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芯蕊
摘要:近年来,遭遇性侵害之后选择举报而非沉默的人越来越多。性骚扰、性侵在中国社会当中确实存在,而性教育的缺失、人情关系的禁锢、制度的缺位等是受害者面临的重重困境。遭受性侵的经历会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造成极大伤害,舆论的压力、社会支持缺位、罪犯处罚过轻等常常会对儿童造成二次伤害,因此,社会工作者干预儿童心理康复的过程并帮助其走出阴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分析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素媛》的剧情和相关文献,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提出社会工作者干预遭遇性侵的创伤经历儿童的方法建议。
关键词:儿童社会工作;性侵犯;创伤干预;《素媛》
近年来,网络自媒体不断发展,许多过去不曾被曝光的恶性事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性侵案件因对受害人身心健康造成重大的不可逆伤害,给社会带来严重不良影响而备受关注。2013年,韩国拍摄了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素媛》,通过艺术化的手段描绘了儿童遭遇性侵后自身和家人所经历的痛苦,以及心理治疗师帮助儿童一步步走出阴霾、开始新生活的过程。观看《素媛》后,笔者对于这类事件产生了诸多思考,下文将结合该电影与相关研究进行阐述,并针对帮助受害儿童走出阴影、抚平创伤提出一些建议。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由于我国传统思想的保守性和“受害者有罪论”的存在,性侵案件在我国报案率较低,很多受害者在案发后选择了沉默。然而,在网络日益发达的自媒体时代,思想观念的变革和社会包容性的增强,让越来越多受害者勇于公开受害经历,并借助法律将罪犯绳之以法。
(二)研究意义
我国性教育呈现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体系尚不成熟等特点,导致性侵犯预防难以实现;事发后,当事人缺少判断能力或报案的勇气,从而纵容罪犯逃过法律的制裁,甚至造成对一人多次进行性侵犯的严重不良后果。性侵害对于儿童的生理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心理创伤却常常被忽视,如果处置不当,将对其往后的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
研究社会工作介入儿童遭受性侵犯后创伤的治疗有助于使儿童不受到二次伤害,对于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事件给儿童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相关研究的数量较少,每篇研究的视角不尽相同,但在实践中的干预手段方面却有相似之处。本文希望通过分析这些文献找出共同的方法,并对社会工作干预治疗性侵受害儿童创伤经历的具体实践提出有效建议。
二、以往研究述评
国内对于这类事件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干预总体较少,且较为集中在法律相关学科领域,研究多从立法和司法角度分析青少年性侵案件的特点,并就法律条文和司法程序的修改提出建议。
社会工作领域有关儿童遭遇性侵主题的研究和实务多致力于预防性侵,较少涉及遭遇性侵后的处理办法,以下就此两种类型分别进行述评。
(一)预防为主的研究
1.研究层面和研究对象的选择
相关研究多为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者的眼界和研究层次受其所能获取和利用的资源与自身能力等因素限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针对事件发生后处理办法的研究中鲜少有硕士学位论文的原因。
研究对象主要针对留守女童这一人们通常认知上的高危人群,但甘维将视线转向了男童。
2.目的、理论和方法的选择
研究者主要在社会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小组工作计划,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者以精神分析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作为指导;采用建立教育小组这一主要适用于微观层面的方法,旨在增强儿童的性知识教育,提升防侵害的意识,最终达到使组员掌握一定的生理卫生常识、拥有健康的性心理、提升预防性侵犯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研究提出举措的视角普遍呈现出中观、宏观层面较少的特点,虽然都提出了中观层面(以社区、学校为主体)的做法倡议和宏观层面(健全司法、监管机制)的政策倡导,但都缺乏实证和实践的检验,显得苍白无力。
(二)处置措施为主的研究
1.中观、宏观视角认识到当前做法的局限性
现有研究多为期刊论文,通过分析总结个案的经验和教训,提出社会工作对于遭遇性侵儿童的干预方法。研究者更加关注中观和宏观层面,强调多方协调合作,除此之外的其他部分则各有侧重。有研究者提出,当前实务的不足在于对案主自身认知能力及人际关系两方面的重塑工作不够到位;有研究者则提倡不局限于个案辅导,主张借鉴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福利署的相应做法,跟进社会倡导和社会行动。
2.预防为先,具体处置更加注重综合性方法
具体的处遇方案除了传统微观层面的个案辅导和小组活动,还强调学校和社区的作用,在预防措施方面强调完善针对潜在的施害群体的监管机制;有研究者则主张参考我国台湾地区社工服务手法,结合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为受害者本人及其家庭提供全面服务,在预防措施方面倾向于加强对高危受害群体进行性安全知识教育。
三、影片与现实
(一)影视作品的艺术化处理
