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变应变:化工产业升级背景下教学变革研究

2020-09-04 04:34蔡效猛李学喜
化工时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化工职业院校职业

蔡效猛 李学喜

(1. 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宿迁 223800; 2. 江苏省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淮安 223001)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互依存,二者如何深度对接是产教融合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 属于教育和产业关系的研究大类,分属于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大研究领域,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自动调适[1]。随着化工产业不断升级,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发生巨大改变。作为人才供给侧的职业院校应主动识变应变,切实进行教学改革,促进化工专业建设与化工产业协调发展,更好更优地服务化工产业升级变革。

1 产业之变:化工产业发展新趋势

社会公众对于化工的一般认知是有毒、有害、安全杀手等负面看法,特别是2019年江苏响水“3·21”重大爆炸事故之后,人们更是谈“化”色变。不可否认,化工产业从业人员平时有可能需要接触一些有害物质。亦或由于管理缺位和安全意识淡漠,一些与化工产业相关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人们患上“化工焦虑症”也就不足为奇了。既然危害巨大,为什么还要兴办化工产业呢?世界能关停所有的化工产业吗?答案是否定的,人类发展离不开化工[1]。

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行业,与一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化工产业由于规模体量大、产业链条长、资本技术密集、带动作用广、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等特征,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美国,化工是第一大工业产业,在德国、日本、韩国等制造业强国,化工也都是排名前三的重要工业产业。近些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化工产品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总产值世界第一。化工对于人类发展来说是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决定未来的重要产业,不能因为有挑战而放弃发展[2]。直面困难积极变革,创新发展是应对产业突出问题的正确选择。我国化工产业变革的整体趋势是智能化、集聚化、平台多元化。

首先是智能化。2015年由国务院签批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规划,促进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到2025 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化工产业智能化建设基本实现了产业供应链集成优化、设备在线优化、平台操作导航及在线远程诊断,促进了环保、安全的综合治理能力提升,正向着化工产业科学发展卓越运营方向坚实迈进。二是集聚化。智能制造必将加快化工产业集聚化进程。化工产业供给侧的改革重点是清理生产安全隐患大和中微规模的企业,提升大公司市场竞争力。比如,江苏省计划2020年底全省化工企业减少到2 000家,2022年不超过1 000家,加快产业“瘦身”步伐,推动产业集成化健康运行;特征三是平台多元化。基于优势平台的相关多元化,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总之,化工企业规模集聚化、生产智能化、竞争平台多元化是大势所趋。

2 需求之变:化工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变化新趋势

本文探讨化工产业变革趋势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产业经济领域的变化,而是为了挖掘产业变革背景下化工专业人才需求的新趋势,指导职业学校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我国化工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整体趋势是智能化、集聚化、平台多元化[3]。大学有云“为政在人”,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支撑,化工产业的变革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化工产业的变革将引发行业对人才需求从数量和质量上产生明显变化。产业集聚化加速企业数量瘦身,智能化加速劳动密集型企业或生产线消亡。智能化、平台化程度越高,化工产业对员工数量的依赖性越小,所以我国化工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未来的趋势是逐步缩减。随着我国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新技术得以快速发展,企业为提升自身竞争力不断创新技术。人才是创新的基础,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高品质人才支撑,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也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内需,2019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七大部分终极指向均关乎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概括而言,培养能力强、素养高、品德优新型高素质人才符合各方共同利益。

能力是基础,举办职业教育的初衷是培养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经济发展。化工产业的平台集成化生产要求员工兼具工艺操作能力、工艺设计能力、工艺研究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要从“一专”升级为“多能”。能满足生产线各个环节技术需求,拥有足够的专业、文化基础知识,能不断更新自我知识体系、技术全面的“多面手”在未来竞争中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4]。

素养是关键,相比较于能力,优良的职业素养对于企业的优质发展更为关键。在设备升级和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是员工应有的核心素养。企业和员工的发展均离不开持续的“创新”,唯有创新才能让企业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唯有创新才能让员工快速适应企业技术、设备的更新,在岗位竞争中拥有优势。

品德是根本,古语有云:德者本也。品德高尚自古以来就是各行各业在选人用人方面考虑的第一要素,化工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更是如此。化工行业安全隐患多、环保压力大,其产品与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如若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不高,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将不可估量。作为化工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层,切不可心存侥幸,不可单一以利益为核心,漠视生命,应付检查,敷衍了事,终会酿成大祸。企业产品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企业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产品品质出问题的时候要以解决为中心,而不是在办公室追究对证、扯皮、逃避和推御责任。要增强部门之间团结协作意识,切忌以自我为中心,要顾全大局,主动与他人沟通协作。

综上,随着化工产业不断升级,人才需求发生显著变化,一专多能的创新型、复合型、实践型、协作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加受现代企业的青睐。

3 教学之变:职业院校应对化工产业人才需求变化的策略

面对化工产业升级带来的工艺变化和用人品质的提档升格,职业教育本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育人理念,大力推进课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应对行业人才需求之变。

