,风格更加强劲,震撼人心。
总而言之,刘德海先生的《春蚕》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演奏方面,带给听众无与伦比的震撼,细腻之处感动人心。在内容选取方面,以“春蚕”寓意自己对事业的追求,同时映衬整个中华民族的艰辛奋斗、勤劳精神,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默默的付出使听众联想自身,做出反思。在演奏方面,刘德海先生独创出个性化的演奏技巧,通过与维吾尔族的民间特色音乐、西洋乐器音色等的有机结合和模仿,使音乐表现更有渲染力。
参考文献:
[1]赵卓群.维吾尔族音乐风格在琵琶演奏技巧中的诠释——以刘德海创作的琵琶独奏曲《春蚕》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114-119.
[2]郭镇.论刘德海琵琶曲《春蚕》演奏技巧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3(03):128-130.
[3]张伟.坚韧悲壮与乐观豁达的赞歌——析刘德海的琵琶曲《春蚕》[J].人民音乐,2012(03):41-43.
[4]王柳丁,刘文静.试析琵琶独奏曲《春蚕》的演奏技巧[J].作家,2011(10):214-215.
[5]孙颖.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浅析琵琶曲《春蚕》及刘德海琵琶音乐创作特色[J].北方音乐,2010(08):16-17.
[6]杨鸣.琵琶曲《春蚕》的创作和演奏分析[J].艺术教育,2015(09):177-178.
(作者简介:黄婷,女,本科,太原市群众艺术馆,馆员,研究方向:民族乐器<琵琶>)(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