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动理论的院舍长者社会工作实务探索

2020-09-02 06:53叶燕张红梅左勤
社会与公益 2020年2期

叶燕 张红梅 左勤

摘要:本文以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与重庆市云阳县城乡社会福利院“牵手计划”项目为例,介绍在活动理论指导下,社工从兴趣活动、“家院互融”平台、志愿服务和生命教育四方面,运用社会工作的不同策略和方法,促进院舍长者的社会参与和提升其生活幸福感的实践。

关键词:活动理论;长者社会工作;“牵手计划”

一、项目背景

2018年年底,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积极响应民政部关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牵手计划”号召,与重庆市云阳县城乡社会福利院结成帮扶对子,拟通过人才支持、项目支持、督导支持、培训支持等方式,帮助重庆市云阳县城乡社会福利院提高社会工作服务水平。

重庆市云阳县城乡社会福利院是一家以照顾失能、半失能老人为主的医养结合专业养老机构,占地面积8667平方米,建筑面积10727平方米,床位300张,全院现有老人180余人,其中生活能自理老人仅20余人,其余均为失能、半失能老人。院内开展了少量打麻将、唱歌等活动,但未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没有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務,不能满足长者对社会工作的服务需求。因此,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以“牵手计划”项目为契机,立足长者实际需求,指导重庆市云阳县城乡社会福利院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以提升院内长者生活幸福感。

二、活动理论视角下的长者问题

活动理论认为,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只有参与社会活动,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该理论基于四个假设:第一,老年人的角色丧失越多,参与的活动越少;第二,老年人的自我认识需要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证明;第三,自我认识的稳定性来源于角色的稳定性;第四,自我认识越清楚,生活满意度越高。总之,活动理论主张通过新的参与、新的角色改善老年人因身体衰弱和社会角色中断所引发的情绪低落,达到重新认识自我、提高晚年生活质量的目的。

在活动理论的指导下,社工分析了院内长者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主要有三。一是长者精神慰藉需求被忽视。由于机构照顾环境相对封闭,长者社会活动参与少,与亲人的交流减少,无助感、孤独感和被遗弃感增强。二是长者休闲娱乐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由于长者身体衰弱和身体机能退化,难以寻找适合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休闲娱乐活动。院内生活中部分有才华的长者自发组织了少量兴趣活动,但影响范围有限,未能充分调动所有长者的积极性,不能形成长效机制,三是长者价值和资源未充分发掘利用。长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在知识、技能、生活经验等方面也有丰富的积累。但由于长者社会角色的丧失,他们没有展现才华、发挥社会价值的机会,长者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基于上述问题,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社工选择以活动理论为基础,指导院内社工开展院舍长者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帮助院内长者丰富业余生活,满足其情感和精神需求,充分发挥长者价值,提高其社会参与度,减轻其因社会功能退化而产生的被遗弃感,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升院舍长者生命质量和生活幸福感。

三、服务计划

社工运用活动理论,围绕院舍长者的实际需求,以活动为主要服务形式,采用四步走的策略,促进长者参与社会活动,提升其价值感。第一步,以兴趣活动为基础,丰富长者院舍生活;第二步,以“家院互融”为平台,构建长者情感支持系统,减轻长者孤独感和被遗弃感;第三步,以志愿服务为动力,促进长者参与社会,发挥长者价值潜能,减轻长者的无用感;第四步,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协助长者重拾生命意义。

四、实施过程

(一)以兴趣活动为基础,丰富长者院舍生活

1.常态化开展日常兴趣活动

项目开展之初,社工在充分了解长者兴趣爱好和需求的基础上,结合长者能力特点,将唱歌、养生操、打麻将、读报、打连厢、秧歌舞等长者喜爱的活动作为日常活动,每日固定时间依次开展,深受长者欢迎。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长者自己能主动前往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并逐渐涌现出一批活动积极、组织能力强的长者,自行带领院内长者开展日常活动,为后期志愿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创新开展节假日主题活动

传统节假日也是重要的活动契机。社工结合节日传统习俗,以趣味性、参与性、娱乐性为重点,组织开展了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多次大型的联欢活动,联动长者、院内职工、家属、志愿者等共同参与,欢聚一堂,用节目表演、包饺子、茶话会、做游戏、老歌传唱等多种形式欢度节日,提升了院内长者的生活幸福感和归属感。

(二)以“家院互融”为平台,构建长者情感支持系统

1.搭建“家院互融”平台

为了架起家属与福利院之间沟通的桥梁,社工以网络视频和家属座谈会为依托,开设网络视频功能房,建立家院座谈会制度,形成信息融合、功能融合、情感融合的“家院互融”平台,为院内长者提供网络视频知识学习服务,同时增强了家属对长者的情感支持。福利院借“家院互融”平台调查家属和长者对福利院服务的满意度,推动了养老服务的精准化和优质化发展。

