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贤
摘 要: 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所在。挖掘湖湘传统文化中的革命文化资源,是推进文化产业深入发展和高校教育的基础。挖掘湖湘革命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时代意义,更是促进文化产业在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中飛速发展的根本支持。本文对湖湘革命文化的起源、形成进行梳理,对湖湘革命文化中的艺术资源进行归纳,努力使湖湘革命文化的艺术传播彰显新时代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新时代;湖湘革命文化;艺术传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革命文化”的历史源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形成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之中,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原动力。作为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湖湘大地,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为革命牺牲的革命先烈纪念馆,唱遍大江南北的红歌等丰富的革命文化内容和革命文化精神,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湖湘革命文化的来源与形成
1.革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
革命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承和发展起来。马克思主义学说终于由预言变成现实。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逐渐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性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斗争实践的主要特性,因此革命文化便在此时生根发芽。
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经典作品等革命文化载体,在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革命文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内容,更为其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引导。这为实现文化强国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保障,更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湖湘文化和革命文化互为促进和融合。
湖湘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数千年来无数历史文化名人贬后赴湘,使中原文化和湖湘文化不断融合的产物。“刚健有为”“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便成了湖湘文化的特质,近代影响了大量的学者和有识之士走出湖南从政、从文、从艺。在国家危难之时举起了推动中国革命的一面大旗,革命文化在此时诞生发展。因此,湖湘文化和湖湘革命文化之间形成了水乳交融、难分难解的关系。湖湘文化中的屈原自沉汨罗,贾谊贬赴长沙。革命文化中变法殉国的谭嗣同、断指犹战的黄兴、著书警世的陈天华、护国名将蔡锷都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湖湘文化中王船山使实学思潮盛于湖南,魏源主张以经术为治术,曾国藩强调“以礼经世”,革命文化中毛泽东以实事求是作为思想行动的指导方针两种文化共同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理念。湖湘文化中湖湘学派拥有“民为邦本”的重民思想,革命文化中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共性。“爱国主义、经世致用、以民为本、敢为人先”便成了湖湘文化和革命文化共同拥有的四大特点。
总之,湖湘革命文化深受湖湘文化的深刻影响,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发展。
二、湖湘革命文化中的艺术资源
艺术是用形象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是深入生活挖掘、捕捉、提炼和创作等方式运用作品的展现形式体现典型了社会文化主题。艺术作品资源较大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人民的劳动生产、文化生活的状况。因此,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艺术作品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湖湘革命文化作为革命文化中的优秀分支,艺术作品资源也是非常丰厚的。
1.音乐作品资源。
“红歌”一个响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类型,影响了一代人的审美情趣。红色热土湖湘大地同样孕育着一首首红歌,传唱着革命故事。在红歌中有一种音乐形式叫作音乐组歌。音乐组歌是由多首声乐曲组成的套曲。由同一主题思想又各具独立性的歌曲组成。每首歌曲内容互有联系,反映作品内容的各个不同侧面。歌曲题材和演唱形式丰富多样。音乐组歌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有若干独唱曲组合而成,二是混合了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不同形式的延长作品组合而成。在中国革命文化艺术作品中音乐组歌的作品非常多,最著名、流传最广的是《长征组歌》。组歌中的十首歌曲各具不同地区的特色,第八首《祝捷》这首歌曲便是借鉴湖南花鼓戏“双川调”的音乐曲调创作的,全曲多是“1”到“6”“3”到“1”的旋律跳跃,极具湖南音乐特色,运用花鼓戏热闹、欢快的特点,描写《祝捷》的热闹场景。这便是湖湘革命文化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此外,大型音乐组歌《秋收起义》,一共3大板块13首曲目,向观众讲述了11个真实感人的革命故事。出生于浏阳的谭仲池担任编剧和主要词作者,真实地还原历史。该组歌虽然是交响乐担任音乐表达,但是音乐非常接地气。突出组歌的现代交响性,紧扣秋收起义历史事件的完整戏剧结构,用当地民族乐器和湖南本土音乐素材,演绎湖湘特色的交响乐。唢呐是长沙和浏阳一带用得最多、最广泛的地方乐器之一。《序曲》开场,以3把唢呐吹出浏阳“地花鼓”中最典型的音乐素材;地道的浏阳客家山歌《喜鹊落在梅树上》,也被引用到《日出东方》里;客家山歌中广泛运用的竹笛,多次出现。融入了湖湘音乐元素的交响乐,让听众深深感受到了湖湘音乐元素的魅力,更深深记住了作品表达的湖湘革命故事。
2.美术作品资源。
