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明
(西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自美国专利商标局于2012年首次发布《知识产权和美国经济:焦点产业》(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U.S.Economy: Industries in Focus)报告以来,专利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专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现有文献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专利密集型产业界定及其经济贡献测度。这类文献对专利密集型产业内涵达成一定共识,即专利密集型产业具有专利数量密度大、经济贡献高等特点。相应地,大部分文献沿用美国专利密集型产业构建方法,用一定时间内产业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与产业就业人数比值测度产业专利密集度,将专利密集度高于全产业平均专利密集度的产业认定为专利密集型产业。虽然专利密集型产业已成为实现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但是相比非专利密集型产业,大量文献研究表明,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经济绩效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徐明、姜南[1]的研究表明,与产业专利申请数快速增长形成对比的是,专利密集型产业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反而出现下降趋势(贡献率由2008年的41.37%回落到2010年的39.04%);姜南[2]发现,2006-2010 年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经济产出绩效低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单晓光等[3]的研究指出,大部分专利密集型产业的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和人均工业总产值未显著高于甚至低于全产业平均值;于艳丽等[4]发现,黑龙江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经济效益低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而且在资产收益能力、经济效益安全性与收益性方面劣势明显。如何解释专利密集型产业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绩效的差异,现有文献几乎未有涉及,正如刘谦等[5]系统分析专利密集型产业研究主流文献后强调的那样,“现有研究多从产业共性角度加以解释,无法有效区分专利密集型产业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差异,从而导致界定标准存在认知误区,因此有待进一步澄清。”第二类是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绩效评价研究。这类文献大多借助计量模型对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绩效进行评价,目前尚未达成一致。姜南[2]、何小芳等[6]的研究显示,相比非专利密集型产业,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创新效率并不显著;王黎萤等[7]、朱承亮等[8]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效率或绿色创新效率优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然而,受限于官方公开数据,这类文献都是利用行业大类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并没有像美国和欧盟那样在行业中类层面展开,可能对模型结果形成较大影响。不仅如此,现有文献中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绩效评价指标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够突出,仍侧重专利数量指标。张娴等[9]、苏娜平等[10]强调,专利密集产业的主要判断标准是产业人均专利数量,其本身已具备专利数量优势,若要科学全面地评价其创新绩效,应更多地对其专利质量及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进行考察。
由此可见,现有文献在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贡献、专利密集度影响因素、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效率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但在行业中类层面探讨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绩效的较少,研究深度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数据样本存在一定滞后性,没有引入最新的2018年中国经济普查数据,不利于准确掌握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实情;二是聚焦于专利数量密集度与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绩效的关联性分析,较少关注专利质量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事实上,专利质量直接决定了专利保护范围是否合适,进而影响专利申请能否被授予,技术能否得到及时保护,专利能否在司法诉讼和市场竞争中发挥作用,以及专利能否帮助企业维持技术领先优势和经济效益优势。
