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端午习俗的朴茂形态与群文活动策划研究

2020-09-06 13:20陈亚琴
参花(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策划

摘要: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广大群众已经不再简单满足于听听戏、看看演出这种单一输出型的文化活动。端午节作为浙江乡村重要的民俗节日,在全省范围内具有广泛参与度,逐渐成为民俗活动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浙江省桐乡市朴茂的端午习俗及相关文化资源为切入点,结合当前群众文化活动中呈现的热点和难点,把当地特色端午习俗成功融入群文活动作为研究重点,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对浙江省端午节日文化资源与群文活动领域进行分析。

关键词:节日文化资源 群文活动 策划

岁时节令作为社会文化所设置的具有特定习俗的时间段落,在任何时期的群众生活当中都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和功能。端午节历史悠久,是中国岁时节令体系中地位十分重要的一个节日。作为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节俗活动展示了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关系方面的策略和智慧,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桐乡端午习俗的朴茂形态

桐乡端午习俗源远流长,世代沿袭,是嘉兴端午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桐乡,端午有吃粽子、食“五黄”、悬“三草”、 戴历本袋(香包)、打蚊烟、吃蜘蛛煨蛋、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穿五毒衣等传统习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一)吃端午粽。桐乡端午食粽历史久远、影响广泛。端午粽的包法多样,有斧形粽、枕形粽、三角粽。馅料一般为猪肉、咸蛋黄、豆沙等。粽子是桐乡风俗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不仅端午吃粽子,还被用于其他重要礼仪和场合。

(二)食“五黄”。所谓食“五黄”,就是在端午这天,必须食用黄鱼、黄鳝、黄瓜、雄黄酒、咸鸭蛋黄,俗称“五黄”。至于端午为何要食“五黄”,据说“五黄”能克“五毒”(通常指蜈蚣、蝎子、毒蛇、壁虎、蛤蟆或蜘蛛)。

(三)悬“三草”。悬“三草”习俗在桐乡当地十分普遍。每年端午节,人们要在自家门楣或窗沿上悬挂一些艾蒿、菖蒲,有的还要加上大蒜头,俗称“三草”。

(四)戴历本袋(香包)。桐乡农村制作的历本袋别有讲究,一般为小孩子佩戴,由孩子的母亲或祖母亲手做成,里面放上7种谷类,加上孩子的生辰八字,以及端午当天摘下的艾叶或桃枝之类的物件,所以当地人都称香包为历本袋。孩子出门时带上它用于辟邪。

(五)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五毒衣等。在桐乡,有端午缝制虎头帽、纳双虎头鞋、做件五毒衣送给小宝宝的习俗,老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绣着虎头的布鞋,可以壮胆、辟邪、保平安,蘊含着祝愿孩子长命百岁的美好寓意。

(六)吃蜘蛛煨蛋。午时一到,各家要在瓦盆里放进干燥的蚕豆壳,点燃后马上抓一把蚊子草、菖蒲草盖上面,让火熄灭生烟。取一个鸭蛋,在蛋的一头敲一个小孔,塞进一只蜘蛛,把蛋孔封住放入瓦盆中煨烧。蛋煨熟后,有的取出蜘蛛,有的连同蜘蛛一起把蛋给小孩吃。据传,吃蜘蛛煨蛋可以驱毒,夏天不生痱子和疥疮。

二、端午习俗融入基层群文活动实践

(一)依托端午习俗“多点开花”。为广泛调动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端午吃粽子,穿五毒衣、虎头鞋,戴虎头帽、历本袋,悬三草等习俗,充分结合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的热点,组织策划“文化礼堂”端午裹粽大赛、端午民间饰物展示展演、端午民俗礼仪体验、端午民俗游园活动等多个体验活动,集看、玩、游于一体,营造全民过端午的氛围。

(二)以群众为主角的“沉浸式”体验。结合端午节穿戴五毒衣、虎头鞋、历本袋等习俗,策划“牙牙秀民俗”端午宝宝T台秀,引起全体市民极大的参与热情,现场100多名端午宝宝报名参赛,成为活动的一大亮点。

(三)创新载体吸引年轻人参与。针对目前群文活动中年轻人难觅的窘境,组织策划了专门针对“民间裹粽”青年擂台赛。选手通过微信平台直接报名参赛,除了丰厚的奖品外还可以把亲手裹的粽子带回家与亲人共享。活动中不仅有专门为年轻人设置的活动项目,更有年轻人发起并组织的“点雄黄”“沐兰汤”活动,为群众拂拭艾叶水,以示驱除晦气,保佑平安。

(四)打造品牌持续性影响力。从2014年以来,连续6年在端午节期间举办“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活动,参与人次从1000人次上升到20万人次,活动场域从市区文化广场下沉到崇福镇运河文化街区,扩大了150倍。活动当天主流媒体关注度持续升高,单条微信阅读量破10万,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群众文化品牌,起到了“人人盼端午”的良好社会效应。

三、端午民俗与群文活动策划的深层思考

(一)民俗中某些特定“规则”与群文活动是否存在冲突。传统节日是被生活于特定文化空间中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观念、有能动性的习惯与规范。“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活动,从根本上讲是以政府为执行主体呈现的“文化活动”,这与群众自发组织的源自民间的传统民俗活动,似乎在保留某些特定“规则”上有所冲突。有的人甚至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割裂。但是笔者认为,当政府真正把握并契合了端午民俗文化的内核之后,原有的民俗与政府的打造就会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甚至逐渐融为一体。

(二)端午民俗活动能否转变当前群文活动中“送”多于“种”的局面。当前群文活动依然存在“有什么送什么”的问题,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端午民俗活动让很多曾经耳熟能详的传统习俗重回群众视野,得到广大百姓的热烈响应。笔者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一是端午民俗始终植根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活动充分尊重了群众的“主体性”地位。

(三)端午民俗活动是否改变群文活动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火不过三届”的现象。当前,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日益提升,一个好的群文品牌,往往在创始之初收获众多好评,但两届、三届之后遇冷,究其原因与内容缺乏新鲜感,节目质量下降,工作机制不完善等不无关系。“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活动主打本土传统节日文化,内容涵盖民俗、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等多个方面。从内容选择、场地布置、现场互动上不断提档升级,注重传统与时尚接轨、展示与体验并存,规模一届比一届大,参与人次一届比一届多,活动的“鲜度”“热度”“美誉度”持续高涨。

四、结语

桐乡市端午作为嘉兴端午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依然呈现出朴茂的文化形态。而“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活动就是以当地特色端午习俗为根,直面当前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尊重传统,发扬传统,锐意创新,确立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为端午节日文化资源与群文活动领域研究提供了可以考量的样本。

参考文献:

[1]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2]周晓丽,毛寿龙.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08(01):90-95.

[3]刘魁立.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顾希佳.端午与伍子胥页关于传统节日的思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鲁文.嘉兴端午习俗的再仪式化[D].上海大学,2014.

[6]徐春雷.风土杂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7]李国英.基层群众文化辅导热点问题探讨[J].群文天地,2014,(1):117-118.

(作者简介:陈亚琴,女,本科,桐乡市文化馆,中级,研究方向:非遗保护及群众文化策划)(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策划
本期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