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琨芝
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小麦制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小麦的需求量也大大提高,为了满足市场对小麦的消费需求,必须做好小麦种植工作。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因此,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必须加以重视的。做好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保证小麦稳定产量有重要意义,这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小麦种植中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同时给予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小麦生长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病虫害的发生也会严重损害小麦的健康,进而导致小麦生长缓慢、枯萎死亡等问题,进而严重降低小麦产量,给种植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更好的保障小麦产量,确保农民的良好经济收入,在小麦种植中必须做好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根据常见的小麦病虫害发生规律,给予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常见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以及具体防治措施。
一、常见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1、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对小麦麦苗健康影响较大的小麦病害,染病的小麦植株,在茎秆、麦穗部位会发生腐烂,进而导致小麦的减产。有调查表明,在小麦主要种植区域发生小麦赤霉病,病情较严重的地区会造成小麦减产50%以上。小麦赤霉病的高发季节为每年的夏季,因为夏季的降雨量较大,连续的阴雨天气会为小麦赤霉病病菌创造良好的滋生环境,小麦赤霉病病菌最适合的生长环境为25~30℃,湿度在70%左右。感染小麦赤霉病病菌的小麦植株,病株的基部以及小麦颖壳会出现变色,病株的茎秆部位会逐渐变黄或变为棕色,随着病情的发展,颜色逐渐加深。当小麦赤霉病发展到后期阶段,病害在植株上的表现会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小麦基部与颖壳上会出现粉红色霉层和暗色膜。
2、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也是一种小麦种植中的常见病害,小麦纹枯病多放生在小麦返青期,染病的小麦植株,在其基部叶鞘位置会出现菱形或椭圆形的浅褐色病斑,病斑的中心部位颜色更深,有个别的小麦植株病斑还会出现纵向的裂纹,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会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小麦植株枯萎死亡。小麦感染小麦纹枯病后,小麦叶鞘会出现茎壁组织的坏死,同时以患病位置为基点,以纵向的方向裂开,从而让小麦植株内部的水分过度流失,进而引起小麦植株的病死。小麦纹枯病在感染初期,病变是从小麦基部开始的,如果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及时发现,就会错过最佳防治时机。
3、小麦白粉病
在小麥病虫害之中,小麦白粉病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害,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初期,病株的叶面会出现比较微小的白色霉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霉点会逐渐增大至椭圆形或近圆形的白色霉斑,仔细观察白色霉斑也会发现一层白色粉状物质,这些白色粉状物质遇到外力的影响,会向周围区域飞散。而小麦白粉病的感染后期,病变部位的霉层会从灰白色变化为浅褐色,同时病斑上还会出现针头大小的黑色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小麦白粉病的感染初期多位于小麦植株下部叶片,之后霉菌会逐渐向中上部叶片转移,进而直接影响小麦植株的正常生长。引起小麦白粉病的主要原因是水肥管理工作不当或终止密度过大的问题。
4、小麦蚜虫
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也经常遇到蚜虫的困扰,蚜虫在我国南北地区的小麦种植中都经常出现,同时蚜虫在春季、夏季、秋季都有所发生。蚜虫的若虫、成虫都会危害小麦健康,蚜虫本身就是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在小麦种植区域中发生蚜虫,就会严重影响小麦生长。在小麦植株上,蚜虫虫群密集的位置会出现枯斑,进而导致叶片的光合作用明显下降,而蚜虫在小麦抽穗期发生,蚜虫吸食小麦植物汁液后,产生的分泌物会影响小麦的授粉活动,从而导致小麦的减产。
二、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
防治小麦赤霉病,首先要保证小麦种植地的良好排水能力,在小麦种植地执行开沟排水,控制田间灌溉量及环境湿度。同时,对小麦给予相应的药剂防治,对小麦赤霉病的药物防治,最佳时期为小麦的抽穗扬花期,使用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丙硫菌唑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对小麦赤霉病进行有效防治,连续用药2~3次,即可达到有效的防治效果。
2、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首先要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目前对小麦纹枯病有较强抵抗力的品种有鲁麦14号、豫麦10号、豫麦13号等品种。其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控制播种量,以达到控制种植密度的效果。另外,对水肥管理工作也要加强,科学施用氮、磷、钾肥,有利于提高小麦的抗病力。在播种前,要使用2.5%适乐时,用量为15~20ml,或使用2%立克秀、0.2%戊唑醇,用量10~15g,将药剂与700ml的清水混合均匀,对麦种进行拌种处理,该用量可完成10kg小麦的拌种处理。当小麦种植区发现小麦纹枯病病株时,应立刻使用烯唑醇或多菌灵兑水对小麦茎秆基部进行喷施,每次喷施间隔为1周左右,连续2~3次即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处理做好小麦的选种、拌种工作以外,对小麦白粉病还要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目前治疗小麦白粉病较为有效的药剂有三唑类杀菌剂,其中包括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三唑酮和氟硅唑等药剂,另外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例如醚菌酯、嘧菌酯等药剂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如果小麦白粉病病情发展较为严重,三唑类杀菌剂效果不佳,应立即改换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进而达到控制病情发展的目的。
4、小麦蚜虫的防治
在防治蚜虫时,应重点对小麦底部叶片以及麦穗部位的药物喷洒,为了避免药物残留问题,应该选用低毒性、低残留性的化学药剂,连续喷施2次,中间间隔在8~10d。在后期治疗中,要根据上次使用的药剂,进行药剂的更换,避免蚜虫出现抗药性。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小麦的良好产量,在小麦种植工作中,必须做好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做好小麦种植的田间管理工作,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同时做好相应的农业工作,为小麦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这样也有利于预防小麦病虫害的发生。
(作者单位:051330 河北省高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