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全面拉开了该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此次改革中,该校在规范博士生和学硕生科研训练、专硕生实践训练等方面,设置多元化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學位资格挂钩的陈规。
我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相应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此可见,法律对于研究生只有学位论文要求,并未规定必须在刊物上发表论文。
但迄今为止,仍有不少高校将发表论文与颁发学位挂钩,有的甚至要求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对于论文数量也有要求。其初衷固然是为了督促大学生认真学习,培养科研能力,但也不排除一些高校将发表论文作为“显绩”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虑。再者,如何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也是一个技术活。在有的高校看来,与其劳心费神制定各种评价指标,不如依据发表论文数量更简单直接。
以论文论英雄的不合理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传媒大学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无疑是一种理性纠偏。在脱钩的同时,该校对于学硕生科研训练、专硕生实践训练分别予以规范,“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提升论文写作能力,鼓励学术发表。要求专硕生在学期间参与实践基地活动、校企合作课题、专业创作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这样一来,研究生培养更具有针对性,不仅导师教育可以量体裁衣,学生学习也能有的放矢。
无独有偶,近年来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也纷纷出台新规,发表论文数量不再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限制性条件。克服学术评价唯论文论倾向,探索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励研究生把更多时间精力用于科研和实践,“不拘一格降人才”。(摘自《北京青年报》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