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娇娇 熊杰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雅安市人民医院> 四川 雅安 625000)
结直肠癌是临床消化科中的常见病,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结直肠癌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结直肠癌成为三大恶性肿瘤之一[1],发病率逐年升高,与此同时,致死率也在不断升高。因此,在临床中有效检测出肿瘤标志物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中,主要分析探讨了联合检测D-二聚体、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我院2018 年—2019 年的50 例结直肠癌患者以及50 例非结直肠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两组研究对象均同意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观察组患者均满足结直肠癌的相关诊断标准,精神正常,并排除严重并发症。50例非结直肠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为21~53岁,平均年龄为(36.1±2.3)岁。50 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5 例,女25 例;年龄为22 ~52 岁,平均年龄为(36.3±2.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均在空腹状态下进行静脉取血并及时送检,首先将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分离血清,随之进行上机检测。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贝克曼DXI800)检测糖类抗原-199 和癌胚抗原,采用免疫比浊法(赛科希德SF2000)检测D-二聚体,上述检测均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对各指标进行观察,具体的判断标准为:D-二聚体水平>250μg/L 为阳性;糖类抗原-199 水平>27mg/ml 为阳性;癌胚抗原水平>5.2mg/ml 为阳性。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D-二聚体、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水平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D-二聚体、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水平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D-二聚体(μg/L)糖类抗原-199(mg/ml) 癌胚抗原(mg/ml)观察组 50 152.34±98.21 15.04±9.52 3.74±2.41对照组 50 89.23±35.12 9.21±4.02 1.65±0.11 t - 4.279 3.990 6.126 P - <0.05 <0.05 <0.05
结直肠癌在临床中简称为CRC(colorectalcancer)[2],其发病率逐年提升,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病情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威胁到生命。根据相关研究显示,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有效反映出肿瘤组织的存在情况和生长情况,并可根据肿瘤标志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情况,预测肿瘤组织的性质、结构和肿瘤细胞的功能和分化情况,并且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变化情况也可直接反映出肿瘤组织的大小和分期情况等。
D-二聚体在临床中简称为D-D[3],主要是由纤维蛋白降解产生的,其水平较高时主要提示机体激发性纤溶亢进或进入了高凝状态,在临床上主要是用于诊断凝血功能是否出现异常,并且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凝血功能和纤溶的异常情况。糖类抗原-199 在临床中简称为CA199[4],主要以唾液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血清中,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了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具体情况,在临床中对于CRC 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的判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癌胚抗原在临床中简称为CEA[5],主要是癌细胞表层的细胞膜的机构蛋白,通过细胞膜分泌到细胞表面之后,可进入到周围体液,其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液中明显升高。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结直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的含量均会明显高于正常人,在此基础上联合检测D-二聚体、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可提高结直肠癌的检出率,对于临床诊断具有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对结直肠癌患者联合检测D-二聚体、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可有效提高结直肠癌的诊断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