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炳科 牙莉 刘斯莉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信息中心
农业农村大数据对发现潜在的科学规律、服务农业生产节本增效、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和掌握生产、消费变化趋势等具有重要作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广西水果种类特别丰富。围绕“互联网+现代农业”,广西积极建设并推广水果产业大数据系统,助力广西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西地处亚热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使广西的水果品种丰富、产量巨大,2018年果园面积126.36万公顷,居全国第一位,其中砂糖桔、芒果、沃柑、荔枝、龙眼、火龙果、百香果、柿子等水果在种植面积与产量上稳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亚热带水果的“果园子”。
近年来,广西紧紧围绕“互联网+现代农业”,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标准建设,聚焦资源整合,着力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以广西农业云平台和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为核心,打造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助力广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大数据信息化已渗透和覆盖到广西农业农村的方方面面,其中,经过积极推动水果大数据创新应用和推广,广西水果产业大数据应用已初见成效。
水果生产监测预警应用。实现了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发布各种水果生产信息,对上准确反映各地政策落实、工作进展、生产动态、形势预测等重要行情;对下提供政策、生产、市场、品种、技术、经验等信息服务,系统实现每季度汇总全区120个县区水果生产进度报表。
水果产销价格监测预警应用。建立了广西主要水果品种价格采集点,对荔枝、香蕉、芒果、沃柑等主要水果的产地和批发市场价格进行采集、监测及预判,并利用人工智能自动按周、按月、按季度、按年生成农产品市场行情报告,通过广西农业信息网、微信、微博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发布,为管理部门和生产者准确把握市场走势、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供参考。
水果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用。对广西主要水果实现定位置、定面积、定损失的三定实时精准报灾,并结合气象信息、历史自然灾害信息发布农业自然灾害预警,为农业自然灾害的监控预警、受灾形势、灾后恢复生产以及把握最佳防控时机,为有效预防和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提供信息支撑。
水果国际贸易的应用。采集全球与我区农产品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特别是东盟十国主要水果生产情况、进出口贸易、产业政策法规等相关数据,通过平台运算模型,并按月、按季度、按年形成分析报告,为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对我区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工作提供数据与分析服务;为农业主管部门进行优势比较、制定我区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及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及农业资本提供参考数据;为我区与东盟之间建立统一的农产品规范标准和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奠定基础。
水果稳产保供对接应用。针对水果“买难”“卖难”“生产难”“复工复产”“找物流”等问题,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稳产保供对接平台,全区各地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平台提供的手机端扫描二维码登录平台,并根据自身情况简单填写和点选因受疫情影响带来的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复工复产等问题,1分钟即可完成信息录入上传填报;全区各市县农业农村部门专门指定1名信息员负责平台管理及信息监控,实时查看辖区内问题分类、区域、原因分析及发展趋势等统计分析情况,及时反馈当地政府及农业农村管理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农业人工智能应用。在葡萄生产销售方面,葡萄管家聚焦在葡萄种植细分领域,为用户提供从种植到销售的一站式服务。在生产端,葡萄管家通过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葡萄农业技术知识深度融合,帮助用户实现标准化种植,种出好产品;在销售端,葡萄管家帮助用户实现产品差异化销售,卖出好价钱。在柑橘生产服务方面,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预测,对有机栽培和综合种养进行有益实践,从国内外优良柑橘品种的追踪、筛选、培育,到绿色保鲜技术的应用,搭建完善自身的技术体系,培育出优质产品,提供可体验和可追溯的优质服务。在香蕉生产服务方面,创建“农业灌溉管理+互联网”服务体系,实现对农业生产现场气象、土壤、环境的远程实时检测,并对农田、大棚、温室的灌溉、施肥、通风、降温、增温、补光等农业设施实现远程自动化控制,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成本;系统数据分析中心能辅助优化管理决策,达到精准灌溉、省水节肥的目标。
