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东燕
摘 要:公共安全事件极易引发大规模的网上舆论,在对公众的舆论引导中,加强科普宣传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从科普宣传角度探讨其在共安全事件舆论引导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一,科普宣传让公众在公共安全事件中有科学判断能力;第二,利用科普宣传能破除谣言,引导受众认识真相;第三,舆论引导中倡导“以人为本”的科普宣传观念;第四,科普宣传应贯穿公共安全事件舆论引导全过程。
关键词:科普;宣传;公共安全事件;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7-0-02
目前,我国仍处于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的阶段,这些事件有可能危害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备受政府、媒体、公众的重视。在当前资讯、传播渠道极其丰富发达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舆论引导的主渠道、主阵地。目前学界、政府研究多集中于危机的舆论事后疏导,但对公众在公共安全事件中的科学普及宣传还是不够重视,宣传不够到位。本文将从科普宣传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探讨其在共安全事件舆论引导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科普宣传让公众在公共安全事件中有科学判断能力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指向公众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方法、精神,并能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从1964年,中宣部、中国科协主持推进科普工作,到现在科技部专门设立科普处,教育部、卫健委、农业农村部等各个国家部委都成立各个门类的科普工作处,200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5年设立了全国科普日,每年不定时向全民开展科学普及工作。通过多年大众媒体、网络、线下活动的宣传,公众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在公共安全事件中大多能做出科学的判断,如公众对地震灾害的形成、原理、危害、避险等科学知识有了全面的理解,对一些传染病的防治知识也是由浅入深逐步了解,如对艾滋病的形成、防治知识经过多年的政府部门、媒体的宣传与讲解,公众不会像十几年前谈“艾”色变,不敢与艾滋病人有任何的接触,社会上对艾滋病人的生存环境给予更多的宽容与爱心。正是由于科普宣传的推进,才提升了公众科学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和辨别各种说法言论真伪的判断能力。
二、利用科普宣传能破除谣言,引导受众认识真相
当前网络传播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传播方式,公众都可使用社交媒体传播自己看到、听到的信息,尤其是当有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网络就成为谣言的重灾区。这些谣言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恶意传播,谣言散布者为了经济利益或是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恶意制造与事件相关的谣言,诱导不明真相的公众,形成不良的社会舆论,在网络中快速复制传播,给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带来被动及不良影响;二是误导传播,一些网民自身知识及科学水平较低,在网络中传播道听途说、不实信息,形成谣言。这些谣言,由于公共安全事件本身可能会影响到每个人,出于恐慌心理,会通过网络快速传播,从而给形成不良的舆论环境,这样给政府及媒体的辟谣工作也是带来不小的障碍。
“谣言止于真相”,而真相的获得来自科学权威机构的解释与发布,《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显示,人民网“求真”栏目、果壳网、中国科协等774机构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中进行辟谣,《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显示微信平台2018年共拦截谣言近8.5万条,辟谣文章阅读量近11亿次。将网络谣言“扼杀在摇篮中”,使其不会造成更坏的舆论影响。
三、舆论引导中倡导“以人为本”的科普宣传观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普通百姓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对生活中的各种科学知识有极大的需求,如食品安全、饮食均衡、健康健身、旅游出行、艺术文学、工艺收藏等领域,对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的普及有了极大的渴求,催生了新时代科普要“以人为本”的宣传理念,引导公众正确的生活方式,避免受到网络中各种“毒鸡汤”伪科学的侵害。
(一)普及科学常识,拒绝“毒鸡汤”、伪科学的传播
《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分析,当前食品安全、医疗健康、社会民生等领域均是谣言“重灾区”,其中指出中老年是各种养生类“鸡汤”伪科学传播的重要人群,他们部分出于对死亡疾病的恐惧、健康和家人平安的美好愿望,以及中老年群体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能力不足,容易对一些简单粗暴的“鸡汤”养生谣言轻信,并大量转发散播,在社会中造成不良影响,一些老人甚至轻信其中的一些养生方法,危及生命。
因此,科普也要针对中老年推出一些适合老年群体阅读的文章,通俗易通,以故事、案例来向他们进行科普宣传。让他们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辨别能力,不会被谣言所迷惑,给自己造成经济与健康方面的损害。
(二)珍视生命,防灾减灾,科学施救,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生命是无价的,《论语》中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重大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中,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事件都可能危及生命安全、造成财产损失。可见在科普宣传中,要重点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如地震、洪水、泥石流、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对相关科学知识合理掌握,保护生命,防灾减灾,如2008年5·12地震后,地震避险在全国中小学的科普宣讲、演练,对公众地震知识科学素养是一次极大的提升。媒体、网络平台关于酒驾危害的宣传,极大降低了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四、科普宣传应贯穿公共安全事件舆论引导全过程
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有的是可以预防的,有的分为前兆、紧急、相持、危机解决阶段,因此科普宣传要配合公共安全事件传播全程,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一)科普宣传工作要有针对性地长期开展,多渠道传播
公共安全无所不在,科普宣传要见缝插针,一定要提前或同时进行。如暑期是儿童溺水的高发期,科普宣传要在各个渠道不间断进行反复传播。通过短信、社交媒体信息推送分发给学校、家长、孩子,如科普中国网的动画视频《溺水不到十分钟就会死亡!三分钟告诉你正确的救助方式》,简短易学,孩子也能看懂。《穿救生衣也会溺水》《暑假溺水多发 急救方法要学会》等科普知识会引起大家关注。
(二)教育公众有正确的美丑善恶观
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事件还不明朗,因此网上舆论哗然,有谣言、围观、蹭流量、恶意炒作等行为,如演员高以翔半夜在宁波录制节目过程中晕倒,经抢救无效去世,网民及自媒体留言不断。新民周刊《高以翔猝死事件调查 “过劳”值得全社会反思》等报道,以事实为依据,尊重逝者,客观分析了现代生活中过劳、熬夜、疾病等问题会造成身体伤害。
(三)要把科普宣传作为网上舆论引导公众的重要一环来抓
随着公众媒介素质的不断提高,公众对于公共安全事件中的疑点希望全部知道,从满足受众知情权的角度来说,科普宣传工作要配合新闻报道,告诉公众事件的缘由始末,真相的传递要快,只有跑赢谣言,网络中伪科学、谣言才能不攻自破,在网络舆论中永远不会有它一席之地。
加强在公共安全事件中的科普宣传,配合进行舆论引导,一直都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责任,同时也是政府相关部门在处理公共安全事件中重要对策与手段,对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与水平有重要作用。
五、结语
当前公共安全事件仍处于频发阶段,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极易引发大规模的网上舆论,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媒体时代科普宣传就是通过利用网络互动性强、内容制作有趣、传播面广等特点,在公共安全事件舆论引导全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增强群众判断力,破除谣言,为政府部门处理舆情事件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手段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冯凝.《人民日报》科普报道研究(1978年—2018年) [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9
[3]《2018年網络谣言治理报告》.[EB/R].中山大学和腾讯公司联合出品.http://www.cssn.cn/xwcbx/xwcbx_rdjj/201901/t20190121_4814350.shtml,201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