相比已有文献,本文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在于:一是利用4次经济普查数据,引入专利质量评价指标,构建一个包括专利质量、技术标准、人力资本与产业经济绩效的新分析框架,在行业中类层面讨论专利密集型产业相对非专利密集型产业是否存在经济绩效优势,专利质量是否影响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绩效优势;二是伯克(Dan L.Burk)和莱姆利(Mark A.Lemley)的研究发现,“前景理论”、“专利丛林理论”、“累计创新理论”等专利制度理论具有显著的产业区分特征,相应地,本文引入区域经济差异性和产业异质性,讨论专利质量、人力资本、技术标准等因素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竞争优势的影响。
美国专利商标局发布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研究报告的初衷是为了筛选和扶持那些建立在知识产权保护基础上的产业部门,即高度依赖知识产权保护的产业,从而引入专利密集度作为判断标准,并将发明专利授权数与平均就业人员数比值高于全部产业平均水平的产业定义为专利密集型产业。欧盟在界定专利密集型产业时基本沿用了美国经验,只是将发明专利授权量替换为发明专利申请量。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发布的《专利密集型产业目录(2016)(试行)》中引用美国专利商标局的专利密集度测算方法,同时增加一个附加条件——5年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总量超过全国工业平均水平。该条件可以剔除那些发明专利授权量不大且就业人员很少的产业部门。国家统计局于2019年发布的《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分类(2019)》在上述限制条件下增加了2个可选条件:一是行业发明专利规模和R&D投入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二是行业发明专利密集度和R&D投入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考虑到该版产业目录已经细化到行业小类且缺乏公开数据,因此本研究没有直接采用上述分类标准,而是利用公开最充分的经济普查数据在行业中类层面界定专利密集型产业。
由此可见,美国、欧盟和中国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均采用发明专利授权数或发明申请数等流量数据测算专利密集度,但在我国,该选择可能受到公共政策的影响。龙小宁等[11]基于1985-2010年省级专利数据的研究发现,专利激励政策显著提升发明专利授权数。相应地,有学者建议将发明专利授权量替换为有效发明专利数,这样不仅能尽量避免专利资助政策的干扰,而且更能体现专利的市场价值变现力与垄断控制力,因此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12]。李黎明综合考虑了发明专利申请、有效发明专利、研发投入强度和研发人员占比4个指标,利用模糊优选法测度产业专利密集度。虽然其引入有效发明专利这一存量指标,但是发明专利申请量仍会受到专利激励政策的影响。不仅如此,模糊优选法的核心是计算每个产业与4个评价指标最优值的接近程度,由此筛选出那些有效发明专利密集度不高而其它指标值很高的产业部门。此外,单晓光等[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产业专利密度的影响因素发现,人力资本是核心因素。对应地,本研究采用万名就业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的研发人员数量衡量产业人力资本水平,以作为专利密集型产业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
借鉴现有研究成果,本文将有效发明专利密集度、R&D投入强度、高学历研发人员占比(万名就业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的研发人员数量)均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的产业部门定义为专利密集型产业。
作为高度依赖专利保护的产业部门,专利密集型产业不仅仅表现为专利数量密集度高,而且还是专利质量较高的产业部门,因此本研究试图构建专利密集型产业专利质量评价指标。
国外文献大多采用专利被引次数衡量专利质量,然而目前我国还无法提供准确的专利被引次数信息,因此很多学者重新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专利质量评价指标。张米尔等用专利维持时间作为专利质量识别指标;Francesco Schettino等[13]运用前向引用、权利要求数、专利同族数构建专利质量指数;龙小宁等[11]利用专利撤回率、专利授权率和专利续期率作为专利质量表征指标;Dang等[14]采用专利独立权利要求名词数量的倒数表示专利保护范围宽度,进而衡量专利质量;张杰等[15]采用知识宽度法衡量专利质量,即专利所含知识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企业各组层面专利分类号之间的差异越大,其专利申请质量越高。此外还有很多学者从技术、法律、经济3个维度设计多指标的专利质量评价体系,如徐明等[16]、李牧南等[17]、刘云等[18]。考虑到多指标评价体系的数据获取难度较大,指标权重设定可能具有较强主观色彩。因此,本研究参照Francesco Schettino,龙小宁和Dang等学者的方法,既关注专利权利保护范围,也控制专利资助政策的影响,进而衡量专利密集型产业专利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内容。由此可见,发明专利的权利要求项数越多,其专利保护范围越广,可以认为其专利质量越高。张杰等基于心脏起搏器的诉讼专利和转让专利研究发现,权利要求项数是反映专利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本研究将产业当年授权的发明专利的平均权利要求项数作为产业专利质量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平均权利要求项数越多,专利质量越高。
我国于2019年修改的《专利审查指南》明确规定,独立权利要求应当从整体上反映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记载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独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一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最广……。如果一项独立权利要求具备创造性,则不再审查该独立权利要求的从属权利要求的创造性。一般而言,如果发明专利独立权利要求项的技术特征数量越多,其专利保护范围越窄。Dang利用名词数量大致反映了独立权利要求数量的专利保护宽度,Patentics专利商业数据库使用“专利特征度”指标描述每项专利独立权利要求项的技术特征数,其相比名词数量更为合理。因此,本研究采用产业授权发明专利独立权利要求项的技术特征数的倒数作为判断产业专利质量的第二个重要标准,专利特征度越大,专利质量越低。
