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辉
摘 要: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此次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国家多措并举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支持的主力,更应该准确地识别贷款风险,把控资金安全,才能高效地为更多具备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提供真正解决燃眉之急的资金支持。
关键词: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疫情冲击;风险防控
0 引言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六稳”“六保”的重要举措。在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小微企业面临着新常态下的新要求,企业经营本已举步维艰,而此次疫情对受冲击最大的小微企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有的企业甚至面临灭顶之灾。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更加突出,风险敞口更大。商业银行只有精确分析小微企业贷款中的具体风险表现,切实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才能保证为真正需要资金并有能力发展的小微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1 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的表现
小微企业自身存在诸多缺陷,诸如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竞争力不强,受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周期的影响较大;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完善,运营管理不科学,自我监管不到位,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等,使得小微企业在疫情冲击下,更容易产生贷款风险。
1.1 营收骤降,效益恶化
小微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竞争力不强,受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周期的影响较大,且多分散于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在此次疫情中受冲击最大。根据清华、北大联合调研995家中小企业所受疫情影响,预计58.05%的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20%以上。不仅收入骤降,还需承担固定资产折旧、物业租金、人工等运营成本,进而导致效益恶化,已有近八成小微企业业绩相比正常状态变差,这必将导致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减弱,进而带来贷款风险的加大。同时处于供应链弱势节点的小微企业,在疫情中最先受到冲击。据2020第四届中国供应链年会调查,受疫情影响,预计今后下游订单会出现下降的企业占比达76.64%,同时,认为疫情影响下今后上游原料供应可能出现问题的企业比例达67.74%。如世界卫生组织所言,此次疫情将成为常态化。小微企业在供应链中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在疫情冲击下其供应链的恢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会直接导致贷款风险系数加大。
1.2 信息不透明状态加剧
小微企业由于财务体系的不健全、不规范,甚至企业主的经营及消费行为不分离,对其贷款用途无法进行有效的把握和监控,这是制约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疫情冲击下,企业的经营及管理将有违常态化,资金的来源及使用更加不规范。迫于资金压力,小微企业的小贷、民间借贷等隐形负债会更加普遍,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数据将会更加支离破碎甚至发生断层,很难依据不健全的进货、销售及财务数据判断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使新贷款的贷前调查难度更大,原有贷款的贷后管理难度更大。
1.3 企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
此次疫情具有广泛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首先全球疫情的扩散加大了中国经济企稳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作为本来抗风险能力就弱的小微企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其次,常态化防疫,不仅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带来消费方式的改变,也深深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并引发产业的此消彼长。虽然疫情不应该是企业优胜劣汰的一个机会点,但不可否认,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既要克服受疫情影响遇到的眼前暂时性的困难,同时还要应对由于疫情冲击可能引发的产业变迁、供应链调整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能否在这一突发性事件中生存下来并奠定以后的发展基础,是每个小微企业面临的一场生死考验。不同的企业会交出不同的答卷,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具体到每个小微企业,疫情必然带来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因此在贷款对象的选择中,能否甄别出哪些是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是疫情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防控面临的新课题。
1.4 政府优惠政策下的套利风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又不断推出缓解小微企业资金困难、支持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措施。国务院直接加大了对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考核力度。监管文件也多次提到要给予小微企业支持,“把更多金融资源转向小微企业,商业银行要向实体经济让利”。在此背景下,财政、银行业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为帮扶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政策,如降低贷款门槛、降低贷款利率和财政贴息等。一些贷款既享受再贷款支持的优惠利率,又有财政贴息,对帮助小微企业度过疫情难关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小微企业贷款存在一定的套利机会,对小微企业具有诱惑性,其带来的利益博弈和道德风险问题也应受到关注。
