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林甸县委员会
林甸县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被誉为“中国温泉之乡”。因地处低洼易涝漫滩区,百姓中普遍流传着“盐碱地、涝洼塘,干种地不打粮”的说法。1994年被评定为国贫县;2011年被确定为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县。近年来,林甸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坚持精准方略,深化种植结构调整,全面构建带贫益贫机制,不断强化脱贫攻坚产业支撑,走出了一条稳固长效的产业扶贫之路。截至2019年底,全县4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563户7432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为0.73%,人均纯收入11089元。2020年2月26日,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摘帽退出。
一、深化种植结构调整,打造高效农业促增收
林甸县始终聚焦发展现代农业,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夯实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基础。全面推进“旱改水”,大力发展收入稳定的水稻产业,全县水田面积发展到40万亩,带动贫困户190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落实优质玉米种植面积110万亩,增加杂粮杂豆、鲜食玉米、果蔬、中草药等高效经济作物和青贮等饲草饲料种植面积,种植规模达46万亩。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全县460户自主经营的贫困户签订鲜食玉米、优质红小豆等订单,带动户均增收1000元。
二、构建带贫益贫机制,壮大扶贫产业促增收
林甸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根本之策,因企因户探索建立带贫益贫机制,实现贫困户、村集体、企业共赢。一是实施养殖项目带贫。依托全县31家规模化奶牛牧场和牧原集团生猪养殖项目,探索实施了 “政府贴息、企业融资贷款购牛、贫困户托养收益”的奶牛项目扶贫模式和“贫困户带资入社、企业运营、合作社管理、贫困户收益”的生猪项目扶贫模式,实现产业带动贫困户全覆盖,带动贫困户年增收5000元。二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效产业带贫。整合涉农资金2.17亿元,以村为主体实施木耳种植、肉兔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44个;投资9839万元建设发电总规模14.7兆瓦的村級光伏扶贫电站47个,目前实现光伏产业收益1900万元,在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夯实了长效脱贫基础。三是做大电商产业带贫。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积极推进电商扶贫,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网点,开展电商知识和技能培训44期、培训贫困人口800多人次,带动22户贫困户从事电商产业,实现户均增收3000余元。
三、着力提升造血功能,壮大劳务产业促增收
林甸县坚持把扩大贫困人口就业,作为促脱贫、稳增收、激活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实施转移就业举措。一是搞好服务对接转移就业。成立了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办公室,积极搭建就业平台,组织开展 “春风行动”“双创”活动等专场招聘会,帮助贫困户与用工企业“点对点”对接,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脱贫攻坚以来,累计帮助20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二是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实施技能脱贫专项行动,根据市场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开发了维修电工、电焊工、育婴员、手工编织、保安员、服务员、养老护理等20个专业工种,采取“请上来”集中办班和“走下去”深入到乡镇、村屯办班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增强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脱贫攻坚以来,共开展技能培训77批次,培训贫困劳动力507人次,培训后实现上岗就业209人次。三是开发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利用生态扶贫政策和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等扶贫产业项目收益金,结合乡村实际,合理适度开发生态护林员、保洁员、疫情防控临时岗位等,带动1679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四、坚持小规模大群体,发展庭院经济促增收
林甸县围绕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依托乡村产业、资源基础,全面打造“一屯一品、一村一业”。一是突出规划引领。研究制定了《林甸县庭院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每个乡(镇)选取2-3个村先行铺开,其它具备条件的村选取1-2个屯先行先试,确保具备条件的贫困户100%全覆盖。共确定整体推进村23个、试点自然屯64个。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落实贫困户稳定增收补助政策,支持贫困户利用补助资金购买秧苗、禽畜等发展庭院经济。目前,全县3474户贫困户共申请生产资料补助资金342万元,已发放50.8万元。二是采取多元模式。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根据贫困户意愿和庭院条件,引导发展灯笼椒、赤松茸、油桃等特色种植和肉兔、狮白鹅、本地鸡等特色养殖;鼓励发展粘豆包、大煎饼以及苇帘、服装等加工产业。三是畅通销售渠道。发挥驻村单位帮扶作用,调动农产品商会、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在县内比优特等大型超市开辟农产品销售专柜,并通过搭建电商平台等销售方式,确保庭院产品卖得好、收益好。同时,引导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帮助贫困户销售庭院产品,涌现出一批“倒蛋部队”“煎饼侠”“绿色蔬菜包销员”等群体。
2020年,林甸县将聚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刘淑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