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那曲市双湖县生态移民搬迁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收集相关资料等方法,从移民群众的生理和环境、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心理适应三个方面分析了西藏“极高海拔生态搬迁”模式下藏北牧民社会文化适应性程度。并且,提出了部分对策建议。
关键词:极高海拔生态搬迁;藏北牧民;文化适应性
一、宏观背景
“极高海拔生态搬迁”是指国家针对青藏高原上生活在海拔5000米以上区域的人类进行扶贫搬迁的一项政策。这一政策是近几年才开展落实的,是《西藏自治区极高海拔生态搬迁规划(2018-2025)》政策顺利实施的结果,是扶贫藏北牧民,保护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双赢目标的战略。
2018年6月18西藏那曲市尼玛县荣玛乡加玲加东村和藏曲村从海拔5000米处迁入到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乡嘎冲村,标志着西藏首个“高海拔生态搬迁”项目正式实施。笔者选择的调研地是在2019年12月才开始实施搬迁的,此次搬迁中“双湖县2900人向南跨越近千公里,搬到了海拔3600米的雅鲁藏布江北岸”2,是从牧区到农区,以永久性搬迁、产业转型,城镇化发展为目标的整村迁移的搬迁模式。
在学术界,专门针对“极高海拔生态搬迁”的专注和论文笔者尚未发现,关于“极高海拔生态搬迁”的具体概念在学界仍以有待研究。
二、迁出地情况
西藏那曲市色尼区双湖县被称之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是我国气候最恶劣,人民生活最艰难的行政县。2012年11月15日,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西藏自治区设立双湖县的批复”,这一文标志着我国最年轻的行政县“双湖”的诞生。双湖县的前身是 “双湖办事处”“双湖特别行政区”。在1976年,为了缓解班戈和申扎等地日益突出的畜草矛盾,合理开发利用藏北无人区的丰富资源,经西藏自治区和那曲地区批准,设立了双湖县级办事处。据了解,当时有“2053名牧民赶着16万多头的牛羊首批来到了无人区”3,这也就是后来藏北牧民家喻户晓的“北移”(byang bskyod),他们做出的北移的抉择,改变了藏北无人区的历史。
据牧民反映,当时他们搬迁之后发现,虽然冷一些,但是牲畜的膘情比以前好,生存率也高。盐湖很多,草地营养高,是发展牧业生产的好地方。实践证明,当时探索去无人区,引领牧民长久迁移到自然资源丰富的“边界”地区是符合游牧文化,遵从生态规律的好决策。
而且,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是我国众多高原物种的主要栖息地,也是西藏湖泊的主要分布区域,“西藏80%以上的湖泊在羌塘地区”4。此外,这里矿产资源丰富,“羌塘以盐类和油气资源为主,羌塘高原油气资源是我国仅有的油气开发处女地,在结构上,它位于全球油气产量最高、储备最丰富的特提斯结构带东段”5。基于生态的重要性和脆弱性,羌塘地区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随着无人区畜牧业的发展,人口和畜牧逐渐增长,这给无人区的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而且,此地处于“屋脊中的高地”,高寒缺氧,人迹罕至,历来被称为人类的“生命禁区”。藏北羌塘的草地生长周期短,产量低,植被脆弱,易沙化等生态缺陷决定了这里的生态极其脆弱,一旦破坏,难以修复。对于生活在这里的群众来说,由于气候寒冷、常年生活在平均5000米以上的海拔处,得高寒病的几率远远高于藏北其他地区。而且,在“西藏进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普查中发现,这里患儿比例比内地高出10至20倍”6,足以显见,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对于人们群众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
這里长期属于比较封闭,牧民居住极其分散状态,产业结构(牧业为主)单一,使得经济和教育发展缓慢。教育和医疗条件非常落后。
三、社会文化适应性程度
首先,迁出对象作为世世代代以游牧生活为根的纯牧民,而安置地是以种植业作为生计目标的半城镇化地区。所以,两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必将导致牧民群众的生活生产转型。在访谈中,他们提到:“我们村里在平时的牧业劳动中,作为佼佼者的男性,到安置地后甚至与当地的一般女性劳动者的能力都无法堪比,还是做牧业放心”。经过实地考研,移民们反映,作为世代基业,他们对牧业自身具备一定的生产效力和相关技能,而面对当下的游牧到非牧化的产业转型过程,他们担忧生产性的收入来源会丧失。也有民众反映 “虽然搬迁后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气候也变得温和,但生活了在草原上大半辈,忽然面对城镇的喧嚣,过上集中式生活,自己心里也感到闷闷不乐”。显然,面对巨大的文化冲击,移民群众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落差感和忧虑是搬迁后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存在类似的心理不适感是发展主位的合理诉说,更是我们需要发现和关注的点。