3.1 课程标准之变——教学对接产业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能体现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所以,课程标准是教学改革的基础,课程标准的更新是教学变革的前提。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近年率先启动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编制。标准制定以提高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服务发展为宗旨,突出核心素养培养,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5]。其中化学分析检测专业教学标准的编制以技术为主线,结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有机融合。同时,根据中职学生认知规律和化工分析岗位职业成长规律,以职业岗位的分析检验流程为参考,序化学习任务,建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项目。

江苏省职业教育新编的化学分析检测课程标准的显著特征是“三注重”,即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基本原理和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注重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的养成与发展。标准关注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知识与技能层面要求了解滴定分析和重量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典型分析方法,能解读有关检测方法、标准溶液配制等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能规范记录和处理分析数据,报告分析结果,能规范操作常见化学分析类仪器;方法培养层面要求能应用各种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等常见分析法进行物质含量测定;情感价值观层面要求学生建立安全、质量、环保的职业意识,养成规范操作、严谨求实的职业习惯,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化学分析检测课程标准坚持在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倡导开设选修课程,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基础,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3.2 教学内容之变——教学对接多元化人才需求

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元化课程体系作为支撑,教学内容单一性的必然结果是知识或技能的单一精进,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幸福生活的多元化需求[6]。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均以课程建设的质量作为专业评估方面的核心要素,为此,较多省份把品牌专业建设升格为现代化专业群打造,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平台课程的打造和选修课程的开发,实现“一专多能”型未来职业者的培育,与国家“1+X”证书制度的主张不磨而合[7]。创新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举措,是推进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科学发展、优质发展的核心所在,特别是专业群集聚化发展,打造一批能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现代化专业群,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现代化专业群建设要注重凸显、放大“群”效益,利用专业之间互为促进、互为带动、互补共享的关联性,对专业群所涉及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增强学生就业后的社会适应性。

表1 专业建设不同时期课程建设要点摘要及关键词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与品牌专业建设时期对课程建设的要求相比,专业群打造更加注重课程建设的质量,课程建设从基本的规范管理、制度建设、课程更新、规范执行与完善等向体系化、平台化、共享化、学科跨界,多方联动的高质量建设转变。推动现代化专业群建设要深度推进课程建设的改革,要以提升育人质量为核心,以专业群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岗位能力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训项目。在突出岗位必备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专业群通用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群,充分利用专业群拓展的职业空间以及跨专业、跨学科知识技能的相互交融,着力建设多个专业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教学资源,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综上,现代化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内容重组要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教学内容要与产业高度相关,构建真实的生产型教学项目;二是教学内容要在专业群框架内跨界融合,多元化跨界教学项目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教学产品[8]。

3.3 教学方法之变——教学对接能力发展需求

教学标准更新所承载的理念变革,以及教学内容重组所应发的项目建构,都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得以呈现。能力是在活动过程中得以形成并发展的,不同的教学策略培养的学生能力有本质的差异。所以,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出有知识、能创新、会技术、懂生活、擅思考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创新建构一种能兼顾学生知识收获、技能习得、习惯养成、品行孕育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9]。

梅贻琦言:“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行动”的重要性。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行动的集合,其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行动,学生在行动中体验、感悟、思考,收获综合能力[10]。学生课堂行动方向是否正确,行动所需资源获取渠道是否畅通,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所在。所以,教学中在建设一种“导航”,帮助学生精准获取资源,提升学生课堂行动能力。

“选择能力”作为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行动能力强弱的外化,却很少或从来就没有在教学中被培养。之所以说他重要,因为每一次选择都会使我们的人生轨迹向不同方向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借鉴“自助餐思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选择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在职后的工作生活中面对抉择时能选、乐选、善选。因此,在教学中要创新建构一种“行动导航”,引导学生根据存在的困难选择学习内容,根据学习的需要选择资源,根据学习的效果选择路径变更。让教学具有“选择性”,这是培育学生选择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

教师在梳理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构建可体验、可操作的教学情境项目。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独立完成该项目存在的困难,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问题,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学习;通过导航的帮助,学生使用“教学项目资源包”,精准查找、高效使用不同的资源进行学习;通过评价标准反馈,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同学,在导航的引导下选择提醒更直接、价值密度更大的资源进行再学习,变更学习路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与资源对话,也可选择生生对话或师生对话,多渠道完成学习。

与传统教学相比,采用“自助餐”式的“行动导航”教学策略的学习内容的确立、学习资源的使用、学习路径的变更均具有“因需性”,学生在“学什么,用什么学,和谁一起学”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极大满足了学生“自己做主”的学习心理需求,挖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选择能力和工具使用意识,其职业素养也能得以提升。

在产业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化工教学人员只有深入化工行业生产一线了解产业变化,掌握企业人才需求新趋势,方可有的放矢精准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识变应变”更优质地服务于企业发展。教学兼顾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教改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化工职业院校职业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