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職生自我管理能力关乎中职生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中职校的教育管理实效,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对职业教育发展和学校教育管理大有裨益。然而,通过问卷调研发现,中职生自我管理能力还存在认知不足、规划能力不够、目标不明确等问题。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漫长且持续的过程,不局限于短期的管,而是长期的能力养成。转变传统解决问题模式,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关注学生的内在积极力量,从学生个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方面提出中职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 键 词] 中职生;自我管理;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112-02
积极心理学突破以往对个体缺陷的研究习惯,调动对人的内在的积极力量的探讨。1998年,塞利格曼在艾库玛尔(Akumal)会议上,确立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领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增强个体积极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积极人格,积极人格有助于人们采取有效的策略去应对问题,积极心理学还强调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环境也会影响个体积极意识的形成。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突破传统管压式的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中职生内在积极力量,促进自我管理。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上海港湾学校、上海新闻出版学校、上海西南工程学校、上海奉贤中专、上海第二轻工业学校、上海材料工程学校6所中职学校。共发放学生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5份,有效回收率为98.75%。其中男生207人,占总数的52.4%,女生188人,占总数的47.6%。学生年龄分布在14岁至20岁。
教师问卷发放26份,回收有效问卷2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男教师10人,占总数的38.5%,女教师16人,占总数的61.5%;班主任教师15人,占总数的57.7%,非班主任11人,占总数的42.3%;实习课教师3人,占总数的11.50%,专业课教师12人,占总数的46.2%,学工部教师3人,占总数的11.5%,其他类型的教师8人,占总数的30.8%。教师教龄在1年至31年之间。
(二)研究工具
1.中职生自我管理问卷(学生问卷):采用张凤学(2017)研究中的学生问卷,分为认知管理、规划管理、学习管理、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和时间管理七个维度,共29个项目,五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2表示比较符合”“3表示基本符合”“4表示比较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评分越高表明中职生自我管理水平越高。
2.中职生自我管理问卷(教师问卷):从学生自评问卷中,抽取15个项目组成教师他评问卷,其中学习行为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组成“行为自我管理”维度,共4个项目,其他11个项目组成“概述性评价”,计分同学生问卷。对行为管理评价和概述性评价做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显著相关,P<0.01,说明教师对这两方面的评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评价结果可以接受。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进行描述统计和t检验分析。
二、结果分析
调研结果:
1.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的描述统计
学生问卷中各项目描述统计发现,中职生在认知管理、规划管理、学习管理、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时间管理七个维度上的项目均分在3.35至3.89之间,项目“我玩得高兴的时候就很难停下来”上得分2.95,低于一般水平,可见中职生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较差。
教师问卷中各项目描述统计,人际关系项目均值大于3,其余项目均值在2.19至2.71之间,可见教师评价中职生的自我管理水平相对较差。
2.中职生行为自我管理学生自评与教师他评对比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职生行为自我管理的自评结果与教师他评结果差异显著,t=-6.838,P<0.01,教师他评中职生的自我行为管理水平显著低于学生自评;学习行为管理方面,教师他评与学生自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t=-9.668,P<0.01,教师他评显著低于学生自评;日常生活方面,教师他评与学生自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t=-4.753,P<0.01,教师他评显著低于学生自评。
笔者认为青春期的中职生对评价结果较为关注,不排除中职生对自己的评价有“社会赞许”效应;另一方面,中职生存在认知片面的特点,过高的自我管理评价可能是中职生对自己认知不足的表现,而教师作为中职生行为的直接观察者,他评的结果更为客观。
三、中职生自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中职生自我认知不足,自我管理意识不强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受限于认知发展的片面性,对自我的判断定位还不准确,对自身的优劣势认知不足,缺乏客观性,情绪波动大,容易受外界影响。以往中职生处于家长、老师安排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中,缺乏对自身的要求。进入中职校,学习不再是生活的主旋律,校园环境宽松多元化,社会上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中职生的自控能力、明辨是非能力较弱,容易迷失,养成不良的习惯,又对加强自身学习、时间、生活、情绪等方面的管理缺乏足够的意识。
(二)学校教育缺乏对中职生的积极关注
自我管理强调中职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学生是被管理者,管理的目标是能够管压住学生就好,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抑制了学生自主性发展,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引起学生的不满情绪。同时,管压的管理模式,强调了学生不好的一面,忽视学生自身的积极优势,影响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育管理者关注解决问题,忽视对个体本身的积极关注,缺少积极关注理念,导致教育氛围和校园文化往往只是教和管,教育环境缺少积极氛围,不利于中职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家庭教育缺少对中职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认识
家长只关注成绩和学生安全,对学校综合素质的教育不够重视,甚至不予积极配合,这种只关注结果忽视过程,只关注成绩而忽视学生心態和品格的培养,都是家庭教育缺乏对中职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意识的表现。另外,现在很多中职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进行“包办”的教育教养,会导致养成依赖的习惯,从而缺乏主动性,极大地阻碍了中职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四、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策略
(一)学生积极关注自我,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1.完善自我认知,发挥积极优势
清晰、全面的自我认知是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中职生认识自己的途径有自我觉察和同伴、教师、家长、社会的评价反馈。教育者需要积极地引导中职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过程中引导中职生悦纳自己,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鼓励充分发挥优势,对缺点进行适当引导改善。在清晰、全面的自我认知上,进一步发展自我,进行目标设定、学习管理。
2.明确目标规划,加强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需要中职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自己的目标。中职生在认知自我、充满自信的基础上,再明确目标、规划自己,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发现成功和不足之处,加深对自我的认知,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克服挫折困难,进一步修正目标,调整规划,这是自我管理中的良性循环过程。教育者在此过程中,以旁观者的角度引导,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目标,进行具体可行的规划,需要保证目标能够实现,规划可以执行,才不会适得其反。
(二)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创建积极的校园环境
1.教师调整传统理念,提升积极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改变一味对学生缺点的关注,尝试发现学生的优点,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发挥学生的优势,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发挥榜样的作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用积极的人格品质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需要,激励他们成为勇敢拼搏、乐观希望、独立自主的人;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教育关系,发掘学生自己的力量,在充分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避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灌输式的教育,要让学生发现自身的力量,帮助学生学会自助、自主、自理,树立自我管理的信心。
2.管理突出主体性,评估实现多元化
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出事就行”,忽视了中职生的主体性,不利于中职生的可持续发展。管理者应该关注学生的优势,以学生为中心,使中职生感受到被尊重,突出中职生的主动性,促进积极自我管理。日常管理中,管理者不仅强调学生对制度的执行,还要减少学生的逆反情绪,突出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性,如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自管组织的规章制订可以遵循学生的意见。学校设立多元化发展目标,班级建立多元化评估体系,如成绩考核、活动参与、兴趣爱好发展、人际交往、品德考核等多方面评估,促进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自我管理。
(三)家校积极沟通,促进自我管理
中职生正逐渐走向成年,家长需要放手让其自主完成任务,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再者,家长提升积极意识。学校通过对家长进行积极心理教育的培训,帮助家长提升积极意识,关注孩子的优势发展,培养孩子的自信。家长的积极情绪、积极态度、自律的良好品质,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有利于孩子学习自我管理。最后,搭建沟通平台。通过微信交流群、电话、家委会、家访、家长会、家长团体辅导等交流平台,加强家校沟通,探讨有效的中职生自我管理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杨帆.中职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秦己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3]谢君.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18(17).
编辑 原琳娜
作者简介:楚晓红(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