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琦 卢吉灿 刘超 赵亚娟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应用模拟人体关节结构的材料来置换患病的关节,以此来达到恢复患者关节功能的目的,是骨科常见的手术[1]。但是该种手术后患者会出现剧烈的疼痛,严重阻碍了术后的恢复,手术中采取的麻醉方法一直是临床中所关注的热点[2]。本研究对高龄髋关节骨折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本院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0例高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75~80岁,平均年龄(77.5±0.9)岁;体 质 量 指 数 15~28 kg/m2,平 均 体 质 量 指 数 (21.0±3.5)kg/m2。研究组男 22 例,女 23 例 ;年龄 76~82 岁,平均年龄 (78.0±1.4)岁 ;体质量指数 14.5~27.5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0.6±3.0) 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室后均用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并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两组均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用丙泊酚(1.5 mg/kg)+舒芬太尼(0.3 μ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 mg/kg),诱导完成后对患者进行喉罩机械通气处理。
全身麻醉诱导完成后,研究组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取患者平卧,消毒后进行铺巾,将高频线阵探头平行放置在患者腹股沟韧带下方1/3处,由内向外可以分辨患者的股静脉、股动脉以及股神经。向外侧滑动探头,可以看到患者的阔筋膜、髂腰肌及髂筋膜等,然后将探头倾斜,获取清晰的髂筋膜长轴图像。借助平面内技术在超声引导下,应用20 G短斜面穿刺针刺入髂筋膜下,回抽无血流出后,灌注2 ml浓度为0.25%的罗哌卡因,确认穿刺针的位置合适后推注麻醉药,在超声引导下对穿刺针进行跟进,保证麻醉药从注射点向患者的髂筋膜成分扩散,共注入40 ml。
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通过调节靶控灌注维持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浓度,将脑电双频指数范围维持在40~60间,间断给予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的灌注。手术结束 15 min 前给予舒芬太尼 0.1 μg/kg,前 5 min 停止靶控灌注丙泊酚以及瑞芬太尼。术后给予患者静脉镇痛的方法,将舒芬太尼 2 μg/kg+ 氟比洛芬酯 3 mg/kg+ 托烷司琼 5 mg+0.9% 的生理盐水,混合稀释 100 ml,将背景输注量控制在 2 ml/h,自控镇痛 (PCA)量维持在 0.5 ml,锁定时间 15 min。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T1、T2、T3时的血清Cor及T3时 HR、BP;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①Cor的测定方法是抽取患者的肘静脉血,应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测定。②应用VAS判定患者的疼痛程度,总分为10分,评分越低表示痛疼程度越轻。③不良反应包括术后发生恶心、头晕、呕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Cor水平比较 研究组T1、T2、T3时的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T3时HR及BP比较 研究组患者T3时舒张压、收缩压、H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VAS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Cor水平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Cor水平比较(±s,分)
注:与同期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Cor(mg/L)T1 T2 T3对照组 45 268.5±31.5 323.5±28.9 360.5±32.2研究组 45 241.5±28.9a 245.8±30.2a 251.2±20.5a t 4.237 12.470 19.208 P<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T3时HR及BP比较(-x±s)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VAS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VAS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术后6 h 术后12 h 术后24 h对照组 45 2.75±0.25 3.78±0.52 3.95±1.02研究组 45 1.41±0.31a 2.33±0.63a 2.87±0.85a t 22.571 11.907 5.457 P<0.05 <0.05 <0.05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髋关节骨折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其手术的麻醉方法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因此在手术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一直是临床中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大关节的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带给患者的疼痛程度也较高,加上老年患者自身的承受能力就较低,导致术后很容易出现过度的应激反应[3,4]。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出现伤害性刺激时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过度的应激反应会为疾病的发生奠定基础[5]。研究发现,Cor可以反映机体的应激水平,受到刺激时血浆中的Cor会升高[6,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 T1、T2、T3 时的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T3时舒张压、收缩压、H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能够降低对患者造成的应激反应。分析原因是由于罗哌卡因与患者的大脑中枢受体结合,产生一定的镇静作用,从而能够抑制患者交感神经的活动,减少儿茶酚胺类等炎性因子的释放。与常规全身麻醉相比,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能够更准确的定位患者的髂筋膜,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对股神经、闭孔神经等起到阻滞作用,实现扩大神经组织麻醉范围的同时提高了麻醉的效果。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能够清楚的观察药液扩散方向,使阻滞效果更确切。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能够明显的提高镇痛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研究发现,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1%低于对照组的2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能够降低术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其安全性较高。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能够增强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缩短麻醉的起效时间,延长术后的镇痛时间,患者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具有阻滞效果好、术后痛疼低、安全性高的优势,在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的效果理想,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