2 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的防控
“把更多金融资源转向小微企业,商业银行要向实体经济让利”。既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也是银行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前期陆续落地的多个金融政策在力促信贷“扩总量”的同时,强调对疫情防控重点企业以及中小微企业的精准支持。但即使疫情过去,小微金融服务依然面临着风险延后及暴露的考验。虽然监管机构近年来已出台多项政策减缓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经营成本压力,如放宽对小微企业不良率容忍度、对小微企业信贷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鼓励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对企业财政贴息等,但是,一旦有不良资产形成,仍需银行自己消化。疫情的冲击是階段性的,但疫情的发生可能为银行在应对风险的管理措施方面带来一些深层次改变。所以,银行业要研究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特征,创新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防控手段,提高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防控水平,为风险承担能力薄弱的小微企业提供成本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才能使小微企业贷款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2.1 优化小微企业信贷结构
信贷结构是指信贷资金的投放与运用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以及不同期限上的配置与配比。信贷结构的合理与否既关系到银行的资产安全、营运效益,也关系到银行业的稳健运行、国家信贷政策的贯彻及经济的协调发展。优化小微企业信贷结构是风险防控的第一要务,不仅能把好贷款风险的入口关,还能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小微企业贷款的行业投向应首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由于此类行业具有需求稳定、小微企业分布最多、疫情后恢复最早最快的特点,有利于降低小微企业贷款的行业性风险。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2019年的调查,一半以上的小微企业隶属于餐饮住宿、文化旅游和批发零售等民生行业。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社会消费需求复苏,这些行业势必焕发新的活力。其次,应加大对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比如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网络科技、生物医疗、新基建等相关行业。这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不仅能挖掘出有成长空间的小微企业,降低贷款风险,同时还能为银行业务的全面发展储备长期稳定的潜力客户。
2.2 甄别优质客户
在全社会信用意识普遍提高、银行的法律合规制度基本完善的背景下,贷款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而产生的履约能力下降。此次疫情在对小微企业的财务、商务状况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是对小微企业的一次考验,那些能经受住考验、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都是银行贷款的优质客户。因此,疫情下的客户准入既要避免“一刀切”的惜贷,也要防止“一窝蜂”的运动式送贷。客户甄别是疫情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防控的关键。要深入了解小微企业在停产期间的资金运转和资产化情况是否良好、固定费用如何解决、资金来源是什么、形成的缺口如何处理,疫情对下游订单的冲击程度及复工后的恢复情况及上游企业的供货保障等,从而判断企业在后疫情时代是否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3 创新防控手段
传统的融资方式看“三张表”,但一方面财务报表代表的是过去的静态信息,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又存在财务不规范、不全面的天然特点。因此,近年来“新三表”——电表、水表、气表,比原来财务报表更进了一步。同时,进一步了解客户的客户,即企业在和谁做生意,做什么生意,企业的朋友圈是什么样。运用不断创新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评估手段,尤其是数字技术,用机器模型来解决客户区分问题,去除人为因素,能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防控起重要作用。当然疫情的发生,考验了现有数据模型对优质客户的识别能力。小微金融产品的特点是固定资产的押品较少,而可变消耗(订单、应收款、纳税、票据信息等)或知识产权、土地经营权的押品较多,且要求有连续的经营数据。疫情发生期间及过后,许多小微企业的经营数据将发生断层。对于因疫情而导致经营数据断层的优质小微企业如何被有效识别,需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以解决。
3 结语
疫情的冲击是突然的,但对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则是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需要持续发展的业务方向。只有真正认清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点,创新对小微企业信贷的风险防控手段,才能履行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社会责任,发挥金融机构激活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施刚.国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模式比较与启示[J].金融论坛,2016(01):40-49.
[2]葛永波,曹婷婷,陈磊.农商行小微贷款风险评估及其预警——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7(09):105-115.
[3]李健旋,张宗庆.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风险管控[J].河海大学学报,2018(12):57-62.
[4]吕偉伟.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2019 (03):87-88.
[5]陈付佳.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创新策略[J].河北企业,2019(05):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