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语文学科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基本任务。新高考改革以来,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愈加突出,语文教育更加受到重视和关注。语文学科的建设与改革是时代发展需要、建设强国需要、人的发展需要,也是学科自身发展需要。不论是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学生发展现实需求来看,提升语文教育品质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提出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则明确了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可见,“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使命。如何写出好文章正是大部分学生解决不了的难点,也是许多教师课堂教学尚未解决的痛点。抓好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帮助他们明白“怎么写的”,将助力学生更好“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从而为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一、回望百年语文:在传统教育中明确来路
“如果从言语教学的发生算起,语文课程与教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回顾其历史演变过程,是当代语文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基础。”[2]传统语文教学分为先秦、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现代语文教学分为国文教学、国语教学、语文教学三个阶段。
传统语文教育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它集经史哲甚至更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政治伦理文化成了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语文课程秉承了厚重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教育任务。”[3]读书识字是表层要求,深层目的是为了从古书中学会修身养性,安分守己,遵守伦理道德规范。强调文化继承,保存文化的观念强于创造文化,推行的是一种教育的文化适应原则。
现代语文教育以1904年癸卯学制及其学堂章程的颁布与实施和语文得以独立设科为标志,渗透着西方文化思想的白话文被不断充实到语文课程与教材中,“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潮鲜明地体现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上。从近代语文单独设科开始,语文教学有了比较实用的目的,旨在提高学生对大众语文和新社会一般应用文字的读写能力,突出和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特征。
自20世纪初新学制颁布和语文单独设科以来,由于“文道统一”的观念根深蒂固,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制度性文件中,“教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掌握文章的语言文字,是不可分割的”[4]“(小学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5]“在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6]等表述一再出现,“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任务并未得到有效落实。
“西方解释法与中国传统的训诂方法结合,造成了语文教学中技术化倾向。”[7]语文教学则纠缠于内容,徘徊于理解,沉迷于意义,重个别词句、语法的推敲,忽视整体语境的感知和意义形象的把握,学生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审美性和自由想象的空间越来越小,语文教学在工具理性主义与技术主义文化观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思考当前语文:在时代融入中辨析价值
进入21世纪,时代大局发生了变化,语文教育应该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找准自己的定位,革新自我发展的模式。
第一,世界格局历史变革,大国博弈深层次全方位展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由“跟跑”向“领跑”切换为基础。时代车轮下,成为经济强国,实现民族梦想,需要强大科技的支撑;发展强大科技,需要优质教育的支撑。语文教学需要在培养创新思维上有所突破,着力提升学生学习力、创造力、表现力为核心的语文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迫切需要。
第二,信息时代特征显著。以5G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带来了一场波及全人类的深刻变革,信息的迭代、传播已经超乎想象。信息爆炸时代,学生自有信息量巨大,语文教育由强调阅读过渡到读写平衡,语文教学由机械的重视阅读输入走向重视创新的阅读输出。
第三,文化自信战略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而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方面有独特优势。
第四,儿童教育适应迫切。儿童具有阳光活泼、诚实纯洁、自信敢为、开朗快乐等特点,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模仿、喜欢新鲜事物、爱展示,渴望得到关注与表扬,在乎别人评价,自我定位深受外界影响。凡此种种,儿童学习规律要求教育与时代接轨,与科技对接,与世界融合,创设各种输出平台,增加实践体验,激发儿童学习热情,增强儿童学习自信。
三、展望未来语文:在创新思辨中定位方向
那么,以什么样的载体来回应历史的叩问与时代的呼唤,做好语文教育呢?我们的答案是“全融合语文教育”。
(一)全融合语文教育内涵
全融合语文教育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发展与提升为旨归,强调关注并满足所有儿童多样化需求,打通时间的纵向维度,空间的横向维度,以创作为突破口,输出带动输入,将语文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形式、教育策略等进行深度融合。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教育方式,聚焦培养语文核心素养,集边界融合、方式融合、目标融合、策略融合、资源融合、主體融合、路径融合、内容融合等多元融合于一体,形成互联互通、优势互补的语文教学新样态。
