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担着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担。高职院校不单单是知识传授,更是育人平台。多元的专业社团的构建,对学生成长有重要意义。要充分肯定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建设的價值,分析目前专业社团面临的定位、专业性、管理机制以及资金支持等困境,通过校企社合作共建专业社团的资源、管理和资金优势,打造完整的共建格局。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校企社;合作共建;专业社团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222-02
一、引言
班级为教学单位的基础格局在不断退化,取而代之的是以兴趣、专业为划分框架的专业社团模式,作为高等教育文化建设的重点,专业社团可谓“五花八门”“百花齐放”。专业社团的建设,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高校生活环境,消除了“闭门不出”“沉迷网络”的具体问题,扩大知识面,增强求知欲,更好地通过社团途径来形成学校与社会沟通的纽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目前,围绕校企社合作共建专业社团的模式得到应用,如何发挥合作共建的优势与价值,是本次研究的焦点与关键[1]。
二、高职院校校企社合作共建专业社团现实困境
高职院校校企社合作共建专业社团的模式,虽然已经得到重视并尝试应用,但依旧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具体表现在社团定位、专业性、管理机制和资金稳定性等层面,现实困境的准确定位显得尤为关键。
(一)专业社团定位与作用不明
高职院校专业社团的建设,专业是根本。在现有的社团管理模式中,多处于一种相对松散的局面之下。根据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网上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看,高职院校中超过五分之四以上的学生都参加过各类学生社团,且每个人参与的社团数量在两个及以上,社团也在这种模式下得到创新发展。虽然参与社团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数庞大,但所展现出的价值和专业上略有不足,专业社团的建设如果以目前高职院校社团为基础骨架,显然无法发挥其内在价值和作用,对学生成长不利[2]。
(二)专业社团的专业性不足
专业社团以“专业”为本,专业性要突出表现在社团的内涵和所展现出的价值层面。但目前从实际情况看,多数学校社团的运营和管理相对松散,在内容层面普遍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的各类社团,多是以兴趣、爱好为社团主要种类,对一些创新创业、实践公益项目的相关社团建设重视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专业社团的建设,则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带来了较大的建设难度[3]。
(三)成员素质良莠不齐,管理机制松散
学校专业社团的建设,成员是构成社团组织和保证社团运营的关键指标要素,目的在于强化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团队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但随着专业社团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专业社团内的成员要求和管理机制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从实际情况出发,目前各类社团当中的成员素质参差不齐,社团的准入门槛低,对成员并无明确要求,从而使专业社团建设在内部成员支撑下有所不足。从管理机制的角度看,并未针对专业社团制定可行性的策略与具体经验,管理模式相对松散,社团运营缺乏“章法”。
(四)活动资金不稳定,持续性偏差
社团运营同样需要资金的支撑,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校社团,运营都是以自筹资金为主,学校支持力度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且部分社团为了缩减成本,社交软件成为主要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从而造成学校社团运营的无效性进一步加剧。为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活动资金的大力支持,专业社团才能够在“专业性”上面发挥作用,持续发挥自身的专业价值,避免解散、倒闭问题的出现[4]。
三、高职院校校企社合作共建专业社团的优势
高职院校校企社合作共建专业社团,是充分整合学校、企业和社团的力量,用以达成建设专业社团的目标。显然,相比于单纯依靠高职院校的资源去建设专业社团,校企社合作模式的形成有其自身的鲜明优势,具体表现为资源优势、管理优势和资金优势三个方面。
(一)资源优势
资源优势指的是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共同助力专业社团的建设。在学校方面,依托高职院校资源建设的专业社团,要获得学校的支持,具体表现为政策、场地等资源的支持,为专业社团的形成提供基础性的保障资源;在企业方面,可以与高职院校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自身实践功能,拓展专业社团的建设平台,在实现校内建设之后,以企业实践等方式检验专业社团的开展效果;在社团方面,依托学校现有各类社团的建设经验和优势,为专业社团的建设提供明确的框架支撑,在汲取和获得管理经验之后,更好地投身专业社团的建设。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专业社团的建设,学校、企业以及社团的合作共建模式的形成,对专业社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所能提供的资源优势无可替代[5]。
(二)管理优势
从调查当中可以看到,高职院校的专业社团的建设,普遍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效果。管理优势,本身就是要依托管理机制的价值持续发挥作用。在校企社合作共建专业社团的环境下,学校管理模式和企业的管理模式,都可以成为专业社团管理模式构建和形成的参照依据。专业社团之所以要突出专业性,目的是为专业的学生提供服务,不断强化职业技能,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在该模式下,专业社团的建设在管理优势上占据主动地位。
