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杉杉 王芷洁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过度追求短期利润,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粉饰报表的问题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出于会计谨慎性原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然而由于资产减值准则存在一定的缺陷、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不合理等问题的存在,导致资产减值准备逐渐沦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反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因此,为了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使减值准备的运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将以现有的诸多专家学者研究成果为基础,总结和分析会计实务中存在于資产减值准备中的主要问题,并从减值准则、市场机制和业绩评价标准等几个方面提出一些改善对策,从而减小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关键词:资产减值;盈余管理;减值准则
1 上市公司资产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1.1 维持上市资格动机
对于一般公司,能够取得上市资格实属不易,而若被暂停上市将会影响其在证券市场中的表现,被退市更是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企业管理层一方面努力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利用盈余管理美化报表,避免连续亏损或实现扭亏,保证股票的正常交易。此举不仅面临较小地审计风险,而且准则中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对短期资产减值进行转回,且计提比例及标准不存在确切要求,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因而受到许多上市公司青睐。
1.2 平滑利润吸引投资动机
对于公司而言,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向利益相关者传递出经营业绩稳步增长的信号对稳固投资者信心、促进企业长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并降低融资成本等,可谓收益颇多。因此,如果企业某一会计期间利润过高,涨幅过于明显,企业的管理层往往偏向于通过提高资产减值计提比例,增加资产减值准备总额,将当期一定利润所得延迟计入到未来期间;当上市公司的业绩不理想,盈利水平下降甚至亏损时,再利用转回或减少计提减值准备来提高盈利水平,使公司利润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传递出企业正在良好发展的信号,为其在证券市场中的良好表现提供有力
保障。
2 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盈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缺乏定量标准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为盈余管理留下了人为操作空间。在资产负债表日,各公司应进行减值测试,并将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确认相应的减值发生额,从而提高会计数据的准确性。然而,在判断某项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时,会计准则中所给出的大都是一些定性规范,并没有明确的定量指标,因而存在较大主观性,需要依靠财会人员专业素养来评估,这便要求其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较强的处理复杂情况、对未来经济环境正确判断的能力,也为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操纵盈余留下了空间。因此,当企业经营状况不太理想时,管理层就可以否认减值的发生,从而少计提减值准备来美化报表,使企业净利润维持目标水平;反之,当某年盈利较高时,管理层也可以采用计提大额减值准备,并在日后逐年转回的方法,使得利润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以吸引更多投资者。如此一来,反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2.2 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存在不确定性
在新会计准则中,判断资产减值的发生与否,是由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决定的。当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为了如实反映其真实价值,应将两者的差额作为减值准备。因此,对可收回金额的确认便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其中公允价值便是确认可收回金额的最重要因素。然而,公允价值的作用只有在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下才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发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仍然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法律法规不太健全,信息不对称、资产价值不实等问题也同样不容小觑,因此要取得客观的公允价值仍有很大难度。除此之外,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等因素的确认,在实际操作中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往往难以达到,因而需要人们主观上对其进行推断。而且单凭会计人员的一己之力很难得到资产可收回金额,还需要公司许多部门的支持配合,但即便交由专业评估机构,其结果也会存在较大偏差,因此即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最终也未必能得到理想结果。如此,企业便可利用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不确定性操控利润,最终使得资产减值沦为其盈余管理的工具。
2.3 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不合理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起推动作用
对于公司来说,其最终的目标是获取利润。上市,可以为企业带来诸多利益,然而我国证券法有着如下规定,上市后如若连续两个会计年度出现亏损会被ST处理,第三年仍然亏损就会被PT。如此一来,企业更加关注利润额,为了寻求长远的发展,必须要保持长久盈利。这样单一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使得上市公司为了保住“上市”这种珍贵而稀缺的资源、追求利润铤而走险,不惜利用虚假手段制造盈余假象,操控利润,粉饰报表,逃避处罚。其实,综合企业的各个指标,可以发现企业的利润并非由主营业务单独决定,同样受到资产减值、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因素的影响,相比较而言,利用资产减值计提与转回,进行盈余管理是最方便安全有效的方法。然而如此种种最终将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不仅掩盖了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使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阻碍其发展,更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错误引导,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 规范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建议
3.1 完善资产减值准则,抑制盈余管理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比较晚,相关经验更是有所缺乏,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有更多的规律经验可循,更有方向感,其未来的发展路程也就相对容易些,比如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它对资产减值的规范更加健全完善,在对其计量过程中,运用单项资产和现金产出单元,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诸如此类,我们可以将国际准则中的相关规定与现实状况相融合,在具体计提过程中,进一步细化尽量减少“较大跌幅”“明显高于”等等此类模糊词语的使用,设定具体计提范围及计提比例,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更加清晰地反映资产减值的具体情况,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因素,降低人为可操纵性,从而达到抑制盈余管理的目的。
3.2 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价格变动日益频繁,健全的价格和信息市场能够保障各项资产公允价值的真实合理性。然而,我国的市场机制并不健全,缺乏透明、完善的价格信息系统,难以获取公正、真实的市场价格,最终使得会计信息与上市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互联网便成为重要的桥梁。我们应高效使用各项资源,将各级工商部门、物价部门等,以及各地区市场中心的商品、价格动态信息归纳总结后在网上公布,使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能随时获取动态市场信息,可通过连续一段时间内产品价格变化的对比,对该项资产价值有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提高资产价值的透明度,有效避免利用主观因素不合理计提减值准备情况的发生。也可帮助监管部门更好地实现其监管职能,从而保障会计数据的真实性。
3.3 改进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
企业管理层如此注重利润指标,运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粉饰报表,一个重要原因是盈利能力的高低是判断其业绩好坏的重要因素,能否保住其上市资格,决定性因素便是其净利润是否为正值。如此一来,便会推动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过分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的长久發展埋下隐患。因此,证监会等有关部门应该不断改进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更加客观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首先,应该建立综合业绩评价体系,除了盈利能力,偿债、营运、发展能力对公司的长久发展同样重要。其次,剔除资产减值准备等非经常性损益后的业绩指标,将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来。将其剔除后,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盈利能力的连续性、可靠性,同时也可以起到遏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最后,将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结合分析。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或许可以使净利润发生变化,但却很难粉饰现金流量情况。将二者综合考虑,使得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更客观全面,更清晰地看出利润的本质,对盈余管理的行为自然也会有所抑制。
参考文献:
[1]王一涵,周咏梅.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盈余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19(26):74-77.
[2]洪金明.资产减值准则变更对长期资产减值计提影响的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03):59-63.
[3]李一.现行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问题探讨[J].财务与会计,2018 (24):61-62.
[4]戴禹尧.企业资产减值会计信息中的问题与决策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7(04):78-81.
[5]李志伟.资产减值准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6,24(08):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