其次,笔者在安置地山南森布日调研期间发现,移民们在当地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虽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村为单位开起了规模较大的茶馆和牧业合作社,解决了一部分移民的生计。但是仍有大量的移民反映他们目前他们的就业极其不稳定,这更是给他们带来了就业上的迷茫和无助之感。通过采访笔者发现,安置后稳定的收入来源是安抚搬迁移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改善个体经济状况,提高搬迁移民村的整体社会经济水平的重要决策。
最后,移民群众对未来最大的担忧是经济开销的问题。“相比过去,现在什么都要用钱去换,以前至少肉类和奶制品是能够自给自足的”,“喝水都要花钱是之前没有意料过的事,但是听说明年开始要收水电费”。对于习惯于简单的传统游牧生活方式的移民群众来说,突如其来的现代化服务的城镇开销表示让他们感到很惊慌。
综上所述,根据移民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和笔者在两地调研期所感所思列出了一些较突出的现实问题。但是,在采访中,绝大多数移民表示,此次搬迁项目是党和国家对经济落后的偏远羌塘地区的扶持,亦是他们半世纪来坚持对极高海拔无人区的开拓和建设所给予的特别关照,他们心系感恩。
关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变化所导致的文化差异感和“还是牧业好”所反映的生产转型的不适感。笔者认为,在减少畜牧基数,给野生动物腾出足够的活动空间即草场资源能承载的基础上,可以考虑遵从多数民众的心愿,在较长时间内采取“根留牧业,定居城镇”的发展模式。这对于解决移民群众完全会丧失收入来源的忧虑给予了最起码的安全保障。对于未来经济开销的担忧,可以通过增加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等方式,提供稳定的收入,能够安心享用多功能现代化城镇服务。
总而言之,“极高海拔生态搬迁”是政府主导的政策性移民,是易地扶贫、生态保护以及实现城镇化等多元目标综合一体的移民政策,是实现民众脱贫,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它的落实对于改善迁出地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生产水平,贯彻落实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等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牧民群众对“极高海拔生态搬迁”的实施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但是,作为民生工程,移民群众的真实心声和生活质量是衡量生态搬迁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持续了解和关注生态搬迁之后的人们生活水平和变化现象是社会各界任重而道远的研究对象,这对于分析和总结更多西藏生态移民政策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M];上海;上海人们出版社;2018
[2]达瓦次仁等;藏区生态移民与生产生活转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唐召明;走遍藏北无人区;[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
[4]达瓦次仁等:略论西藏扶贫搬迁与生态移民间关系;西藏研究2014年10月;第5期.
注释:
[1]新华社;跨越半个世纪的生命迁徒—西藏极高海拔生态搬迁破解人与自然共生难题;2020:03:17
[2]唐召明;走遍藏北无人区;[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21
[3]达瓦次仁等;藏区生态移民与生产生活转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9
[4]达瓦次仁等;藏区生态移民与生产生活转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2
[5]唐召明;走遍藏北无人区;[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12
作者简介:
贡桑白宗,中央民族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实践项目资助;硕士自主科研项目;《极高海拔生态搬迁下藏北牧民社会文化适应性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SZZKY-20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