(三)资金优势
从当前社团的运营情况看,大部分的社团运营缺少资金。为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校企社合作模式能够发挥作用。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在资金方面获得了充足的保障。在以共赢为前提的视角下,资金的持续输送能够不断地发挥作用,持续为校企社合作提供必要条件。
四、高职院校校企社合作共建专业社团的策略
高职院校校企社合作共建模式的形成,需要多方形成合力,持续发挥优势,从而确保专业社团得以发挥作用。专业社团的发展策略的形成,通过整合资源、强化管理和补充资金等方式,为专业社团的建设提供新思路。
(一)整合资源,主观能动
在原有的高职院校社团建设中,大部分社团的形成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核心,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环境与空间。在资源的整合层面,做得并不好。以校企合作为例,一些社团在尝试校企合作的方式,但仅仅是将企业作为学生接受培训的载体,是一种单向输出的过程,学校是获益的一方,企业的资源并未得到充分释放。为解决这一问题,要从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学校的基础资源,利用企业的管理资源和实践功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校企社合作共建模式,对专业社团的建设有重要意义。如当前围绕“双创”的专业社团建设,则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打通互惠互利的发展格局,以这样的方式放大资源的价值,使专业社团的开展能够得到学校和企业的支持。从本质上来看,高职院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就业是首要难题。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形成对接模式,专业社团的建设则能够发挥作用,以专业社团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供支持,同样也可以在企业的实践中找准自身定位,实现自我价值,达成自我成长目标,使高职院校成为“人才孵化器”,企业成为“人才的助推器”,专业社团成为“人才的转换器”[6]。
(二)强化管理,规范发展
高职院校的社团建设,数量众多,类型多元,但管理方面相对松散,对参与其中的成员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要积极强化管理,实现规范发展。具体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学校要制定明确的专业社团管理规范,为专业社团的形成提供支持。专业社团的建设,目的是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全面强化。相比于其他社团类型的运营模式,专业社团的建设要突出“专业”二字。学校作为专业社团形成的主体,要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制定围绕专业社团的各项基础性的规章制度,确保专业社团得以形成,持续地发挥作用。(2)企业管理模式延伸到专业社团的管理框架中,实现经验借鉴与管理模式的参考。企业的发展有标准的管理框架的约束,校企社合作共建专业社团,资源的共享是前提。为此,专业社团的建立则可以充分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规范化的运营,在明确的管理框架下突出专业社团的价值。
(三)补充资金,互利共赢
专业社团的建,仅仅凭借自筹资金的方式,很难达到要求。为此,校企社合作共建机制的形成,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在资金方面的不足。学校要积极加大专业社团建设上的投入力度,使其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突出社团建设的魅力与价值,强调社团本身的重要性,使专业社团的建设能够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支持。除此之外,学校还需要吸引企业的资金进入,在坚持互利共赢的前提下,使资金更充足,专业社团的建设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7]。
总之,专业社团的建设,目前在高职院校备受关注。但由于专业社团的发展目前尚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可参考和借鉴的经验不多。校企社合作共建的模式形成,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各方发挥自身优势,共同为高职院校专业社团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金欣.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创新创业社团递进式发展模式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4):82-85.
[2]张雪,叶敏仪,黄尹虹,等.基于校企合作和校园社团双平台的隐性课程建设在作业治疗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7):51-52.
[3]王翠.基于“校企共建、公司化运营校园社团”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项目:以连锁新星社为例[J].福建茶叶,2019,41(6):88-89.
[4]姚希文.基于校企合作构建技能型学生社团的实践: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21(6):50-53.
[5]沈宏格.以企社合作为载体助推大学生双创教育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9(4):63-65.
[6]张茳,何晓炜.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大学生专业社团实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4):165-168.
[7]余志峰.讓技校社团成为学生职业培养的重要平台[J].职业,2018(1):46-47.
编辑 陈鲜艳
作者简介:李俏(1990—),女,汉族,新疆库尔勒人,本科,初级,就职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