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和谐与斗争的矛盾思维的理论基础与特点

2020-09-02 17:59王秋平
大经贸 2020年6期
关键词:对立统一

【摘 要】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就是所谓的同一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研究对立怎样能够同一,又怎样转化成同一。马克思主义矛盾思维如何从“对抗”主题向“和谐”主题的转变引发了理论者和实践者的深思。

【关键词】 和谐与斗争 矛盾思维 对立统一 理论基础和特点

一、矛盾思维及其主题转换

1、矛盾思维。矛盾是反映关系属性的哲学范畴, 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所发生的对立面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包含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相反相成的基本属性。矛盾思维探讨的不是矛盾有无问题, 而是矛盾具体状态问题。即在分析矛盾过程中, 既要看到同一性, 也要看到斗争性; 依据矛盾的客观规律和具体状态去选择性质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矛盾双方对立同一关系中, 如果斗争性占据主导地位, 则要采取急风暴雨式的手段去解决矛盾, 实现事物的飞跃; 如果同一性占据了主导地位, 则要采取温和、非暴利的方式去解决矛盾, 以实现矛盾双方和谐共进、协同发展。可见, 以矛盾思维去审视任何具体时期的具体矛盾, 首要是对诸多矛盾中的主要问题即主要矛盾, 及矛盾的具体状态进行科学的判断, 即以矛盾思维主题的科学定位为前提。

2、矛盾思维主题由“斗争”向“和谐”的转换。矛盾思维主题是指主体面对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 遇到的矛盾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以及贯穿始终的主要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矛盾思维主题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是主体因素。不同的主体由于在实践中主体需求不同、对矛盾的认识和预期不同及对矛盾的控制能力的个体差异等都会影响主体对解决矛 盾最优化方式的选择。二是客体因素。客体因素是多方面 的, 包括矛盾产生和发展的现实状况, 矛盾在社会矛盾体系中的地位, 矛盾发展与其外在环境的互动等都会对矛盾主题的选择产生影响。矛盾思维主题是随着主体和客体条件变化而有所变化的。任何时期的矛盾主题确定和发展 都是当时主观方面见之于客观方面的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活动过程。

二、以和谐为主题的矛盾思维的理论基础

1、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在我国具体实践中历史地运用和创新的成果, 是以和谐为主题的矛盾思维的重要理论源泉。

第一, 矛盾的发展方面,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认为矛盾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历史条件下, 同一矛盾呈现出不同的状况, 时而表现为对抗性矛盾, 时而又表现为非对抗性矛盾, 这即矛盾的具体形态会发生转变的。如何在具体条件下来解决矛盾, 首要的是进行矛盾形态的判断。可见, 到底是以“对抗”还是“和谐”为主旋律, 要求人们以动态的方式依据矛盾发展的实际状况去把握。

第二, 矛盾的体系方面,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坚持全面、具体分析问题的原则, 对复杂的社会矛盾体系抽丝剥茧, 看到多种矛盾的异同, 有重点地有步骤地解决矛盾, 有缓有急, 有轻有重、有理有序, 这本身就是“和谐”的表现。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社会主义的两类矛盾说, 集中反映了矛盾体系的层次性特点。

2、糅合“和谐思维”的辩证法理论。和谐既是一种状态, 也是一种思维; 既是发展目标、也是发展手段。在中国文化中, 和谐不仅是对事物关系状态的描述, 还作为生存和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精湛的思维方式运用于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中。作为朴素的世界观, 它昭示了古人對于人与天(即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依存制约的“同一性”关系的认识。

自为的辩证法理论源于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实现了辩证法的历史性提升: 在黑格尔式辩证思维中, 对立和斗争在矛盾发展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在唯物辩证思维中, 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特殊历史条件下人们更关注于马克思对于“斗争性” 的论述, 以将其作为与资本主义斗争的有力武器。事实上, 马克思对于超越阶级对立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理论和人全面发展理论, 则使得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解更加全面。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是斗争与和谐的共同体, 并以和谐为终极目标, 否认任何一个因素的辩证法都是蹩脚的。用“和谐思维”审视彼此关系, 在和谐中求发展, 在效果和成本上都有极大优越性。

三、以和谐为主题的矛盾思维的特点

1、同一性和对立性并存基础上合理凸显同一性。这是以和谐为主题的矛盾思维的根本宗旨和基本特点。正视同一性在矛盾发展中的作用与正视斗争性的存在是同样重要的。以和谐为主题的矛盾思维就是要把以实现矛盾体系的长期稳定和谐发展, 实现矛盾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共进作为主旨。不能以否认斗争性为代价, 同一性的凸显也不能走向绝对化的同一性。同一性的主导地位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随着矛盾体的充分发展, 同一性必将让位于斗争性, 以实现事物质的飞跃。

2、和谐思维斗争思维对立统一。和谐思维具有矛盾对立性,斗争思维也具有和谐统一性,这是它们作为辩证思维不同形态的共同本质。但作为辩证思维的两大形态,其中对立斗争与和谐统一的地位和价值趋向又是不同的。在和谐思维中,矛盾对立是隶属性的,而在斗争思维中和谐统一是从属性的。在斗争思维中,着重从矛盾出发,经过解决矛盾,在达到暂时的和谐时,又出现了新矛盾,然后又重复着从矛盾到矛盾的新的螺旋。而在和谐思维中,着重从和谐出发,经过缩小矛盾化解矛盾,达到更高的和谐,然后再开始由初步的和谐到新的更高的和谐的持续发展。一个着重从矛盾始到矛盾终,一个着重从和谐始到和谐终。当然,总体上说矛盾是无止境的,和谐也是无止境的,社会的发展和人生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但从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当前正在由矛盾思维向和谐思维发展,和谐思维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发展的新阶段、新形态。

【参考文献】

[1] 刘敬东 张玲玲. 实践论 矛盾论导读.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7.10.

[2] 章 川. 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维方式研究述评〔J 〕.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6 (1) : 25- 27.

作者简介:王秋平 女  汉   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助理工程师,本科,中建一局华江建设有限公司,工程管理。  北京市,100000

猜你喜欢
对立统一
《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与理解
分布式系统中的辩证对立统一概念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