《素媛》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素媛的儿童遭遇性侵后走出心理阴影和家人一起重新面对生活的故事。素媛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懂事善良,家里经营着一家杂货店,母亲日夜忙碌,父亲则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一天独自上学途中,素媛遭到一个中年男子的性侵害,身体多处器官受损,甚至丧失生育能力。事发后,无良媒体大肆渲染,使作为受害者的素媛一家身心再次遭遇重创。母亲悲痛欲绝,几近崩溃;父亲全力照护女儿,但素媛由于对成年男性的恐惧而拒绝父亲的靠近。在心理治療师的无私帮助下,素媛一步一步地回归正常生活。
《素媛》作为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其中有影视作品特有的艺术化处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弱化了旁观者的异样眼光,突出了社会支持
电影中的旁观者呈现“远恶近善”的特点,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有两幕:无良媒体为了收视率大肆报道这则新闻,甚至直接将镜头对准病床上的素媛,父亲只好抱起素媛逃到楼上,这样的动作让记者的状态尽收素媛眼底,虽然脸上被纱布覆盖,依然透露出深深的绝望;素媛的同学自发地把写着鼓励话语的绘画贴在她家杂货店的玻璃门上,没有非议,没有恶意的揣测,有的只是善意的同情和鼓励,体现了社会支持在受害者心理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2.强调家庭的无条件支持、包容、爱护,用细节表现爱
素媛是不幸中的万幸,她有着全心全意爱她的父母。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母亲扮成她喜爱的卡通人物,逗她开心。父亲更是在意识到素媛对成年男性有阴影的悲痛之后租下厚重的玩偶服,假扮卡通人物,给予素媛无声的支持。最终,帮助素媛解开心结,继续生活。
3.同质群体之间的鼓励和支持
心理治疗师的女儿有过和素媛相似的经历,16岁时,心理治疗师的女儿终于顶不住内心的压力和伤痛,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伤痛过后,心理治疗师选择开始这项事业,帮助遭遇相同不幸的家庭。有相似经历的人更易产生同理心,更加了解素媛一家的需求,也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走出伤痛。
(二)现实的处置
针对一个遭受性侵的儿童个案,个别性和普遍性是紧密关联的,一方面,要通过个案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以求对于今后的实践有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在社会工作具体实践中,借鉴以往经验的同时要因势而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应对方式和行动方案,从而帮助案主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升自己。以下为笔者对社会工作干预治疗性侵受害儿童创伤经历提出的建议:
1.运用个案管理,重建社会支持网络
在保证针对案主个人的心理辅导正常开展的前提下,重建和巩固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积极联络案主日常接触的人,表达希望他们支持鼓励案主的想法,给他们与案主交往时的应对方式和行为选择提出建议。尤其注意对和案主生活在一起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心理辅导和培训,确保其能够较好地觉察、应对和处理案主的敏感情绪,共同帮助案主走出创伤经历。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资源开发者、协调者、管理者、危机处理者的角色。
2.小组工作方法辅助治疗,缓解孤独情绪
善于运用同质性的帮助将有相同经历的案主集中起来,开展小组工作。在此种情境中,社会工作者更多扮演着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引导案主知道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而是有着可以信赖依靠的同伴,可以互相帮助,彼此抚平创伤,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儿童负性情绪的传染,这就需要社工针对负性情绪较为严重的个体运用理性情绪疗法,避免或减少负面影响出现。
3.链接相关社会资源,提供全方位服务
联络案主居住的社区或相关社会组织,为其链接相关资源,如经济援助、健康检查、心理辅导等,帮助案主及其家庭早日走出受害带来的陰影。
4.政策倡导,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对于受害家庭来说,社会公义的缺失是最易构成二次伤害的因素。如果不能及时对犯罪者审判、处刑,不仅会导致案主及其家庭的愤怒和悲哀无处申诉排解,还会使犯罪者形成所犯罪责不重的错误认识,甚至会使社会公平遭到破坏,对社会治安造成威胁。因此,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做出政策倡导,一方面倡议立法机关对涉及性侵害的相关法律和规定进行完善,另一方面建议必要时协助相关司法部门落实对性侵害案件“零容忍”,发生此类案件后尽快侦查取证、提起诉讼、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惩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总结与讨论
观看过电影《素媛》后,笔者内心受到冲击,进而希望了解我国社会工作介入性侵儿童的心理康复研究现状。检索文献并阅读、综合分析后,笔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电影情节产生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一些社会工作介入的建议,希望能为相关研究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