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波
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性肝硬化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患者肝脏已由乙型肝炎病毒造成实质性损伤后所引发的门静脉性肝硬化病症,可随着患者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肝脏进行性弥漫性损害发展而进行性加重,增加肝硬化并发症风险,影响患者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预后[1]。对此,需患者在确诊后及时接受肝硬化针对性治疗及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以实现对肝脏弥漫性实质性损伤情况的有效缓解,降低疾病潜在危害,但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用药方案较多,在效果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故需对不同用药方案所具有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2-4]。因此,为评价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并发肝硬化治疗中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用药的效果,特实施本次治疗研究,现将研究结果详述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12月凌源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并发肝硬化患者26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32例。对照组中,男71例,女61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43岁,平均年龄(53.52±4.17)岁;乙型病毒性肝炎病程4~16年,平均病程(10.03±2.17)年。实验组中,男72例,女 60例 ;年龄最大65岁,最小41岁,平均年龄(53.11±4.09)岁;乙型病毒性肝炎病程4~15年,平均病程(9.54±2.12)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本次研究由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②患者经实验室及影像学诊断后均确诊为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性肝硬化;③患者用药前经详解研究用药方案差异后,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书》。
1.2.2 排除标准 ①曾接受拉米夫定单药治疗后发生耐药情况者;②合并其他病因所致肝硬化者;③合并肝脏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肝硬化治疗基础上联合抗病毒治疗,肝硬化治疗包括静脉输液支持治疗、降门脉压治疗、保肝治疗等。对照组接受拉米夫定单药治疗,拉米夫定片[商品名:贺普丁,葛兰素史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30581,规格 :0.1g/片]口服,0.1 g/次,1次/d,服药期间需定期复诊接受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检查。实验组接受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拉米夫定治疗同对照组;阿德福韦酯胶囊(商品名:欣复诺,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497,规格 :10 mg/粒 )口服,10 mg/d,治疗期间需定期入院复诊,检查血肌酐及血磷,并由医师指导调整用药剂量。两组患者均连续服药9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6、9个月后的乙型肝炎病毒转阴情况,治疗前、治疗9个月后的肝功能指标、肝硬化评分(采用Child-Pugh分级标准,评分越低,肝脏储备功能越好)及症状积分(评分越低,症状越轻 )。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3、6、9个月后乙型肝炎病毒转阴情况对比 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乙型肝炎病毒转阴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6、9个月后的乙型肝炎病毒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肝硬化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ST、ALT、TBIL、肝硬化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个月后,两组患者的AST、ALT、TBIL、肝硬化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出血倾向、内分泌障碍、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积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出血倾向、内分泌障碍、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出血倾向、内分泌障碍、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3、6、9个月后乙型肝炎病毒转阴情况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肝硬化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肝硬化评分对比(±s)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治疗9个月后对比,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AST(U/L) ALT(U/L) TBIL(μmol/L) 肝硬化评分(分)对照组 132 治疗前 117.51±64.69 84.76±51.92 39.14±7.87 9.32±2.15治疗9个月后 39.36±5.48a 35.81±13.68a 2 2.17±6.36a 8.16±1.34a实验组 132 治疗前 112.92±63.92 84.39±52.18 38.91±7.76 9.19±2.11治疗 9个月后 21.89±4.93ab 28.94±11.16ab 17.79±5.14ab 6.54±1.28ab t治疗9个月后组间 27.2294 4.4708 6.1539 10.0439 P治疗9个月后组间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治疗9个月后对比,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出血倾向 内分泌障碍 全身症状 消化道症状对照组 132 治疗前 4.05±0.47 4.16±0.42 4.09±0.45 4.11±0.46治疗9个月后 2.68±0.39a 2.71±0.35a 2.59±0.37a 2.61±0.39a实验组 132 治疗前 4.11±0.43 4.18±0.47 4.12±0.46 4.13±0.45治疗9个月后 1.41±0.32ab 1.28±0.29ab 1.35±0.34ab 1.29±0.33ab t治疗9个月后组间 28.9232 36.1458 28.3516 26.6852 P治疗9个月后组间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拉米夫定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药物,其作为核苷类似物,主要成分可在乙型肝炎病毒细胞内磷酸化,产生主要作用成分拉米夫定三磷酸盐(L-TP),嵌入到HBV-DNA中,抑制DNA链合成作用,进而控制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但单药治疗后可使病毒产生耐药性,故远期疗效较差[5-8]。
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ST、ALT、TBIL、肝硬化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个月后,两组患者的AST、ALT、TBIL、肝硬化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出血倾向、内分泌障碍、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积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出血倾向、内分泌障碍、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出血倾向、内分泌障碍、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积分分别为 (1.41±0.32)、(1.28±0.29)、(1.35±0.34)、(1.29±0.3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 (2.68±0.39)、(2.71±0.35)、(2.59±0.37)、(2.61±0.39)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乙型肝炎病毒转阴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6、9个月后的乙型肝炎病毒转阴率分别为65.91%、81.82%,均高于对照组的52.27%、68.9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并发肝硬化临床治疗中,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的联合应用,是在拉米夫定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德福韦酯所含有的单磷酸腺苷的无环核苷类似物成分在人体内所形成的阿德福韦二磷酸盐,在与病毒DNA整合后对其逆转录酶进行有效抑制,故可进一步提升病毒抑制效果,在短期内将治疗效果最大化[9-18]。
综上所述,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并发肝硬化临床治疗中,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的联合应用,可有效控制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载量,缓解肝脏实质性损伤,降低肝硬化发展进程,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