发明专利申请视撤率,也称为专利撤回率,描述了发明专利申请在授权前被撤回的比例。我国的“专利法”和“专利审查指南”明确规定了专利撤回的可能情形:申请人可以在被授予专利权之前随时撤回其专利申请;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请求实质审查的、无正当理由逾期不提交与其发明有关的参考资料、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对发明专利申请进行实质审查后无正当理由逾期不答复的、未在规定期限内缴纳或者缴足申请费的,上述申请被视为撤回。这就意味着,如果专利申请人发现其申请文件不符合法律有关授权规定,可以选择主动撤回申请或逾期不请求实质审查;如果专利申请人的申请动机是为了获取专利申请资助,申请人可能会选择不缴纳申请费。也就是说,发明专利申请撤回率越低,表明该专利质量越高。
为了避免3个判断指标方向变化对专利质量评价的干扰,本研究采用乘积形式评价产业专利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所指的产业当年授权发明专利数是指当年申请最终被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而不是当年的发明授权量。前者通过事后按申请日检索授权专利数据获得,表示当年受到专利法保护的发明专利申请;后者则依据授权日检索授权专利数据获得,通常是前2~5年内发明专利申请通过实质审查后被授权的结果。显然,讨论前者与产业当年经济绩效的关联性更为合理。
利用《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8》、《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13》和《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18》统计行业中类层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和科技数据,测算结果显示,4次经济普查的所有工业部门的平均R&D强度为0.91%,有效发明专利密集度(万人有效发明拥有量)为45件/万人,万名就业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研发人员数量为26人,三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的行业中类有44个(以GB/T 4754-2011为标准),考虑到专利密集型产业异质性,参照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密集型产业目录(2016)(试行)》的分类标准,细分为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药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高效节能环保产业、现代交通装备产业和信息基础产业六类,具体见表1。
表1 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目录(GB/T 4754-2011)
为了考察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经济绩效,本研究主要选取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率两个考核指标,相比单晓光采用的人均工业总产值和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两个指标,更能体现企业投入产出效率、盈利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其中,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成本费用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有经济数据均来自经济普查年鉴,平均资产总额是年初资产总额与年末资产总额的平均值,由于经济普查年鉴仅公开“资产总计”,因此用普查年度当年“资产总计”替代“平均资产总额”测度总资产贡献率。进一步,用专利密集型产业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的总资产贡献率比值、成本费用利润率比值衡量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绩效的比较优势,当比值小于1时,专利密集型产业不存在比较优势反而表现出比较劣势;当比值大于1且小于1.2时,专利密集型产业存在比较优势,但不明显;当比值大于1.2且小于2时,认为专利密集型产业存在显著比较优势;当比值大于2时认为专利密集型产业具有显著比较优势。为了观测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地域差异,兼顾数据公开性和经济发展水平,选取北京、江苏和广东3个省份与全国整体水平进行对比。
表2列明了3个普查年度专利密集型产业和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经济绩效。在2004年和2008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整体经济绩效低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2013年和2018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开始具有比较优势,但基本维持在1.1左右,也就是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相比非专利密集型产业并不显著,与现有文献结论一致。进一步对比北京、广东和江苏三省份数据,可以发现,北京市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绩效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而广东和江苏两省份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绩效的比较优势不显著,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2 典型省份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绩效比较优势对比
