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水文化在中国园林景观营造中的体现

2020-09-05 01:25贺雨涵陈展川
广东园林 2020年4期
关键词:山水园林文化

贺雨涵 陈展川

山水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在自然山水中探寻领悟到的感想与思考,累积沉淀而成的一种特殊艺术文化,是一种以自然山水形象为载体或是为表现对象的文化。建筑、宗教、石刻、楹联、民俗风情、传说故事、节庆、文学艺术、饮食、景观象征、园林、名人等都含有山水文化的精神内容[1]。

关于山水文化的内容可分为山水精神、山水物质和山水科学三方面[2]。园林景观的营造就属于山水物质空间,山水精神文化、山水科学也深刻地体现在我国古今园林工程实践中。

1 中国山水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1.1 山水文化的起源

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人们就对自然界充满了敬畏。早期由于自然灾害频发,人类便虚构出一些山水之神用以镇邪,逐渐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山水崇拜,开始了对山神和水神的祭祀,以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无论是屈原在其名篇《山鬼》中塑造的的多情山神—“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还是庄子在《秋水》中描绘的通灵河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皆是源于古人最原始的山水崇拜意识。在古人心中,雄宏伟岸的山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滋养众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客观世界的山水是万物生命的依托,而抽象的文化山水则代表了中国古代哲人墨客的精神寄托和哲学思考。

《诗经》中写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表达了古人内心对山川的敬畏和崇敬。他们认为山川是人类通往仙界的通道,也是神仙下临凡间的地方。这种对自然山川的敬畏和倾慕的思想,使后人将山川作为了审美对象,为后来山水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于远古先民对原始宗教中的山水自然崇拜,有学者认为其根源主要有二:一是出于古时人类对生存的渴求,对水和土地的热爱;二是源于山水之神在古代神话中与人类始祖的诞生有关[3]。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古代人民总是对自然山水既存在依赖、畏惧,又怀揣着极度崇敬的心理了。后来,随着秦汉时期蓬莱岛“八仙”故事的广为流传,人们逐渐开始把园林营造的目光投向了与山水文化融合的方向。当历史的车轮行至魏晋时期时,不断的战乱和各种外来文化强势涌入,间接导致了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愿望空前强烈,于是山水文化便在古典园林的营建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和体现,且古人对山水文化的崇尚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

1.2 山水文化的发展

山水文化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朝代文明的更替。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长河中,山水文化精神影响了文化艺术创作,使之不再只是拘泥于脑海中的想象艺术,而更多的是在真山真水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一系列或抽象或具象的意识形态产品。山水文学和山水画,便是其中重要的分支。古代很多画师会在创作之时向作品中倾入个人情感和经历,将个人精神在高超技艺的渲染下形成一种艺术思想,使人摆脱世俗的烦忧。其实,山水画在南北朝时就已日趋独立,入隋后其独立的画作派别便逐渐明朗起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山水画在空间意象的创作表现方面已经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提升,在对自然山水、大好河山的临摹创作方面也显得愈发得心应手[4],近景的水泊和山石、中景的树木、远景的高山,层次明晰丰富。所以,当山水画成了文人雅士寄托创作理念和满腔情思的载体后,文人似乎就更愿意用山水画的空间意象来表达他们对天地的“思、感、悟”了。

“山水诗”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在东晋开始成熟,而后勃兴,慢慢有了以山水描写为主要内容的赋作。东晋偏安江南,当秀丽的自然山水与文人们的审美意识相契合时,山水诗便在这种环境氛围下有了形成的基本条件。不似山水赋需通过巧妙瑰丽的宏阔场面来完成其意境美的营造,山水诗虽写山水,却也并非一定是单纯的自然山水,也可能写对眼中名山大川的赞叹,更写对心上山水的寄托。所以因其抒情的创作特点,在情与景的结合上往往更为简捷明朗,而诗人对自己人生感叹和眼中景物的描写也就相对更容易融为一体[5]。

1.3 中国山水画里的人居环境

在古代,园林就是为了人的居住生活而建造的。从皇帝的皇家园林到官吏和文人雅士的私家园林,都可以清晰表明人们极度渴望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中。而作为中国山水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山水画出现伊始就带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属性。很多名品画作都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心中最理想的人居环境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古典园林的营造。

例如,北宋画师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图1)极大程度上表现了山水人居的宏观场景:绵亘的山势、幽远的深谷、深浅有致的流溪飞泉、静闹皆具的水村野市等,各种往来停驻的人物好不热闹,甚至隔着千年的风月都依稀能听到岸边码头旅人的呼渡声。现在看来,这幅图中所描绘的景象就是古人心中最为理想的人居环境,既有北宋气势磅礴的千里江山,同时又生动展现了充满生活气息的理想情景。