以线条、色彩构成的平面或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称为美术。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同时带来了大量外来文化和思想,使具有使命感的湖南美术家扬起了湖南艺术革命的大旗。运用激动的颜色与线条,记录湖南革命文化中的众多历史事件,用现代的、个性的、本土的当代艺术形式诠释深刻的主题。例如湖南著名画家李自健创作的巨幅油画《清水塘畔》。作品以毛泽东和杨开慧为主人公,运用虚实结合,体现出主人公内在情感的丰富流露,离愁别恨之情与心忧天下之境缠绕交织,悲切凝重,撼人心魄。一幅蕴藏人性、深含大爱内涵的历史画面,在人们的眼前树立起一座永恒的革命爱情丰碑。湖南油画家杨克起45年完成了200幅油画讲述湖南革命故事。杨克起认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需要中国革命精神,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了解中国革命,尤其是湖南的革命故事,成为建设祖国的精神动力。因此,大量的红色美术作品,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着一个个动人的湖湘革命故事,让革命文化代代相传。
3.文学影视作品资源。
经典湖湘革命故事通过历史的积淀,变成了湖湘文化中具有独特亲切感、自豪感和不可替代性的文学影视艺术作品资源。无论是越来越多的革命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中的湖湘革命故事,还是激情澎湃的诵读文学作品的感人情节,都让拥有现代审美的现代人满足欣赏情趣的同时,作品深刻的意义和内涵更是感动、影响所有观众。电视剧《战长沙》以长沙文夕大火为背景,在日军南下进攻长沙之时,焦土政策使得长沙成为一片废墟。就在这样一片焦土上,湖湘英雄儿女纷至沓来,用血肉之躯捍卫这座古老的城市,湖南人民一起艰难地阻挡敌人的铁蹄。故事当中体现出湖湘儿女追星逐日、一切献给国家的豪情。朗诵文学作品《永远的骄杨》以毛泽东和杨开慧这对五四思想解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革命青年的恋爱、革命、牺牲的经历为背景,展现了女共产党员杨开慧,为了革命事业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革命事迹。每次诵读该作品的过程,就是湖湘革命精神传承的过程。
三、湖湘革命文化艺术传播的时代意义
湖湘革命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艺术作品的生命力非常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的新时代,湖湘革命文化的艺术传播有着较强的时代意义。
1.扎实推进文化传承,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
湖湘革命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传承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革命文化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有中国特色的、兼收并蓄的、服务大众的文化产物。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扎实推进文化传承,不断创作具有湖湘特色,符合时代审美,满足大众欣赏需求,传承湖湘革命精神的艺术作品,有着较强的时代意义。大量的湖湘革命文化艺术作品,不仅能丰富大众的艺术追求和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能较大程度地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增强爱国主义意识,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对标对表,实干高效,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今天,通过创作优秀的湖湘革命文化艺术作品传播湖湘革命文化,更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
2.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需要。
传承和发扬湖湘革命文化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需求。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艺术活动,把德育与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该大力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高校积极将湖湘革命文化中的艺术作品融入艺术教育中,运用艺术作品的感性魅力,展示湖湘革命文化中的动人故事,在体现湖湘精神的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完成艺术教育“课程思政”的使命,在艺术课堂上代代相传湖湘革命文化。
3.形成经济新增长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一段时期的文化一定是这个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应。湖湘革命文化作为湖湘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艺术传播方式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丰富的湖湘革命文化中的历史人物、革命事迹已经转化成了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红色油画等湖湘革命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已经成为湖南的“名片”,传播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形成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便将艺术欣赏和精神文化建设完美融合,让广大人民群众走进革命圣地,参观故居,欣赏艺术作品,领略文化魅力,寓教于乐地进行思想教育,同时促进一方经济的发展。例如韶山从毛泽东故居到大型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再到大量“红歌”的演唱,形成了“游”“观”“听”三位一体的艺术传播手段,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的同时,也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8:3-4.
[2]朱汉民.湖湘文化传统与现代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2011(1):1.
[3]朱汉民.特殊性与普遍性融合——湖湘文化精神特质的歷史构建[J].湖南大学学报,2016(6):47-52.
[4]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4-18.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19.10.
本文属于2018年度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名《“兴文化”背景下湖湘革命文化遗产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功能研究》,编号:(XH2018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