在课程形态上,它打通课程边界,融生活于学校,合万物于课堂;在课程实施上,它构筑“以写带学、读写平衡、知行合一”的路径框架;在教学策略上,它以阅读为基础点,以实践为支撑点,以创作为突破点,通过大量阅读为创作打好基础,在多样运用中激活创作,在真实创作中链接阅读。在全融合语文教育中,创作是输出的主要形式,它作为主控开关,既以“阅读”和“应用”为基础,又调控着“阅读”和“运用”的内容及形式,带动着语文教学的全域推进。在教学评价上,以写物化语文学习的成果呈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为教师的教学评价提供可观可感的材料。
(二)全融合语文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一是聚焦语文核心素养。人工智能时代,首先要考虑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如何利用各种知识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思维、人文思维、美学思维,以获得新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创作,不管是口头表达的创作,还是书面语言的创作,都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方式,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是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全融合语文教育以创作为主控开关,其实践聚焦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是平衡语文基本技能。语言的基本技能有四种——听说读写。以创新思维带动任务驱动,以写为突破口,能串联起听说读同步发展。“写”即创作,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要想写得好必须懂得多,读得多,听得多,甚至还要说得多。全融合语文教育以输出调控输入,通过“写”带动听、说、读的同步发展。
三是链接多种输出平台。新技术正以超越人类预想的速度发展,颠覆性地改变着许多行业和领域,教育也不例外。诸如个人网站、抖音、喜马拉雅、朋友圈等各种新型应用为语文教育的输出提供了无限舞台。全融合语文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广阔的信息空间中随时展示、记录、评价自己的语文学习,借助平台的力量获取语文学习的加速度。
(三)全融合语文教育实践的基本路径
一是以写带学。全融合语文教育用写作来撬动语文教学的变革,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写作是一个基于特定情境任务,运用完成這项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规定语篇的过程。“要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必然需要相当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9]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能从学生的写作中发现自身教学需要改进的方向在哪里,学生则可以从自己的写作中发现个人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哪些。“写”,以一种主控开关的形式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和内容,带动了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
写作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是阅读的深度延伸,是思维能力的外现。全融合语文教育把创作教学作为语文学习的关键支点,以输出带动输入,带动语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然后知不足,写然后知困。用创作中的疑惑倒逼学生从语文学习过程中寻找答案,在解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创新性、批判性、深刻性。以创作教学为主导的语文教学,既有学习的指向性又有目标的集中性,既提高了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又节省了时间,将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
二是读写平衡。写作首先要明确为什么写,怎么写,写得怎么样。阅读首先要明白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由此可见,写作和阅读是一对方向相反的心理过程,阅读是自外向内的吸收,写作是自内向外的表达,阅读与写作虽然方向相反,但心理过程相似,心理活动内容相通,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是语言文字积累的必要过程,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优秀作品,发现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学习如何选材、组材,如何确定中心,如何遣词造句等文章学的基本知识,促进学生对词语使用的规范性,从而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写作能提高语言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综合培养语言文字灵活运用能力,以写引读提倡学生勤写勤练,在写作练习中发现阅读的欠缺,在教师引导下或在学生自主阅读中弥补不足。全融合语文教育倡导读写平衡,不重读轻写,也不单纯地重写轻读,以输入输出的平衡联动,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协调发展。
三是知行合一。好的写作不光要有系统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还需要有强大的动力系统。将写作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真实需要下写作,学生能自觉、自主地去学习写作。全融合语文教育倡导教师研究写作知识系统,并以适当方式将此知识系统迁移至学生,形成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同时,全融合语文教育鼓励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因此,全融合语文教育将为学生创设演讲、辩论、申请、劝说、倡议等真实或拟真环境,主动参与此类活动的学生其内在情绪被激发,内在知识被激活,他们的写作将处于高度的创造状态。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各种知识内化为文化素质,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帮助孩子们在知行合一中理解生活、感悟生活、丰富情感和思维,以用促学,实现文道合一、人情练达、情理融通,提高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这是语文教育的关键,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之“根”与“源”。全融合语文教育要做到教学做合一,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给学生发展提供成长的肥田沃土。