元朝著名画家黄公望在其老年时所完成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的浙江富春江。那是历代文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南朝文学家吴均曾在此感叹道:“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而黄公望也将这种快乐自由的意境在画中表现得淋漓精致。

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于世的国宝级名品画作《清明上河图》对北宋都城汴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生动刻画了北宋都城舟船往复、店铺林立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6]。整幅画卷中既有汴京郊外旖旎的春景,又有虹桥争渡的盛象,行人在河边街道来往穿梭、乘船,仿佛隔着纸张都能听到从北宋汴京传来的喧闹叫卖声(图2)。画的最后部分是张择端最花心思的市井民俗图,城内街市喧闹、商铺林立、人群熙攘,而一门之隔的城外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风貌(图3)。这幅画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北宋都城的城市风貌和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可谓是当时北宋都城最为真实的写照了[7]。

2 山水文化在园林中的体现

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山水文化正可谓是影响深远,在我国历代园林的设计营建中似乎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一个灵魂纽带从古至今贯穿始终。

2.1 传统山水园

2.1.1 造园中的“山水比德”思想

中国传统园林作为我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组成部分,历经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化。在影响传统园林发展的3个造园概念中,除了“天人合一”和神仙境界外,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是“君子比德”,其直接影响了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理念[8]。孔子《论语·雍也》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以山水的美好品质来形容智者和仁者,为后来国人山水审美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子思在《礼记·中庸》中提到的“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揭示自然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为世之至善莫不过水,滋润万物却不与人相争,处万恶之地也能安分自处,便是最接近老子心中的“道”。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被赋予了“人格”—包容万物、稳重而令人信赖的山和灵活多变且温柔包容的水,显得格外神圣,是值得人们敬仰和学习的对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山水比德”是人类初识生命意识之美的显现。时有沧浪亭,始建于北宋文人苏舜钦之手,因感慨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自号沧浪翁,在园内建亭命名为“沧浪亭”并引以为园名,以此来寄情山水。《魏书·郭祚传》中提到“山以人静,水以智流”,同样能体现古人在山水审美方面的心理文化沉淀。

2.1.2 “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

“一池三山”是一种充分体现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造园模式,其以山水之景为骨架,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相传在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里住着神仙,山上生长着长生不老药。古代帝王都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渴望拥有长久的皇权统治,于是历朝历代的帝王为了实现自己长生不老的愿望,均推崇此造园模式。这样一来,从秦汉开始,“一池三山”的园林山水模式便成为了皇家园林的首选。

秦时修建兰池宫,秦始皇命人在园中开凿了兰池,在池中堆筑了三座岛屿,分别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并以此来对应神话故事里的三座仙山,以此寄托自己长生不老的愿望[9]。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前较为简单的苑、囿、台早已不能满足封建帝王及社会各阶层人员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直到西汉建章宫太液池后,我国的造园事业才开始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活动。而艺术化后的“一池三山”模式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延续。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万园之园”圆明园,为了突出“仙岛神仙”的主题思想,创造了园内福海三岛,即“北岛玉宇”“蓬岛瑶台”(图4)“瀛海仙山”的全园构图方案。三岛皆近正方形,呈现西北往东南方向斜串联的湖岛布局,实属中国造园手法之妙举。

中国古人心中对于理想空间的幻想主要为海内昆仑、海外仙山、洞天福地,其中“一池三山”作为海外仙山模式、“一池一山”作为海内昆仑模式分别被演绎为园林艺术中“一池三山”和“一池一山”的空间格局。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古典园林避署山庄(图5),整体风格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主,在山水造景方面着重拟自然山水之形,融合江南及塞北风情。芝径云堤的堤岛仿中国古代吉祥物“如意”“灵芝”之形,并将湖面分隔开来,使湖中“三山”与“破碎”的湖面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充满祥贵之气的“如意灵芝”树的图案,从而为“一池三山”造景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1.3 南宋文人园林的造景手法

南宋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四景山水图》是南宋山水画的代表作。南宋文人园林注重景观的序列,且其布局并不局限于文人私家园林,许多寺观园林、皇家园林都有文人园林的特征。南宋文人园林的空间序列为序幕、过渡、高潮以及尾声。序幕通常是幽静的密林小径,引人入胜,再由自然山水过渡到“高潮”的住宅院落,通过远方的山水和景色来给园林空间以延伸的“尾声”,制造令人遐想和回味的景色[10]。在《四景山水图》中,突出了文人的游憩活动,返璞归真、四季分明,且园林空间层次递进,使屋落与山水景色起承转合,富有意境。在南宋时期,不同的园林之间建筑等级和规模以及造景水平都有着较大的差异。

