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琴
【摘 要】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待学生的教育,审美与传授学科知识同等重要。小学语文本质上是一门语言艺术课程,通过语言和文字培养学生对优美文章的欣赏。本文以小学语文课程为研究对象,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展开审美教育做了叙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审美教学;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的基础,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到的内容对其之后的学习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针对新课改提出的关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要求,教师需要从具体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审美教学的开展。小学教科书的设计贴合学生年龄,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广泛而深刻的中国文化。本文将重点研究小学语文课堂美育策略,探索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从而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情趣
教学情境,简单来说,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教学环境中的一切设施所创设的情感氛围,同时也可以指代能带动学生学习情感氛围的活动。故而,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整合自己的情感,同学生在思想中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汉语学科的特点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处于大的环境之中时,便会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由此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美丽。
例如,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趣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审美的乐趣。以部编版教材中的古诗《咏鹅》为例,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可以用其感兴趣和能理解的方式进行解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古诗用谜语的形式表达,即“头戴红色帽子,穿着白长袍,脚踩红鞋子,大喊小号子”。低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猜谜有着天然的兴趣。在揭示谜题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来扮演小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古诗之中。随后在学生吟诵古诗的时候播放适宜的轻音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
二、鼓励学生想象,深化审美感悟
小学语文汇编组在进行语文课本编写的时候,无论是构思还是立意,都要尽可能巧妙和新颖,同时课文的选取要注重语言的生动与感人等。教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使用最长的教学用具,故而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挖,以此发现深藏在教学中的美点。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扩展,将原本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易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沉浸到教材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审美想象。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训练活动,想象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去体会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方式,如采用看图,听音乐以及其他方式来帮助学生训练想象思维,以此发现语文教材的美。
例如,教师在教授六年级课文《少年闰土》的时候,文中作者描绘了月下瓜地刺猹的场景,描绘了少年闰土的可爱形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首先可以让学生对文中的环境描写以及动作描写进行反复的阅读,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并想象当时的情境,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脑海中的场景描述出来。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就自己想象的场景和同伴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积极的欣赏意识。同时交流的过程也可以更好地增强彼此的审美想象力。
三、融入实践教学;鼓励表达创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学中,一味的理论学习或者是教师“一言堂”课堂的开设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学科以及审美教育二者都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和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彻底将二者落实到实践中,学生才能将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组所编写的文章都有着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感知文学的美,同文章产生情感共鸣,同时还应该将这种感悟具体运用出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美的体会以及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创造美。
例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纪录片,带领学生欣赏黄果树瀑布的壮观,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以此来体会作者的赞赏之情。学生对美的感悟也会激发其对创造美的热情。因此教师需要从实际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出发,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情感朗讀、故事演讲、主题辩论、读写互动、书画表演等。在竞争性的活动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重视起来,在创造和表现的时候也会更加认真。学生在活动中便可以将自己学习到的有关美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体验。学生在理解美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借助文章培养自己的审美品位,并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最新要求,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帮助学生完成审美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创造的落实,从而完成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马立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20(09):99.
[2]魏芳荣.发现语文中的“美”——小学语文审美教学探析[J].学周刊,2020(08):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