(四)全融合语文教育的实施策略
边界融合:校内、校外融合。常规写作教学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打通学校与社会的教育通道,促成二者和谐发展。全融合语文教育既可在课堂上进行,又可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如在校内系统开展的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班级朗读接力等活动可与杂志社、听书平台等联办,将语文学习从校内扩展到校外。通过课程化设计,这些活动的语文教育性质、语文教学内容和语文教学目标将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厘清。
路径融合:线上、线下融合。线上线下融合,能充分发挥线上与线下各自优势,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线下教学对象确定,体系清晰,具有很强的制度性,对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线上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做到目标明确、内容丰富、过程详实、学习便利、参与面广。两者结合,可以构成一种新的教学环境,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各自发挥作用,形成育人合力。
目标融合: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融合。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全融合语文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维(输出思想)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思维(汲取思想)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审美力、文化传播力。
主体融合:家庭、学校融合。在传统教育环境中,学校和家庭无论是在物理空间上还是在学习生活安排上都有明确分工,其资源是完全分割的。将学校和家庭融合,家即是校,校即是家,充分挖掘家庭的教育功能,实现二者的融合,可构建起一种新的教育生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读书节等途径,为家庭提供必要指导和支持,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为了做好家校融合,确保语文教育的质量,可开展诸如师生共读、共讲(写)读书感受、线上朗读接力、班级在线组团阅读等活动。
知行融合:认知与实践融合。将写作与生活实践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演讲、辩论、申请、劝说、倡议等真实或拟真环境中激发情绪,激活知识,打通学与用的隔阂。
内容融合:调整语文教学内容。全融合语文教育以教材为本,但又不囿于教材,它鼓励教师在利用好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开动脑筋,通过重组、汇编、创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语文素养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
平台融合:搭建关键平台。输出平台越丰富,学生得到的鼓励就越多,其语文学习的动力就越足。全融合语文教育拟为学生搭建以下学习平台:
(1)举办作文赛。每年举办一届写作盛宴,评选写作爱好者、写手、快手、高手、神手等。
(2)创办校刊、级刊、班刊。激发年级、班级创新意识,建设写作场域,激发写作动力。
(3)建设官微学生作品专栏。推动学生作品在校外期刊发表,让家长欣赏、让社会认可、让学生自信。
(4)举办读书节。通过师生共读一本书、师生共讲一本书、家庭共读一本书、线上朗读接力活动、生生组团阅读、百班共读等活动,强化语文教育的输入,提升输出的品质。
(5)创办班级喜马拉雅共读号,让人人都是朗读推广者,人人都是朗读行动者。
(6)选聘校园小导游。在真实交流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表达能力。
(7)推广儿童戏剧。建设学校抖音平台,记录校园美好点滴,通过编剧与表演实践,加强学生语文学习。
(8)举办儿童沙龙。通过小型专题演讲,让学生学会查阅资料,收集整理信息,形成自己的核心观点,并在儿童沙龙中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9)举办儿童辩论赛。让学生围绕辩题,旁征博引,理清思路,提升思维逻辑力和语言表达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3][7]谢兰荣.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學版),2006,4:109-111.
[4]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EB/OL].http://old.pep.com.cn/czyw/jszx/tbjxzy/kb/dg/201203/t20120313_1107437.htm,2009-03-27.
[5]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EB/OL].http://www.pep.com.cn/xkzthyd/peixun/xkpx/xiaoyu/kbjd/jxdg/201008/t20100818_663526.htm,2009-03-27.
[6]1992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EB/OL].http://old.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kbjd/jxdg/201008/t20100818_663523.htm,2009-03-27.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不宫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41.
[9]荣维东.写作核心素养范式发展与框架构建[J].语文建设,2020(05):4-8.
作者:重庆两江新区星湖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粟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