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蒙水
【关键词】英雄主义 德行担当 集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疫情暴发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省级卫视和视频网站等媒体纷纷推出了一系列抗疫题材影视作品,反映出抗疫英雄们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弘扬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社会正能量、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疫题材影视作品打破二元对立的英雄主义叙事,没有制造善恶对立来形成剧情冲突,没有陷入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主张面对疫情的万众一心,充分彰显了“信心比黄金还贵,稳定压倒一切”的主流价值观。七集纪录片《在武汉》表现出一群普通市民的社会担当,这当中有志愿者,他们希望像一束光,照亮前行的路,用最大的韧劲追求人生的长度和厚度;有坚守岗位的锁匠、外卖骑手,以及给援鄂医生理发的残疾人理发师,他们坚守的不仅是职业,更是传递一份抗疫正能量;虽然有的医护人员每天都惶恐焦虑,但还是坚持把“应该干的都干了”;有社区干部靠着微薄力量负责上万人社区的生活保障和封控管理,他们守护着这场战役不可或缺的最后一公里。
中新社推出的五集纪录片《中国战疫录》通过全民参与的宏观叙事,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全景式展示出来,表现了中国人民在党与政府领导下广泛动员、主动参与形成的强大合力。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播出了五集纪录片《战“疫”》,从国家叙事角度全景式展现了中国的传染病斗争史,讲述了老一辈科学家消灭鼠疫、血吸虫病、疟疾、脊髓灰质炎、天花疫情的崇高功绩,他们承担着国家抗疫使命,冒险亲赴疫区、亲身参加药物临床试验,为世界提供抗疫方案,生动再现了面对人类瘟疫,中国抗疫工作者的勇敢无畏和科学精神。
面对疫情肆虐,维护国家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靠的就是无数普通人的责任担当,抗疫题材影视作品的话语表达,充分体现出时代精神,体现了国家大义在每个普通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抗疫努力。抗疫影视作品中的武汉和中国,不是电影中的乌托邦,不是虚拟宇宙体系,英雄也没有望尘莫及的旺盛荷尔蒙、超凡能力和神性性格。抗疫英雄靠的不是超级英雄那样的完美表现实现对受众的影响,而是以无我的社会公义、英勇无畏、最美逆行等德行担当唤醒了观众心中的英雄梦想。
在抗疫题材影视作品中,英雄叙事体现出强烈的集体意识,而不是个人主义。他们不是孤胆英雄,不是依靠一己的力量挺身而出,他们来自人民,披肝沥胆、忘我无私地奉献,他们不张扬个性,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团队意识、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他们具有中国式道德观念和集体观念,他们在强有力组织下开展抗疫斗争,表现出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是新时代的“英雄共同体”,彰显出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由新华社拍摄的首部武汉战疫全景纪录片《英雄之城》,是一部感天动地的群英谱。纪录片以新华社记者的视角先后讲述了率先发现并上报疫情的医生张继先、作出人传人论断的八旬院士钟南山、不顾渐冻症病痛坚守抗疫一线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呼吁CT报告作为检测肺炎的依据让疑似病例能够及时收治的张笑春、摸清疫情底数的基层网格员和志愿者们的故事;呈现出346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举国筑起守护生命的“白衣长城”的壮丽场景。纪录片通过英雄叙事展现了中国抗疫的基本面:武汉做出了人类史无前例的牺牲,中国人民的众志成城让疫情在有可能全国暴发前,被牢牢控制在了第一战场。
优酷推出了三集纪录片《冬去春归——2020疫情里的中国》,讲述了超过30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经历的人经历了武汉封城、抗击疫情、守望相助的故事,表达了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的主题,塑造了危情时刻镇定而温暖的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和普通市民的生动形象,还有以白衣为战袍、守护生命防线的医护人员形象。而湖南卫视播出的60分钟纪录片《战“疫”》,以恢弘气势表现了湖南人民“严阵以待、备战有为”的抗疫精神,“一人一策、一人一方”的精准施救策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大爱无疆精神,表现出普通人“听从召唤、挺身而出、出战必胜”的英雄观,充分彰显了集体主义的精神光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广泛征集全民拍摄的抗疫故事,体现了与民共情的创作观。中央电视台《武汉:我的战“疫”日记》,通过征集普通人的自拍视频,剪辑成一个个微纪录片,以主人公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他们亲历的抗疫故事。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的抗击疫情全民微纪录片《战“疫”24小时》、深圳卫视《我的白大褂·抗疫日记》同样以真实的当事人视角和无技巧剪辑,展现了一个个原生态的“英勇出战、使命必达”的英雄故事,“哪里需要就到哪里”,他们既是抗疫故事里的英雄,也是屏幕外的观众。电视媒体、新媒体与民众的合作,充分发挥了跨屏短视频影视作品在呈现抗疫故事、挖掘英雄形象方面快、深、准的优势,刻画了生活中的英雄,诠释了抗疫英雄重压之下的坚守与坚韧。
影视艺术最需要关注的是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凡故事,这包含亲情、爱情、友情、失败、沮丧等各种元素。抗疫题材影视作品关注普通大众的切身感受和真实处境,纪录片《在武汉》的导演张悦说,“我们在拍困境中的人,每个主人公都是在这样一场灾难中,我们本身也是”,正因为如此,编导者没有旁观,更没有以悲情为纽带、通过情绪渲染、悲情演绎等方式和毫无节制的细节表现强行唤起大众的痛苦体验,从而制造恐慌、紧张情绪和引发次生伤害。纪录片《中国战“疫”录》更以世界视野表达了病毒肆虐下世界同此炎凉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同一座花园里的花朵”,全世界人民需要以中国经验为蓝本,同心同德,同舟共济。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个人英雄尤其是超级英雄,常常是脚不沾水、身不披霜的人,是神格与人格的结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完美的计划,具有世俗幻想的一切美好。因此,不需要考虑现实灾难对普通人生活造成的伤害,只强调自己的荣誉。這种不明人间疾苦、不懂凡人处事方式的英雄主义叙事,是自由主义下我行我素的英雄观。宏大的场景表现,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观众的剧情期待,但与公共秩序和社会常理相违背,受众在灾难事实和血腥画面的双向刺激下容易失去个人理智,对大众的正面认知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新时期以来,以战争尤其是抗战为主题的军事题材影视剧,是我国影视剧英雄主义叙事的主要类型。英雄叙事经历了八十年代的阶级英雄叙事、九十年代的个人主义英雄叙事、新世纪以来的传奇英雄叙事和神话英雄叙事,英雄符号不断被社会思潮规定和制约,尤其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历史语境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已经审美疲劳,而抗日神剧中去英雄化叙事让英雄形象不断被解构和消费,各种小众英雄充斥在影视作品中,满足了观众的大众趣味,却丧失了英雄主义的价值原则和精神魅力。
抗疫题材影视作品英雄叙事一定程度上矫正了近二十年来中国影视作品英雄叙事的某些偏向,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网络场域树立了榜样。尤其是视频网站推出的微纪录片没有片面追求点击率和曝光量,不以流量和网络暴力制造悲情演绎、阴暗快感和集体狂欢。而是与民共情,通过对英雄精神面貌和日常生活的叙述,为社会树立英雄标杆与时代楷模,铸就新时代的楷模形象。抗疫题材影视作品重塑了民众生活的崇高感,展现出宝贵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观。我们应当把抗疫英雄当作这个时代的榜样,把他们家国大义、舍己救人的优秀品质作为未来我们影视创作的价值方向。
(作者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