为何北京市专利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显著而其它省份不显著?为了解释这一差异,进一步考察专利密集产业发明专利质量变化情况。依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专利IPC对照表”,可以确定专利密集型产业的IPC分类号,进而获得专利密集型产业各年份发明专利授权数据。图1刻画了2004-2015年各省份专利密集型产业专利质量变化情况,可以发现,江苏和广东省专利密集型产业发明专利质量与全国整体水平表现一致,呈现波动式发展,基本维持在原有水平;北京市专利密集型产业发明专利质量呈现稳健上升趋势。结合表2结果,可以得出,北京市基于发明专利质量的比较优势,形成了专利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而江苏和广东两个省份在3个普查年度的发明专利质量基本维持在原有水平,相应地,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绩效比较优势不显著,这也就解释了单晓光等(2018)的研究结论(各个产业的专利密度尚未与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指标形成强对应的正相关性)。专利质量发展水平的停滞不前导致专利密集型产业无法将数量优势转化经济竞争优势,同时,专利数量急剧增长可能引致产业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对产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可能是某些年份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绩效甚至低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1 典型省份专利密集型产业发明专利质量变化趋势
为了考察产业异质性的影响,表3和表4分别展示了专利密集型产业6个细分产业经济绩效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对比情况。即使考虑了产业差异,北京各细分产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仍明显高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而其它省份的比较优势整体不显著。对于成本费用利润率而言,除了新型功能材料(自成功申办奥运会后,北京于2002年开始加大化工产业调整力度,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就地淘汰,大量化工企业迁至河北、天津等地,剩余产能实施技巧升级。同时,2002年制订的《北京奥运行动规划》,要求2008年之前重点加强冶金、化工、电力、水泥等行业生产污染控制,东南郊化工区和四环路内约200家污染企业全部完成调整搬迁工作。这与表4中2008年开始北京市化工产业利润率急速下降的事实是相符的)与信息基础产业外,其它细分产业与广东、江苏的同类产业相比,其竞争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与前述分析结果一致,可见,综合考虑地域差异和产业差异,专利质量优势会带来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竞争优势的结论仍然成立。
根据图1显示,另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是,广东省专利质量的绝对水平比北京市要高,但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绩效的比较优势却低于北京市。通过图2对比细分产业专利质量,可以发现,从绝对值看,广东省节能环保和信息基础产业的专利质量远高于北京;从变化趋势看,北京市节能环保和信息基础产业的专利质量水平稳步提升而广东省两类产业专利质量水平却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结合专利授权数据可知,2013年节能环保和信息基础两大产业的发明授权量占据了北京专利密集型产业发明授权量的67%,占据了广东省专利密集型产业发明授权量的71%。由此可见,由于重点支柱产业专利质量较高,使得广东省专利密集型产业整体专利质量高于北京市,但重点支柱产业专利水平的逐年下降导致广东专利密集型产业整体研发资金投入的产出效率降低,从而使得专利密集型产业丧失比较竞争优势。相反,重点支柱产业专利质量的稳步提升促进了北京专利密集型产业整体研发资金投入的产出效率,并带来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竞争优势。进一步对比现代交通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可知,相比北京,前期广东智能制造产业专利质量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但两地智能制造产业专利质量的发展趋势截然相反:2013年后北京市开始反超广东,相应地,表3和表4中2008年、2013年北京市智能制造产业的经济比较优势非常明显,而广东省智能制造产业的经济比较优势不显著。广东现代交通产业专利质量的绝对值远高于北京市,且基本维持波动式增长趋势,对应地,广东现代交通产业的经济比较优势非常明显,成本费用利润率比较优势甚至超过北京。
图2 北京市与广东省专利密集型产业细分产业专利质量比较
表3 不同细分产业专利密集型产业总资产贡献率比较
表4 不同细分产业专利密集型产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比较
综上所述,要充分发挥专利质量比较优势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优势的带动作用,既要关注绝对值优势,也应保持速度增长优势。
对照表3和表4可以发现,相比其它细分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比较优势在所有普查年度均显著为正——无论是全国整体水平,还是北京、广东和江苏3个省市。图3描绘了北京、广东和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质量变化趋势,有趣的是,3个省市和全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专利质量水平均呈现波动式变化,而没有呈现稳健增长趋势,那么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优势源自何种竞争力呢?
