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健东
(东莞市东城建筑规划设计院,广东 东莞 523000)
建筑美学按哲学基础分类有客体论、主体论以及价值论。客体论建筑美学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属性,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转移。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的事物一定是理性的,具有完美的比例关系(如黄金分割)或者数理关系(图1);主体论源于文艺复兴,人们为了打破封建与教廷的专制,强调个体的价值,启蒙运动对整个社会的制度文化进行批判,其认为美是主观唯我论与客观主义存在的统一,建筑不依赖人而存在,但建筑的美却依赖于人,建筑的美与不美也取决于人(图2);价值论建筑美学则认为建筑之美存在于主客体构成的复杂价值关系中[1]。
价值论关注审美个体与建筑客体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建筑能否在物质以及精神层面上满足人的需求是美与不美的关键,且强调了不同个体的需求各不相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也表明个体之间存在普遍性与特殊性,能满足人类普遍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建筑会受到欢迎从而形成流派、或者某种思潮,较前两理论而言更为系统和全面的解释了美的问题,弥补了其他理论的不足,本文基于此理论基础进行建筑美学与文化的研究。
图1 达·芬奇《维特鲁威人》(图片来自网络)
图2 文艺复兴时期 拉斐尔《雅典学院》(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辞海》的解释,文化的含义为:(1)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2)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2]。
如果对建筑文化做一个定义,上述关于文化的两条解释中,建筑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财富,应属于前者中的广义文化,那么具体来讲建筑文化是指建筑通过其外形或者附属于建筑之上的符号向个体传达的某种意识形态或思想精神,包括信仰、伦理、价值观、观念看法、个人审美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不同的建筑文化植根于其特有的社会土壤之中。关于建筑的发展,国内一般分为中国建筑史与外国建筑史,其中又分别包括古代建筑史与近现代建筑史,目前关于建筑的主流学说成果主要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可以通过纵向分析建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社会背景有助于理解建筑文化美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建筑美学流派分析概述(近现代外国建筑历史),见表:
表1 近现代外国建筑史梳理
上文分析梳理了近现代外国建筑发展历史,重点分析了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根据价值论建筑美学观点,“建筑能否在物质以及精神层面上满足人的需求是美与不美的关键”,那么可以得知的是:一定是社会先有了需要,然后才有了满足需要产物的诞生。例如在现代建筑主义早期,人们对建筑的需求首要的是住宿,那么利用更先进的建筑工业快速制造建筑成为了主流,而当人们不再满足于建筑仅仅只是提供居住功能的时候,出现了种种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建筑流派,向个体传达不同的意识形态或思想精神,填补了需求的空白。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较为清晰,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古建筑时期、输入时期、探索时期与社会主义新时期(表2)。
表 2 中国建筑史梳理
通过梳理中国建筑发展历史,印证了前文中价值论美学观点,既建筑文化潮流基于时代需求为主,同时也需注意生产力的发展对建筑影响巨大,如没有一定的建筑工业体系支撑,任何建筑思潮文化都只能停留在纸上,反过来建筑思潮的发展又给建筑工业提供了新方向,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以广东省建筑为例,在鸦片战争前,岭南建筑独具特色,传达着岭南地区独有的文化观、审美观、伦理观与自然观(图3、图4),虽然受限于生产工具的水平,但仍然尽可能地在方寸之间表达对精致生活的向往,如特色“猫弓背”以及其下花纹图案,以及民居花窗雕刻等。而鸦片战争后,外来建筑文化传入,对中国输入了西方建筑主义美学,一批带有殖民烙印的建筑出现,如广州市石室圣心大教堂就建成于这一时期,由法国建筑师设计,中国建筑工人完成(图5);一战后,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有识之士迫切的表达民族主义思潮,广州市中山纪念堂就是典型的代表,由吕彦直先生设计其建筑造型、材料与装饰无不隐喻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图6),表达着对民族复兴的期待;改革开放后,更现代化的生活与传统建筑有了激烈的冲突,导致这时期一批传统岭南建筑的消失让人倍感痛心,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精神上的历史空虚感让人们开始呼唤民族文化的回归,代表性建筑师如何镜堂等,他们尊重地域文化需求,在建筑创作中融入本土文化符号,受到大众的认可,一批带有岭南建筑符号的现代建筑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图7)。
图3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碧江金楼(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4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碧江金楼建筑窗花
图5 广州市石室圣心大教堂(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6 广州市中山纪念堂(图片来自网络)
图7 佛山市南海会馆设计图(图片来自网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这表明社会的需求开始发生变化,即将有新的建筑美学流派产生对其进行补充。习近平主席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出了“四个自信”,也明确了国家对本土文化的态度,可见优秀传统民族建筑美学将在未来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