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要: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时代进步与否的重要表征,大力发展经济,是各个国家应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当今,科学技术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景象,尤其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因此,文章首先介绍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然后分析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实践价值,最后探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经济现代化;实践价值;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过多年的努力,“两个愁”问题基本解决,“三保障”有待完善,这一切成果得益于现代科技的推动。如今,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步伐日益深入,为解决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福音,同时也是全国奔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动力之源。当然,没有中国经济现代化,就不会出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与社会全面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如同鱼儿与水的关系,缺一不可,即中国经济现代化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实践价值及发展途径,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不断坚持新经济发展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一)与“四化同步”,产生协同效应
二十一世纪,中国走进新时代,提出了“四化建设”的伟大使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齐肩并进,叠加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四个方面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二者同步发展,产生协调效应。其一,工业化应用了新产业革命的先进技术,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逐步迈向新型工业化社会主义道路。其二,城镇建设注重人本理念,优化空间,合理布局产业,大大地提高了户籍城镇化率,并在此基础上传承适合人民群众生活的生态宜居文化。其三,始终将“三农”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促进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最后,我国推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由此涌現出了一大批新业态、新产业,有力地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数字化。
(二)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基础
从本质上讲,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实施,也是进一步构建“有为政府工作+有效市场”的基础,具有极强的市场调节内涵。如今,我国经济改革持续进行,开始重视市场和政府之间界限的清理,是当前社会发展、振兴国民经济的必然要求。首先,经济现代化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了宏观调控的功能,突出表现为动员功能,以及资源集中配置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执行了经济决策。其次,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提出,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为各地创设了创新发展的动力,有助于形成各地政府之间的竞争格局,从而有效激发地区经济的活力。最后,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全球,推动中国经济全球化,不仅深化了市场化改革,还大大地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现代化建设的活力。
(三)以比较优势构建完整产业链体系
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利用了“比较优势”的发展理念,科学地构建完整产业链体系。其一,充分利用了土地、劳动力、低成本生产要素,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市场,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的繁荣,一举成为全世界制造业的生产基地,确保中国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工业化国家。其二,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结合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先进技术引领中国经济在独立自主的道路上奔跑,从而研发了多种发展渠道,拥有世界上最全的产业体系,在经济领域可以与发达国家相媲美。正因为如此,我国国内经济市场才得以拓展,带动了各个地区、大小中型企业的稳定与迅速发展,以足够的实力共同抵抗外部风险。
(四)参与全球贸易,融入科技现代化
近几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我国的综合国力蒸蒸日上,对外开放的成果日益明显,再加上“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倡议、主场外交平台的构建,都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集中体现。首先,作为一个大国,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贸易分工体系,注重解决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是资金问题,二是资源问题,三是市场问题。只有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历史同行,与世界科技革命同步伐。其次,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创新技术的能力有限,只有边做边学,合理吸收外来技术的优点,才能为我国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真正做到参与全球贸易,融入科技现代化。
二、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实践价值
(一)促成社会制度与市场体制的结合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集中体现了传统儒家“大同”的价值取向,目的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更好地配置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在中国经济现代化实践过程中,有效吸收了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与工具,理性地改革原有不合时宜的生产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与时代相符的先进生产方式,促进了国家经济的进步,确保了人民的幸福安康。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计划”、“市场”可以被采纳到经济建设中来,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国外文明成果也值得借鉴,以便优化我国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中国经济现代化促成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二)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
国家要更好地发展,不可闭关自守,不可盲目自信,而要以敏锐的眼光看待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提出,正是为了达到这种发展目标,与历史同向,与人民同在,积极采用现代化的经营手段,实现自我发展,繁荣中国经济。其一,中国经济现代化不再是经营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更加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同时对生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提出了较高要求。其二,现代化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一切都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这样的实践,中国经济一年比一强,人们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相统一。
(三)促成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倡导和平的国家,关注全人类生活幸福的国家,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不放弃对外开放,都是为了人民福祉。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习近平为领导的党中央领导人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目标,已经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一定的贡献。不管是和平,还是发展,都是时代发展的主题,走经济现代化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才能更好地发展国有经济,更好地运用人类文明成果,从而繁荣经济,造福人类,这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三、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途径探讨
(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经过了长期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社会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升,国内环境较以前有了完全不同的改观。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原因在于经济实力的增强。一个国家要想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依靠经济力量,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现代化,即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打造是大势所趋。所以,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得以实施的前提,一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生产理念,切换发展动力,并借助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的深度融合,不断培育领先的制造业集群;二是注重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的发展,加快经济信息化发展步伐,充分借助信息化工具,全方位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
(二)构建现代化城乡关系
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重视城乡关系的融洽,积极构建良好的城乡关系是经济现代化的推动力。一方面,促进城市经济的深度发展,地方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逐步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城镇综合吸引力,鼓励农民进入城市发展,同时要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实现了“人的发展”,人力资本积累和消费结构才能快速升级,为人们的美好生活需求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体现公平高效、联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该过程要以农业农村优先,促进城乡各尽其美,共同繁荣。处理城乡现代化的关系,着力解决的城镇化问题是“三农”、“两不愁”、“三保障”,这就要求向城镇延伸一些具有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功能的企业,真正将城乡融合。
(三)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决定着能否提前实现小康社会,每一步都要走稳,每一个发展环节都要治理好,这就表明国家还应当加快实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注重财政、金融等稳定发展,做好风险防范工作,降低中小型企业的经营风险,扶持地区经济,给予资金支持,从根本上保障经济跨入高收入阶段,奔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市场资源配置要合理,必须摆正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只有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产权制度。
四、结束语
总之,只有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不难发现,中国经济现代化具有空前的优越性,其实践理论是党和国家在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具有不可低估的实践价值。要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增强国家的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全面开放经济体系。与此同时,通过“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倡仪,营商环境得到优化,为我国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此外,在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还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以教育立国,不断挖掘和引進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优秀人才,鼓励其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奋斗不息。
参考文献:
[1]黄建洪.复杂现代性视域中的国家治理模式转型——基于中国城镇化战略的分析[J].社会科学,2014(06).
[2]胡鞍钢.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特征与方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03).
[3]史玉.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经济现代化[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
[4]刘祖锋.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业经济现代化[J].农业经济,2018(01).
[5]金碚.中国经济发展中理性观念演变历程[J].江苏社会科学,2019(01).
[6]肖路遥.广州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J].决策咨询,2019(02).
[7]王浩斌.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及其模式特征[J].现代经济探讨,2010(08).
[8]岳伟,鲍宗豪.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现代化的历程、成就及启示[J].企业经济,2019(10).
[9]朱红.新中国70年经济现代化的实践及内在逻辑[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9(05).
[10]周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J].中国经济问题,2019(05).
(作者单位:西部机场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