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刘文生
当方舱医院完成使命,会展中心、体育场馆恢复昔日的模样,不应忘却的是其为中国甚至是世界留下的应对传染病危机的不朽遗产。
历时35天,1万余张床位,收治1.2万名患者。16家方舱医院在武汉局势最吃紧的时刻横空出世,最终在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战“疫”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方舱医院完成使命,会展中心、体育场馆褪去医院外衣恢复昔日的模样,不应忘却的是其为中国甚至是世界留下的应对传染病危机的不朽遗产。
方舱医院启用不久即受到世卫组织赞扬,此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卫组织又把武汉方舱医院建设、管理经验介绍给其他国家,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贡献。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方舱医院建设、管理和内部患者诊断、治疗、院感、医疗质量管理等如何开展,有哪些经验,对传染病防控留下的启示是什么,需要总结与反思。
4月5日,方舱医院提出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发起的“方舱庇护医院建设与管理研讨会”在武汉中南建筑设计院举行。王辰、与会专家、方舱医院建设运营方共同复盘方舱医院建设管理历程,总结了相关经验,并就未来城市大型公共建筑设计进行探讨。
“如果说SARS智商是小学生水平,新冠就是清华北大水平,新冠病毒传染性强、治疗难度大。”王辰在研讨会上介绍了提出方舱医院的背景,2月初,武汉感染患者激增,床位短缺,居家隔离面临家庭内部传染、难以严格执行、医疗资源衔接困难等多重挑战,建议快速、大规模隔离并治疗轻症的方舱医院迫在眉睫。方舱医院是临危受命的应变之举。
方舱医院虽然有历史先例,如临时医院、应急野战医院、应急避难所、医院隔离病房等,但与以往用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设施相比,王辰认为,这次的方舱医院具有三种不同的特点。
第一,建设迅速。方舱医院可以很快建成,因为它们建在现有的实体基础设施内。武汉首批三家方舱医院在29小时内完成了改造,提供了4000张床位。改造过程中,原本用作其他用途的建筑(如体育场馆或展览中心)被改造成了医院。这个过程涉及室内空间的重新设计,包括安装床位、购置医疗设备和用品。
第二,规模大。方舱医院一旦被转换为医院服务功能,会让医疗能力大幅增加。武汉在3周内建成的16家方舱医院总共可以提供13000张医院床位,有效地支持了“应收尽收”政策。截至3月10日,16家方舱医院为大约12000名患者提供了照护服务。
第三,建设和运行成本低。将公共场所改造成卫生保健场所可以避免昂贵的实体基础设施建设。而一旦疫情平息,这些建筑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用途,避免对空间的长期低效利用,这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方舱医院提出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
运行成本低还表现在,方舱医院需要的医生和护士比传统医院少。原因一方面是所有患者都有相同的初级入院诊断,降低了护理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方舱医院的定位是收治有轻微到中度症状的感染者,通过对轻中度病例的隔离和治疗,可以极大地降低大型医院的负担,使其可以集中精力做好重症、危重症患者和需要复杂护理的患者救治工作。
这些特点决定了方舱医院功能完全不同于常规的医疗机构或传染病医院。王辰院士团队在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的一篇文章列举了方舱医院的五个基本功能。
第一个基本功能是隔离。方舱医院建设之前,武汉成千上万轻中度新冠肺炎患者被送回家隔离。轻度至中度症状的患者通常比重症患者更活跃,因此与他人的接触也更多,增加了传播的可能性,并将家庭和社区成员置于危险之中。方舱医院对患者的隔离效果优于家庭隔离。
第二个基本功能是分诊。方舱医院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了战略性的分诊功能。武汉2月确诊患者80%为轻症、14%为重症、6%为危重症,方舱医院能把患者分诊治疗,为轻患提供基本的医疗照护和密切监测,并打通与定点医院转诊通道。这一战略分诊功能释放了传统医院的压力,因此,方舱医院很可能提高了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效率和有效性。
第三个基本功能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包括抗病毒、退热和抗生素治疗,氧气支持和静脉输液,及心理健康咨询。为支持医疗服务,第一家方舱医院启用几天后,医护人员就可以使用由云平台支持的电子信息系统,并与更高级别的医院连接,进行记录保存、数据传输,以及对医疗质量和结果的监控。