图3 典型省份生物医药产业发明专利质量变化趋势
赵文认为,促进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是技术标准和人力资本。相应地,本研究进一步对比典型省份6个细分产业的技术标准制定情况。表5显示,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相比,生物医药产业万人技术标准(这里的技术标准包括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数量优势远超其它细分产业。
表5 典型省份专利密集型产业技术标准比较
为了进一步分析技术标准优势与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优势的关联性,以6个细分产业为横截面,构造面板数据。考虑到这是一个时间不连续的小样本面板数据,因此不再讨论横截面的产业差异,认为技术标准对所有细分产业经济优势的影响均一致,从而建立不变系数模型。表6列明了技术标准比较优势影响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比较优势的回归结果。使用最小二乘法时,检验6个产业横截面方差,发现具有截面异方差性,故使用截面加权回归模型。估计结果表明,技术标准优势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将促进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比较优势增长0.05个百分点。
表6 技术标准比较优势影响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比较优势的回归结果
表7表明,各省份生物医药万名就业人员中高学历研发人员的数量比较优势显著,明显高于新型功能材料、智能制造产业、高效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交通产业。结合表3、表4发现,生物医药产业的人力资本优势与其经济绩效呈强相关关系。此外,2013年广东省信息基础产业的万人高学历研发人员达到214.21人/万人,远高于生物医药产业,从全国整体水平看,2013年和2018年信息基础产业同样具有很大优势。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信息基础产业在技术标准制定方面表现最差,其万人技术标准数量基本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持平,导致企业无法赢得市场话语权,难以将专利数量优势和人力资本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
表7 典型省份专利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本水平比较优势
为了在一个更广泛的框架下研究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经济绩效表现,引入企业所有权类型,对比内资主导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和外资主导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包含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经济绩效。表8列明了全国、北京和江苏专利密集型产业内外资企业发展情况。
根据表8可知,由外资企业主导的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绩效比较优势明显优于内资企业。尽管北京市专利密集型产业内资企业的经济比较优势基本与外资企业持平,但从经济绩效绝对值看,外资企业仍然显著占优。
表8 专利密集型产业内资与外资企业经济绩效对比
对比有效发明专利密集度,2018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的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53.4件,专利密集型产业内资企业的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则达到328.6件,超过由外资主导的专利密集型产业的2倍。可见,外资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较低但经济绩效更优。
对比专利质量,尽管目前Patentics专利数据库因不能有效剥离企业所有制信息,从而无法得到专利密集型产业内外资企业专利质量变化情况,但可以借助专利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一般来说,相比国内专利申请,向美国等发达国家申请专利会面临授权时间长、申请维持费用高、法律风险大等挑战,相应地,可以使用企业对美专利申请率近似估计专利质量水平。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发布的《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约有63.1%的内资企业向美国提交了专利申请,而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对美专利申请率分别为89.9%与69.1%,可以推测,专利密集型产业中外资企业的专利质量比内资企业高。
对比技术标准,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2018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内资企业的万人技术标准数为5.87件/万人,外资企业的万人技术标准数仅有1.69件/万人。可见,对于专利密集型产业而言,内资企业占据技术标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但是外资企业的经济绩效优势更显著。除前述专利质量差异外,专利运营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与田家林[19]的研究结论一致——运用超效率DEA模型计算我国东中西部及各省市专利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效率,发现区域内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知识产权运营效率总体不高。内外资企业有效专利许可情况在一定程度也印证了前述分析的合理性。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发布的《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数据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开展发明专利许可业务的比例分别为12.9%与6.3%,而内资企业的有效专利许可率只有5.6%。
本研究基于4次经济普查数据,引入专利质量评价指标,构建了包含专利质量、技术标准、人力资本、企业所有权类型和产业经济绩效的新分析框架,进而讨论专利密集型产业相对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经济绩效优势。研究发现:
(1)专利质量比较优势会显著提升专利密集型产业相对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从全国整体水平看,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绩效的比较优势并不显著,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企业专利质量不高,同时,对高专利数量密集度的追求导致企业大量投入资金和人力,反而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阻碍了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绩效提升。对比地域差异发现,专利质量的速度增长优势显著强化了北京市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竞争优势,广东省专利密集型产业专利质量具有绝对值优势,但因近年专利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导致其无法实现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绩效优势。
