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

2020-09-02 06:59
共产党员·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精准扶贫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的增强,党和政府在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活,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及时调整扶贫政策,推动扶贫工作稳步向前。

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推动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施提高农产品价格、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等配套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改革释放了巨大能量,迅速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农民摆脱贫困奠定了基础。1982年国家启动“三西”专项扶贫计划,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都对推动贫困地区逐步走出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上来看,从1978年至1985年,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为农村经济的超常规增长和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提供了强劲动力。按当时标准,有一半左右未解决温饱的农村人口在这期间解决了温饱问题。按现在的扶贫标准,有超过1亿农村人口在这期间摆脱了贫困。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扶贫工作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制度变革解放农村生产力,使贫困人口逐步摆脱贫困,实现温饱。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我国扶贫工作进入开发式扶贫新阶段。从1986年起,国家成立专门扶贫机构,在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一批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大规模、有组织地探索和实施以区域开发带动扶贫为重点的开发式扶贫。经过7年的努力,按1984年贫困标准,全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从1985年的1.25亿人减少到1993年的7500万人,平均每年减少625万人。1994年,国家颁布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建立东部沿海地区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协作机制,推行入户项目支持、最低生活救助、劳动力转移、生态移民等综合性扶贫措施。1993年至2000年,按当时的贫困标准,全国未解决温饱的农村人口减少到3209万人,基本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

进入21世纪伊始,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继续推进扶贫开发事业。这一时期,在全国中西部地区确定了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把贫困瞄准重心下移到村,全国共确定了14.8万个贫困村,全面推进整村推进、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为重点的综合扶贫措施。2007年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扶贫开发进入扶贫开发政策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的阶段,国家贫困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10年,按照1196元的贫困标准线,全国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2688万人。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新的扶贫目标和扶贫战略,将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扶贫标准提高92%,即2296元。按照新的标準,至2012年底,贫困人口还有9899万人。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面与贫困度已经大为降低,普遍性贫困转变为区域性贫困。同时,也应该看到,在以往的扶贫工作和扶贫方式上,确实存在一些乱象,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贫困户的瞄准度不够,出现“假贫困”人口;贫困资金使用不到位,项目安排不恰当;一些地方把国家的扶贫援助当成“唐僧肉”,出现了争戴“贫困帽”的怪象,个别县竟把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当作“特大喜讯”;一些经济百强县占用极为紧缺的国家扶贫资源、长期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不愿摘;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对国家“等靠要”,缺乏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内在动力;还有一些地方搞政绩工程,用扶贫脱贫的平均数据掩盖存在大量贫困人口的事实等。这些问题客观上反映出粗放型的扶贫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扶贫工作必须走向精准化。

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把彻底消除贫困人口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目标提到日程上来。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总体扶贫战略,明确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大幅度调整扶贫政策,创新扶贫工作方式。

2012年底,即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精准扶贫”这个时代标语,从十八洞村传遍了全国。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对“精准扶贫”进行全面深刻阐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其思想内涵,持续扩展其内涵与外延。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同年2月和6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到陕西、贵州调研考察扶贫工作,在延安、贵阳两次召开扶贫座谈会,全面阐述了“精准扶贫”概念,提出“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更加注重教育脱贫;同年7月,在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时,他又提出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2017年1月,在河北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致富的动力。同年2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进行了初步总结,并指出取得这些成绩的重要经验是:“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强调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历次讲话,可以把“精准扶贫”思想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扶持对象精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要进行精准扶贫,首先必须以合理有效的方式,准确地找到要扶持的贫困家庭和人口。为保证精准识别的准确性,扶贫同时按统计贫困人口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种方式进行统计,力争到2020年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二是项目安排精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扶持对象识别出来并建档立卡后,需要根据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帮扶。由于致贫原因的综合性和差异性,扶贫项目也必须是综合性的,需要短期和长期扶持项目相结合,做到因户因人施策。三是资金使用精准。以往各类扶贫资金的管理方式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地方政府缺乏资金使用的自主权,难以做到精准扶贫。要保证精准扶贫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须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因户因人制宜地安排项目和資金,使资金能够被精准使用。这就要求将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权下放给对贫困户的情况最了解的基层政府,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项目和分配资金。四是措施到户精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增强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因而,要保证精准扶贫的效果,仅仅确定扶持项目和提供扶持资金还是不够的。以往的扶贫经验表明,很多扶贫项目不仅难以到户,到户后效果也很差。贫困户在发展生产中面临诸多的障碍,他们缺技术、缺资金、缺市场信息、缺市场经济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五是因村派人精准。精准扶贫中大量的扶持项目和措施都需要由村一级来具体实施,村级组织的能力是影响精准扶贫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可以在多个方面促进精准扶贫工作。六是脱贫成效精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精准扶贫的目的就是要使现有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脱贫,并且要保证扶贫成果真实可靠,具有可持续性。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勾勒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大体框架,“精准扶贫”成为脱贫攻坚战的指导理念,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开发模式,使扶贫开发工作更加精准、科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

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的重视一以贯之,他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步形成的。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到陕西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在那里入党并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7年,对中国“三农”和贫困问题有了深刻理解。

80年代,他在河北正定工作,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刀阔斧改革经济发展模式,带领全县人民一举甩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

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大力推动扶贫探索与实践,写成《摆脱贫困》一书,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经济大合唱”等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指出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

90年代,他在福建省委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组织开展造福工程、山海协作、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等工作,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积极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开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

进入新世纪,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指出:“我们的扶贫要扶真贫,要把握贫困动态的变化,讲求针对性,使投入的钱真正让贫困户受益。”

由此可见,在地方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始终关注扶贫工作,在扶贫工作实践中探索和积累经验,为形成扶贫开发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精准扶贫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