2.2 现代山水园

相较于传统山水园中人们对于山仙水神的敬畏崇拜,现代山水园显然多了更明显的实用价值,人们除了关注园林的人文情怀和优美景色外,也开始注重游览体验的实用性和愉悦性。“比德”思想和“一池三山”神仙思想的造园模式越来越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真山真水的利用和优良生态环境的追求。

位于北京四环内昆玉河畔的巴沟山水园(图6)是一座典型的现代山水园林。不同于传统山水园热衷的海岛仙山,这座山水园把地域文脉作为设计核心,将昆玉河生态走廊的绿带、水系、廊道三大体系融于一体,并将“都市田园”作为了设计主题,即在自然真山真水的基础上加入田野、农舍的景观元素,以期达到在都市中领略田园风光的目的。园内山水都有特别的含义,“山”是对西山文化的延续,“水”则借由昆玉河的水创造出了形式多样的水系。虽说在整个设计中稻田是巴沟山水园造景的核心,“都市稻花香”是设计者想要重点突出的景观,但园中明山秀水却也如同曲调之于歌曲一般不可或缺[11]。山环水、水绕山,少了对“海岛仙山,长生不老”的渴望,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真山真水的向往喜爱之情。不同于古代帝王渴望长生不老,享万代春秋,现代城市人穿梭于钢筋混凝土所建造的冰冷高楼中,更向往大自然的山风拂面、花香沁鼻、流水涤心。这座园林秋有稻香满园,夏有荷风绕塘,静可赏圣化淳古、幂翠含清、镜湖松云,动可看泉眼激涌、野鸭湖中嬉戏,好不惬意。

山水园林是服务于大众的,需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和返璞归真。因此,现代山水园与传统山水园有所区别。现代山水园要通过空间和要素的组合、重现来营造意境,结合传统山水园中所蕴含的精华部分,吸收其空间意境的理念,选取中国传统元素和细节,并区分和体现出不同的民族与地域性,有些还结合风水学说,创造出更加具有时代、地域、文化特征的现代园林风格。

3 山水园林的传承与发展

在古代,由于园主身份、地位或喜好需要的不同,我国传统园林在选址和营建方式上大体分为两种类型,即天然山水园和人工山水园。江南私家园林的叠山理水之法主要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由于场地环境所限,园中的山体大多为假山,不过凭借高超的堆山技艺,这些假山往往有着真山之形神。在理水方面,则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艺术法则,即“水面大则分,小则聚;分则萦回,聚则浩渺;分而不乱,聚而不死;分聚结合,相得益彰”[12],使得水系造型多变又各具情味。北方皇家园林则是既有雄宏壮丽的真山,也有精巧绝妙的假山。在理水方面,由于地域降水并不充沛,于是人工改造过的湖泊、河道等就成为北方园林中主要的水系类型。与江南私家园林的秀丽婉约、北方皇家园林的恢弘霸气不同的是,岭南园林掇山理水的手法无特定的规则参照,有因为园林面积所限而采用的规则性水体,也有对岭南地区真山真水的选用,最关键的是要选址在自然景观较为优美的环境中,再巧妙借助各种造园手法,最终使其融入园景[13]。

不似传统山水园注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现代山水园更加关注生态层面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现实意义。人们渴望在明山秀水间放松身心,体味山林野趣的恣意畅然,渴望在欣赏鸟鸣鱼跃的同时,也能领略历史文化所带来的的趣味。固然不同地域根据其气候环境不同,园林风格不尽相同,但山水意趣给往来游客所带来的清新畅意却是相同的。从与时俱进的角度来说,现代山水园的营造不仅需要山水文化的点缀,也必须满足现代人游览、休憩、娱乐的需求。

4 结语

自古以来,山水文化一直都在广泛影响着中国的人文艺术创作领域。传统园林大部分都完美地发扬了山水文化的精髓,力求“山因水而灵秀,水因山而婉转”。山水园林游赏的最高境界,是入园者眼前所见既是山水,却又蕴含深意,可能是酣快畅意的“高山流水”,也可能是某种身外之物。总之中国园林的发展离不开山水景观的不断丰富和多元化,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也能历久弥新。

注:图1 来自https://www.sohu.com/a/205495636_349678;图2 来自http://cn.51bidlive.com/Item/731548;图3来自https://www.sohu.com/a/132671726_657549;图4来自https://www.sohu.com/a/280025118_651721;图 5 来自http://www.tixclubs.com/ticketClub.aspx?nav=1;图6 来自https://m.zol.com.cn/dcbbs/d22_81060.html。

猜你喜欢
山水园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山水间》
年味里的“虎文化”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清代园林初探
一处山水一首诗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谁远谁近?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