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梁元元 车雨辰
摘要:在我国从投入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已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本文采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了我国261个地级市2003—201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进行分解,通过横向比较刻画了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资源城市的效率特征,通过纵向比较衡量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政策有效性。本文认为,资源型城市应转变“靠投入求增长、等政策谋发展”的粗放模式,充分发挥科技优势,通过产业升级和优化布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依靠合理规划和科学投入改善规模效应短板,从而构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Malmquist指数;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应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资源战略保障基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由于资源开采过程中边际产出递减的固有规律,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暴露出增长乏力、结构失衡和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鉴于此,国务院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中明确界定了资源型城市的内涵和外延[1],将262个资源型城市纳入扶持范围。本文以表征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生产率为分析对象,结合投入和产出数据测算了我国各个地级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从技术进步、效率改善等角度进行分解。
一、文献综述
如何理解資源密集型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规律,一直都是资源经济学的核心命题之一。自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2002)[2]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界定和分类以来,一类文献侧重于资源型城市内生的社会经济特征,探究资源型城市发展乏力的原因和对策;另一类文献则基于外生性的扶持政策,评估政策的结果和有效性。两类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以GDP为代表的经济增长和以就业为核心的民生问题,对生产率的研究则不多见。
二、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2003—2017年间全国261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差异。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由相关地级市统计年鉴补充。具体指标说明如下:
(一)总产出
本文采用地区生产总值测度区域经济的产出水平基于2003—2017年我国261个地级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经GDP平减指数调整,计算出以2003年为基期的不变价地区生产总值,从而度量投入产出效率中的产出部分。
(二)资本投入
本文采用资本存量来表征投入产出函数中的资本投入,由于统计年鉴中仅能获得新增资本的流量,本文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指标来度量资本流量,采用张军等(2004)的永续盘存法,经价格指数调整后计算出不变价格的各年度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的计算方法如式(1):
其中K表示资本存量,I表示投资,δ代表折旧率,i和t分别代表地区和时间。
(三)劳动力投入
本文采用全市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来测度各地级市的劳动力投入。部分地级市特定年份从业人员数据缺失,本文则采用拉格朗日插值法予以补充。
(四)城市类别
本文根据《规划》将全国261个地级市分为五类,即非资源型城市(下文又称普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中的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城市。
三、实证分析
(一)静态分析。为了评价我国资源型城市自2003年以来内生增长动力的变化,本文运用STATA16软件对我国261个地级市的生产率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和归纳,在投入导向型(input-oriented)假设下,得出资源型城市中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指数(Techch)、效率指数(Effch)、纯效率指数(Pech)和规模效应(Sech)。各指数的均值见表1。
整体而言,2003—2017年间,我国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无显著差别。如表1所示,我国所有地级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1.114 6。以普通城市为参照组,资源型城市中成长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较高,成熟型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则相对较低。虽然生产率总体相仿,但资源型城市在Malmquist指数的各个分解项中都表现出区别于普通城市的差异化特征。在分解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资源型城市则表现出鲜明的“高科技、低效率”特征,即硬实力层面科技含量丰富,但软实力层面的管理规划不足。进一步分解生产效率,本文发现资源型城市的宏观制度设计和微观激励机制都有待改善,同时暴露出规划不足和资源错配问题。
(二)动态分析。2003—2017年,我国261个地市级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表现出逐步趋稳的规律性特征。各项效率指数最初波动较大,随时间的推移趋于平稳,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效率的释放也趋于稳定。各项效率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1年通货膨胀阶段都处于谷底,反映了不确定性对生产率的显著冲击。
通过系统对比《规划》实施前后的生产率变化,本文发现该规划对表征经济发展新动力的生产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扶持政策实施以前,成长型、成熟型和衰退型城市的TFP值总体上不及普通城市,而自2013年以来,各类资源型城市保持了1.15左右的TFP增幅并超过普通城市,初步实现了以技术进步和体制优化为主要动力的生产力水平提升。
在资源型城市扶持政策落实期间,资源型城市的技术指数(Techch)相对普通城市有了明显的改善。2012年以前,资源型城市中的成熟型和衰退型城市技术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城市,规划实施以来,各类资源型城市的技术水平稳步上升,并超过了非资源型城市。可见,在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指引下,成长型和再生型城市的资源深加工水平已有所提升,而成熟型和衰退型城市也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道路上初见成效。
四、结语
本文的结论具有如下政策含义:1.资源型城市应进一步发挥现有的科技优势,加快完善成长型城市的上下游配套产业,延伸成熟型城市的产业链条,扶持衰退型城市的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提升再生型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2.资源型城市应利用纯效率指数快速提升的契机,提高成长型城市的资源深加工水平,积极推进成熟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改造衰退型城市的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再生型城市的生产布局;3.资源型城市应高度重视规模效应不足这一薄弱环节,规范成长型城市的资源开发秩序,提升成熟型城市的企业准入门槛,有计划、有步骤地关闭衰退型城市的枯竭产业,确保对再生型城市的合理规划和科学投入。
参考文献:
[1]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EB/OL].http://www.gov.cn/zwgk/2013-12/03/content_2540070.htm.
[2]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J].宏观经济研究,2002(11).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江苏精准扶贫的实现机制研究(16EYC002)。
作者简介:杨 帆(1983—),女,湖北武汉人,讲师,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