2.邀请家属参与活动

社工利用集体生日会、重阳节的契机,邀请家属来院与长者共度美好的一天,以家属送生日祝福、喂老人吃长寿面、表演文娱节目、参与亲子游戏、拍摄全家福等形式开展,让长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同时强化了长者和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和表达,营造孝老、敬老、爱老的氛围。

(三)以志愿服务为动力,发挥长者价值潜能

1.成立长者志愿互助服务队伍

为了更好地贯彻“积极老龄化”的服务理念,充分尊重院内长者的主体地位,激发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长者的社会参与能力,社工组织院内长者成立志愿互助服务队伍。社工根据长者的特长、身体健康状况、社会参与意愿,动员低龄、身体健康、热心公益的长者加入服务队伍,并根据情况开展专题培训,以提高长者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2.定期开展志愿互助服务活动

社工为长者提供志愿活动机会,提倡长者参与力所能及的志愿活动,以多种形式和多条渠道,定期为互助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在已经开展的上门走访、节目表演、生日祝寿、小组带领等服务过程中,长者志愿者获得了助人的快乐,得以实现自我价值,提高生活品质。

(四)以生命教育为核心,重拾长者生命意义

死亡是长者不可回避的生命话题,社工在服务中经常听到有长者说:“哎,我们这些是没得用的一天天是坐在这里等死的人了。”这让社工认识到为长者提供生命教育服务的重要性。由于院内长者大部分来自农村,文化水平低,认知功能减弱,但仍然饱含着对土地的深情、对婚姻家庭的忠诚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怀念,为了能夠用长者容易接受、能够理解、愿意参与的形式开展生命教育,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社工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乐享园艺”小组活动、“真爱永恒”七夕主题活动、“生命记忆”缅怀小组活动、“我的故事”生命故事活动等生命教育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引导长者体验回顾和检视自己的生命历程,探求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鼓励他们理解、欣赏与尊重自己的生命,以坦然、积极、自信、热诚的态度去享受当下生活。

五、服务评估

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社工“牵手计划”项目从2018年底开展以来,共开展专项服务20余次,服务重庆市云阳县城乡社会福利院长者1000人次,链接志愿者资源100余人次,参与长者对项目满意率达90%以上。

第一,院内长者的日常生活得到丰富,日常活动得以常态化开展。院内活动形成了固定的活动模式,院内大部分自理老人和半自理老人均愿意参加日常活动,在棋牌、打连厢、秧歌舞等几项活动中,均涌现出能够自发组织队员参与活动的长者,并提出合理建议,协助社工提高服务质量,长者的日常活动参与能力提高。

第二,搭建了“家院互融”平台,强化了对长者的情感支持。院内长者在社工的组织下参加网络学习小组,学会了使用电脑或手机与家人视频通话,增强了他们与家人的情感连接。社工借助“家院互融”平台帮助部分长者解决具体问题,如改善他们与家属的沟通方式。定期开展“家院”座谈会,更是让长者家属参与院内的制度制定、设备采购、服务提升等一系列的决策,让家属更加了解长者在院内得到的服务情况,促进了家属对长者的关注,加强了家属对长者的情感支持。

第三,建立了长者志愿互助服务机制,发掘自我价值潜能。社工根据院内长者的情况建立了院内长者参与志愿互助服务工作机制,引导低龄长者用个人时间、技能等资源,为本院内高龄、残疾多病、行动不便的长者提供无偿公益性服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院内长者发挥了他们群体间的影响力,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激发,社会参与能力得以提高,个人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第四,推动了长者生命教育服务开展,倡导“积极老龄化”理念。通过在院内开展的一系列生命教育活动,院内长者认识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不再认为自己的一生是碌碌无为的,多位长者请求社工协助其收集过往资料,尝试制作自己独特的生命回忆录,能够积极、坦然地享受当下的生命状态,并希望通过当老年志愿者、做义工等形式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目前,此项目作为院内的重点工作,社工将继续深化,进一步探索,提升专业水准,打造成院内社会工作中的亮点。六、服务总结与反思

第一,“用进废退”是生物界的一个基本规律,对于长者的社会功能来说更是如此。活动参与、在活动中锻炼各种功能,是长者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的共同需求。社工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长者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更需要为长者的活动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本项目中,社工以活动理论为指导,从兴趣活动、情感活动、志愿活动、教育活动等各个层面人手,为各种能力层次的长者提供丰富的参与活动的机会,符合长者的现实需求。

第二,活动理论不仅强调长者的参与性,还应注重长者在活动中的发展性和获得感。在活动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长者个性、过程逻辑、资源链接、健康保障等因素,而这些仅靠长者自身难以实现,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介入。社工的介入不仅给院舍长者创造了活动参与的机会,还提供了积极支持和优质资源,让活动符合长者个性需求,帮助长者在活动中发展自己能力、肯定自我价值,有效提高了长者的社会参与度,提高了其活动满意度。