制定标准开展应用。农业行业涉及的数据范围比较广,特别是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名特优水果品种繁多,必须建立相关数据标准,统一口径,才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可复用性,从而确保数据时效性、可用性,为业务处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在2014年完成编制的《广西农业信息化工程基础数据标准》基础上,2015年继续完成数据交换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等七大体系34个标准260余万字符的编制工作,其中《农业信息化工程基础信息数据集规范》(共9项标准)作为广西首部农业信息化地方标准于2017年8月正式颁布实施,不仅填补了广西农业信息化数据标准空白,更为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建立数据采集体系。通过手工整理批量数据导入、业务系统数据集成和交换、物联网监控设备自动采集、人工网络数据填报、爬虫网络数据抓取等手段,建立数据定期报送制度,建立气象、土地资源、种业、市场等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采集机制,让全区静止、碎片化的水果种植数据整合到一起,形成数据采集、传输、清洗、存储一体化体系,建成涵水果种植资源、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综合管理5大类39小类11大水果专项数据库,包括10000多个指标,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在内的总存储容量已达到200TB。
数据采集、分析预测预警有待加强。主要表现为当前农业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农业部门与企业之间甚至农业部门内部各部门之间数据壁垒林立,“数据小农意识”严重,严重影响水果大数据建设的推动,导致数据采集更新不及时、数据汇聚整合难度较大,进而影响全区水果生产数据分析、预测预警、生产决策等。
水果全产业链延伸急需完善。主要表现在广西农业水果单品种大数据建设刚刚起步,建设重点较多放在农产品产前、产中两个阶段,对农产品加工等产后方面的延伸不足,加工产品较为单一,种类不多,且未能对农产品销售形势特别是网络消费价值挖掘加以分析研判。
面向公众、农民的公共数据服务较少。主要表现为目前水果大数据分析预测服务主要为农业等政府部门提供数据决策支撑,面向新型经营主体、广大农户和公众提供农业生产动态、趋势分析、预测预警等一站式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与应用较少。
发挥区级平台作用,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强化数据采集管理,巩固和提升现有采集渠道,建立健全水果原始数据采集体系,充分借助自治区已有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加强与业务处室(如水果站)数据对接,增强“省-市-县”三级数据联动,深化和贯通数据资源采集、整合利用。同时,积极探索推行利用物联网、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数据采集的主渠道,并加强与广西区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平台以及气象、海关、统计等部门的数据交互。
深化数据分析预测,推进公共信息服务。深化数据分析,建立应用模型,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水果市场监测预警、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防御、疫病防控和优化投入要素结构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数据分析辅助决策、促进产销平衡,优化组合土、肥、水、饲料等投入要素,最大限度降低投入成本。同时,积极推进信息查询、分析预测、产销对接、宣传推广等公共信息服务,并实现在移动终端智能集中展示。
打造单品种大数据样板,推进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可溯源化、品牌化运作。建设柑橘单品种产业数据监测采集体系、质量安全追溯服务体系、产业监测预警体系、产业数据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对柑橘水果在种植、加工、流通、销售、进出口贸易及消费环节的关键数据进行采集、挖掘、分析,找出柑橘在生产、病虫害、供需等方面的规律,对产销价格异常情况进行预警,从政府层面展现柑橘产业链全景,为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厅提供柑橘生产、流通、消费、价格监测预警等辅助决策服务;从农业生产者、消费者层面提供实用柑橘种植技术、政策法规、黄龙病自检、病虫害识别及防治、生长期识别及种植指导、投入品复配查询、市场行情、质量安全查询等权威数据服务,逐步将广西柑橘服务体系打造为国内柑橘产业的权威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柑橘单品种大数据样板的成功建设,将整套模式复制推广到芒果、葡萄、火龙果、香蕉等其他水果品种,打造区域特色名优水果品牌。
持续推进PPP合作,助推数据应用落地。探索购买服务、与社会资本合作、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投入,积极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联合建设推进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农业农村数字生态圈。同时,强化大数据在全区范围内的推广应用,要以建立覆盖全区主导产业的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为主线,加快实现生产、加工、流通、消费、进出口等关键环节的数据在线化,利用移动互联技术,为新型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及公众提供一站式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与应用,助推大数据应用落地。
强化部省平台对接,实现数据交互共享。强化与农业农村部及各省信息中心的协同联动,加强部省大数据平台对接,共享农业农村部及全国各省“三农”信息数据资源,助力建立健全全国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协作协同、开发利用的制度机制,建成全国统一、部省联动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