(2)技术标准数量优势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比较优势有正向促进作用。引入产业异质性发现,尽管生物医药产业专利质量没有呈现稳健增长态势,但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相比,其经济绩效比较优势仍然非常显著,这主要归功于更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和技术标准话语权。虽然信息基础产业的人力资本优势也非常显著,但产业技术标准发展比较滞后,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基本持平,加上产业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从而导致信息基础产业的经济绩效甚至低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产业横截面的回归估计结果表明,技术标准优势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将促进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比较优势增加0.05个百分点。
(3)考虑企业所有权类型可以发现,外资主导的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绩效表现更优,这可能得益于其较强的专利运营能力和较高的专利质量。
(1)专利密集型产业不仅应提升专利数量密集度,加强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还应追求专利质量的稳健提升。要充分发挥专利质量比较优势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优势的带动作用,既要关注绝对值优势,还应注重速度增长优势。通过公共政策引导专利密集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保证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并向专利密集型产业重点倾斜,避免简单的专利数量比较,重视专利质量和专利布局,将专利数量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竞争优势。国家知识产权局《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10 603家企业中超过八成以上企业认为技术研发水平是影响专利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调查企业有效发明专利维持年限可知,可以以专利维持年限评价专利质量。这是因为高质量专利往往具有高研发投入特征,当企业研发成本在50万元以下时,有效发明专利维持在10年以上的比例仅有11.8%,随着研发成本上升,有效发明专利维持在10年以上的比例呈稳定增长趋势,研发成本超过5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其28%的有效发明专利维持在10年以上。
(2)技术标准是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关键核心是技术,要抢占产业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技术标准是创新的基础,决定了产业创新方向和内容,要想赢得技术标准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支撑。围绕专利密集型产业实施人才工程,鼓励企业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释放人才红利,找准核心技术突破口,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必要专利,积极推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占领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链和价值链最高端。
(3)培育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以提供高质量的专利代理服务,开展高附加值的专利法律服务和专利运营服务,带动专利密集型产业专利质量和专利运营能力提升,不断释放专利经济价值,进一步强化专利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国家知识产权局《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18.1%的内资企业选择购买专利信息服务,而外商投资企业购买专利信息服务的比例将近30%,进行更加全面、专业的专利信息分析有助于企业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技术路线,维持技术优势。同时,20%左右的外商投资企业选择购买专利法律服务,内资企业中仅有13.5%会购买专利法律服务,外商投资企业在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中赢得了更高的胜诉率和更高的侵权赔偿额,更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4)鼓励非专利密集型产业企业控制单纯的专利数量增长,摒弃片面追求高专利密集度的发展理念,重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相比专利密集型产业,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绩效并不存在显著劣势。因此,建议打造更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吸引高水平人才,提升非专利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本水平,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重视技术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协同共赢。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日益加剧,发达国家对我国的高技术遏制日益加剧。虽然专利密集型产业技术引进难度高,但非专利密集型产业技术的引进相对容易。因此,建议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继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力度,同时,提高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合理利用国外创新资源,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专利质量。国家统计局对2017年2.39 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拥有高质量发明专利企业的效益更突出。发明专利平均权利要求项数大于10 项的企业新产品销售比率相比小于10 项企业,高出19.7 个百分点。
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数据不够全面,目前各省市第4次经济普查结果尚未完全公开,未来应增加新的统计数据对专利密集型产业作进一步分析;其次,专利密集型产业专利质量观测变量还不够全面,未来应增加专利维持年限等新指标,以更全面地探讨专利质量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绩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