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僖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核心引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扰乱了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既有节奏,在给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机会。制造业作为黑龙江省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是实现黑龙江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力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有效为黑龙江省制造业企业纾困解难、帮助其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从全国数据来看,2020年3月,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和中小企业运行情况持续向好,企业资金压力有所缓解,企业信心和市场预期有所回升。2020年4月起,我国在疫情防控下的复工复产持续推进,制造业生产活动继续保持复苏势头。大中小型企业PMI都重回荣枯线上,表明国家一系列扶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效应逐渐增强,企业经营状况积极改善,这些都赋予了黑龙江省制造业企业应对疫情冲击,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强大信心。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黑龙江省制造业中小企业运行逐渐向好,但疫情的冲击仍需引起重视,制造业企业发展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风险,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疫情导致客户需求减少,企业订单下降;二是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通受阻,难以开展正常生产;三是销售渠道受阻,企业已经生产的产品,在销售方面存在困难;四是账面现金流难以为继,同时需要承担人员工资、厂房租金、借贷利息等刚性费用以及无法正常交付产品可能带来的违约金等多种经济支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这些制约黑龙江省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在疫情冲击下,黑龙江省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发展短板也更加凸显:一是生产模式落后,大量企业处于产业链上的微利乃至亏损边缘状态,批量化生产和追求规模经济的供给行为与消费结构升级错位;二是供应链结构僵化,上下游往往仅具备少量几个固定的合作伙伴,一旦某一个合作伙伴突发经营问题,就有可能陷入供应链断裂的危机,临时更换合作伙伴难度大、成本高,无法有效解决企业燃眉之急;三是融资能力较差,受限于中小企业当前不良的盈利能力、不足的固定资产、偏低的流动率和不合理的流动资产结构,融资获得性一直處于低位;四是人才资源匮乏,大部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知名度低、薪酬待遇低、成长空间有限、管理不规范、合法权益缺乏保障、地理位置偏远、交通运输不便、工作环境不佳等问题,对优秀人才难以产生足够吸引力。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并强调要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同时指出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为此,黑龙江省制造业中小企业应重点做好以下功课:
一是业态转型升级。直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快消品和耐用消费品企业可进一步加强线上渠道建设,减少对线下渠道的依赖,尤其是对于企业收入占比大的生活必需品、薄利多销型商品和标准化的产品,有效的线上渠道能大幅减少突发事件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威胁。
二是物流转型升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分散式物流配送体系,使物流供应商更加多元化,并配置适量的自有物流仓储能力,开展“到家交付”“无接触交付”等新型服务模式,在突发事件中化危为机、抓住机遇,满足消费者需求,占领市场并扩大市场份额。
三是供应链转型升级。企业管理者应进一步考量供应链体系的多元化、备份机制和应急预案规划,以保证区域性突发事件发生时,企业供应链体系能够按照预案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生产恢复和调整,将损失减至最小。
四是数字化转型升级。利用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转型,打造同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云平台,把企业间的生产、仓储、产品、供应商、客户等信息紧密连接起来。运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供应商、客户、经销商等进行全流程数据分析,帮助企业实现以销定产、以产订购,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运用工业互联网优化决策,帮助企业精准营销,预测供应各环节风险,并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是黑龙江省提升综合实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工业强省的必由之路。在省委、省政府“向制造业要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工业强省”政策指导下,黑龙江省制造业企业必将化危为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助推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继续“强筋壮骨”,在制造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系黑龙江省东北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杜金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