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习作创新的教学策略

2020-09-06 13:19王芳霞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习作小学生创新

王芳霞

内容摘要:习作是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定位,说明小学生作文需要一个老师指导下的他主学习过程与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起始点虽然不是零,但不能随意拔高要求,进行跨越式发展。习作教学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要树立习作需教的思想,要以模仿为起始,鼓励学生尝试创新。

关键词:小学生 习作 创新 教学 策略

一.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课程标准把小学生的写作定位为习作,这一定位明确地告诉我们,学生的写作需要一个老师指导下的他主学习过程与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起始点虽然不是零,但毕竟是写作的起步阶段,不能随意拔高要求,进行跨越式发展。为了更进一步降低标准,第一学段的习作干脆定位到“写话”层面,这就要求我们的习作教学,更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习作规律,引导小学生从由词而句,由句而段,由段而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广大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标准意图,植习作幼苗,浇水施肥,使之天天向上,茁壮成长,千万不可操之过急,揠苗助长。

二.确立习作需教的思想。现实中,有不少老师认为习作极具个性化的一门课程,无法集体施教,只有让学生自悟自得了,所以,没有吧习作纳入课堂,对小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我们承认习作的个性化观点,但个性不是一生下来就成型的,它需要借助先天因素进行后天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在学校是通过班级授课形式来进行的,即在共性发展中关注个性,照顾个性,发展个性的。叶圣陶先生有句著名的论断:“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中“不教”的前提是“教”,“教”的终极目标是“不需要教了”,即学生跟着老师学习一段时间后自能读书自能写作了,这时候,老师就不需要再教了。丢掉“教”这个前提而追求“不教”的结果,注定是没有好结果的。习作对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课程,小学生不可能无师自通,所以,老师要在这个启蒙阶段认真施教,学生要在这个阶段认真学习。

三.在模仿中学习。模仿是任何人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可或缺的第一个环节,就像小孩子学习说话,没有父母的反复施教,没有自己的反复模仿,是学会说话的。习作教学就要有这种意识。小学生要模仿,前提就是有模仿的“原版”,这个原版就是老师所提供的范例。老师所提供的范例,既可以是教材中摘录的,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前提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第一学段的写话,可以把课本中的某个词语通过文本的整体解读后,让学生用该词语进行造句,表达出自己的理解,以此更深刻地理解词语含义,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课本中的某个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在简单地写下来。比如,学习了“立刻”“马上”这样的表示瞬时与迅速之意的词语:“眼看大火要燃烧起来,他立刻冲上去,拿起消防器灭火。”“听到老师的指令,他马上转身而去。”当然。模仿是要讲究范式的,这个范式就是语言规则。比如:“今天,老师领着我们去公园里玩。”,这句话讲的是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个范式就是记叙,记叙就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老师要让学生在反复读诵的基础上,把这样的语言范式熟记在心,然后再讲透范式的规律,让学生对此豁然开朗,理解其原理,学生自然就会顺利的进行模仿。一次公开课上,老师让学生用“马上”或者“立即”造句,有学生造的句子是:“我看见他骑在马上。”听到中国造句后,有学生立即举手说“不对”,有学生辩护说:“对着呢,句子中有‘马上这个词语。”之所以出现了这样的造句,是因为老师没有把“立即”“马上”表示的意义讲清楚,学生没有理解词的意义。由此看,模仿范式的关键是意義的理解与合理运用。

四.鼓励学生尝试创新。模仿不是照抄,是范式理解之后的思维表达与语言运用。当一个范式被学生理解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如标准要求那样,“用自己的话写出自己的意思”或者“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感受最受的内容”。自己的就是个性化的,比如,老师出示了“我在马路上,拾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思维方式后,就会写出:“我在校园里碰到老师,都会向老师问好,给老师微笑”“我在家里总会帮助爷爷奶奶干家务”等等,这就是“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思维模仿,但具体的内容又不同,这个不同就属于学生的创新。这个教学过程,在共性基础上求个性,共性是思维方式,个性就是不同内容的不同的语言表达。在一二年级经过这样的“写话”训练后,教学就进入“习作”阶段。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这两个阶段里,习作由片段逐步上升到篇章,也要提供范式,比如,教学生学习人物肖像描写,可以把课文中的典型范式让学生阅读,并指导学生读懂“写了什么内容”与“怎样写的”(如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或者是全面描写还是重点描写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写自己之观察、之感受等等,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习作就称得上创新。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北关小学)

猜你喜欢
习作小学生创新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习作展示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