第四个基本功能是频繁监测和迅速转诊。方舱医院医护人员每天多次通过测量呼吸频率、体温、氧饱和度和血压来监测病情的进展。一旦患者出现相应情况,即会被迅速转诊。医护人员还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检测,如核酸检测和CT扫描,以确保在特定患者中迅速确认是否日益恶化。
截至2月29日,也就是第一家方舱医院休舱的前一天,方舱医院转移到更高级别医院的患者总数占所有方舱医院患者的13%。2月29日之后,这个比例增加,因为所有在方舱医院休舱前还没有出院的患者都统一转移到更高级别的医院。
第五个基本功能是提供基本的生活和社交。基本生活的功能,包括住宿、食品、卫生等,这对大量患者是很有必要的。医护人员除提供医疗保健外,还提供情感支持。社区活动一般包括一起吃饭、看电视、跳舞、读书和庆祝生日。
基于以上特点和功能,王辰更愿意称方舱医院为“方舱庇护医院”,因为这更为准确,也体现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被誉为“生命方舟”的方舱医院极大地缓解了医疗资源紧张难题,成为武汉战疫转折的关键之举。随着疫情的逐渐平息,方舱医院的运营管理及其带来的启示意义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很多人看来,方舱医院面临的一大挑战是院感。王辰认为,方舱医院人力资源比较充分,配备的医生护士能力较强,安保工作者、社区工作者、清洁工作者都经过培训,都能满足院感的要求。因为患者核酸检测都呈阳性,属于同一种病毒,所以并不存在院内交叉感染问题。
“我们怕的是流感,因此入舱之前会为所有患者做流感检测,流感患者不入方舱,最终保证了安全性。”王辰说。
除此之外,方舱医院在运营方面也面临挑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武昌方舱医院院长万军就直言,方舱医院的环境建设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体育馆与医院功能不同,不能完全持续保障生活需求。“三区两通道”的设计方案,存在通道不足等问题。如沌口方舱医院一度出现了医务人员需要长达三个半小时的交接班,很多医务人员需要排队穿脱隔离衣,后来才设置了4个可以穿脱隔离衣的通道。为保持舱内温度,方舱医院采取了舱内供暖、工作区新风的方案,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风险,希望未来可以在客观环境上进行安全性的提升。
王辰也强调,方舱医院需要多种支持性战略和解决方案,包括人力资源战略、沟通和公众参与战略、治理结构,以及预防院内感染和为患者提供一定程度隐私保护的措施。
尽管尚存在不小的改善空间,但方舱医院的建设和运营为政府提供应对突发性、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的宝贵经验和启示是不容置疑的。武汉市副市长张文彤在研讨会中指出,政府需要对城市建设、布局、资源配比进行反思,重新对工程规模、服务半径、资源配比进行规划。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中南设计集团董事长张柏青亦表示,城市建筑在不断探索中,建筑在功能方面要超前,预留必要的接口和平台、空间合理分配、生活合理配套、加强信息化建设、储备应急医疗设施,都是未来建筑建设之初就要纳入考虑范围的设计规范。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翟晓辉则表示,未来应采用“平战结合”的策略提升突发性公共事件应对能力。如每家大型医院都有地下车库,可通过解决通风问题纳入方舱建设。在没有场馆的农村,可把中小学校改建为方舱医院。体育场馆从设计上,要考虑更便捷地接入医疗设备,使其迅速投入应用,这是未来城市社会资源的发展重点。
武汉市武昌区区委副书记、区长余松表示:“从认识方舱到建设方舱,从保障不完善到规范化运转,我们一直在学习、在实践。未来,希望可以未雨绸缪,在大型建筑规划设计时提前考量突发性事件的改造便利性,提前储备专业化、社会化的队伍及充足的物资和通畅的渠道。”
作为方舱医院的主要改造设计方,中南建筑设计院医疗健康事业部总计牵头完成21个方舱医院的改造设计工作。中南建筑设计院总经理杨剑华介绍,改造设计方舱医院的主要类型包括体育场馆类建筑改方舱、展览工业类建筑改方舱、教育类建筑改方舱等。在改造设计方舱医院过程中,把握了几大原则:第一是安全性,医护人员的安全至上;第二是实用性,低成本、快速;第三是全面性,包括给排水、供电、通风等都要进行综合考虑。
在进行医疗建筑设计和改造的同时,中南建筑设计院牵头联合主编《呼吸类临时传染病医院设计导则(试行)》《旅馆业建筑改造为呼吸道传播疫情病患集中收治临时医院的有关技术要求》《方舱医院设计和改建的有关技术要求》等指南,为今后类似工程改造提供了宝贵经验。
城市大空间公共建筑该如何设计防疫预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龙灏撰文进行了系统分析。
他认为,在规划用地与选址布局方面,应考虑方便方舱医技的布设及其与实体建筑转换成医院功能之后的医疗流线关系,同时相应场地中应考虑与标准化的医疗方舱及搭建方式相匹配的各种能源、通讯、给排水等设备接口位置。
在空间转换设计方面,应特别注重“三区两通道”功能分区和“平战转换”设计。
在设备的技术转换与储备方面,应研究和开发未来面对应急医院转换需求的设备系统和产品,特别是能满足在传统大空间的空调通风与隔离负压需求之间的转换、普通污水与传染病污水排水设施之间的转换等方面的设备设施及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